苏畅智合: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与智能化改造密不可分
《经济参考报》今日刊发文章《制造业谋变:补上“关键链” 深耕智能化》。文章称,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记者赴多地采访获悉,一批制造业企业面对内外环境变化,正加快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布局新兴产业“新赛道”、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谋创新、促转型中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在淄博市临淄区,遨博(山东)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正在自动生产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谐波减速器零部件,全程无人工干预。我们能看到,这里生产的协作机器人不仅可以制作咖啡、按摩理疗,还可以辅助工业生产,重复定位精度极高。公司董事长韩永光介绍,公司瞄准“人机协作”发展趋势,攻克了操作系统、一体化关节、伺服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

企业因“新”而活,产业因“新”而变。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8%,产业发展基础继续稳固;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4.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孕育成长,促进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持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练好内功,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场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市场应用拓展。
除了更绿色,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也不断释放。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辅以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从物料“走上”生产线,到产品“走进”成品库,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数字化智能化嵌入生产管理全链条。
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过转型,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碳排放平均减少21.2%。”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更好发挥各项政策合力,稳定企业预期、提振行业信心,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人才等政策协同,持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