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45分钟内,打工人的通勤体面”
通行效率度量着一座城市的友好和宜居程度,多项政府规划将45分钟通勤比重达到80%以上作为重要目标。
《通勤监测报告》以互联网位置服务和移动通信运营商手机数据为依据,选取42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2.3亿人的大数据职住和通勤样本,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10项指标,呈现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画像。
一居民通勤状态改善的两个最显著特征是极端通勤减少、通勤距离缩短:
超过百万人极端通勤得到改善,同比降低1%;21个城市通勤距离缩短,深圳、西宁、银川减少最多;居民搬家和换工作时对改善通勤状态给予更多考虑,多数城市的城区-郊区通勤减少。
但是,全国仍有超百万居民的通勤时长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北京比重最高,达到27%。
二是城市通勤空间条件恶化的两个显著趋势是职住分离增加、公交保障降低:
14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武汉、重庆、厦门、宁波、南昌等最显著;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轨道交通里程少的城市公交保障能力下降;2020年全国新开通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然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平均仅提升1%,北京、广州、南昌、南宁、青岛、上海等城市这一指标甚至不升反降,虽然有疫情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仍需要关注轨道交通的网络客流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契合度最好的城市仍是广州,800m轨道覆盖通勤达到了30%,这也让广州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宜居程度更高。
三是深圳和武汉是改变最显著的两个城市:
深圳是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提升最快的城市,保持了超大城市中最低的职住分离度,有效提高了4%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使其在约40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实现高效运行,并成为平均通勤距离减少最多的城市;
武汉是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指标恶化最快的城市,职住分离度同比增加0.3km。职住空间的变化使武汉的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下降2%,公交通勤保障能力下降2%,导致通勤时耗增加,武汉也是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
数据来源:中规院《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南风窗2021.12.20 第26期

极端通勤:极端通勤是指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时间超过60分钟或以上。极端通勤,是“大城市病”衡量判定的一个概念。
职住分离度:职住分离度是衡量居住地与就业地的最短通勤距离的指标,职住分离度越低,说明居民可以就近就业,幸福生活指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