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44. 因果功德

2023-06-08 17:40 作者:喝啤酒的猫头鹰  | 我要投稿

何愿灭法

       这次是观音亲自出场提醒,灭法国一个妖怪也没有,更没有什么下凡的神仙,菩萨告诉唐僧师徒“快早儿拨马东回,进西去都是死路”,“只除是会飞的,就过去了”。只因那国王“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

       大圣听了菩萨的提醒,“伫立在云端里,往下观看。只见那城中喜气冲融,祥光荡漾。行者道:‘好个去处,为何灭法?’”

       城中众生都是好的,为何反而灭法?

       稍微往前看一看,比丘国时,国王只是贪恋美色,听信妖道的话,将国名改为小子城;到镇海禅林寺时,不仅寺庙分为内外两层,就连和尚都不是自愿出家的了。

       书中写道:那和尚笑道:“我们不是好意要出家的,皆因父母生身,命犯华盖,家里养不住,才舍断了出家。”

       求佛最重要的是什么?

       发愿,即愿力。

       当年世尊释迦摩尼,于菩提树下发愿不成正觉,永不起身。为了求取真经,玄奘法师在佛前发洪誓大愿:“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愿力,是成就佛果智慧,乃至人生一切成果的根本动力。

       《华严经》云:一切佛事,从大愿起。

       众生因业力而在六道轮回,能够对抗业力超脱六道的,便是愿力。

       《地藏经》云:“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胜巨海、能障圣道”。

       众生难度,皆因业障深厚;破除业障,须大愿力。

       堂堂镇海禅林寺,僧人们竟然对佛事丝毫没有愿力,也难怪被老鼠精三天吃了六个。

       《佛说法灭尽经》云: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泆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镇海禅林寺的道人是这么说的:“这山中多有妖邪强寇,天色清明,沿山打劫,天阴就来寺里藏身,被他把佛像推倒垫坐,木植搬来烧火。本寺僧人软弱,不敢与他讲论,因此把这前边破房都舍与那些强人安歇,从新另化了些施主,盖得那一所寺院。清混各一,这是西方的事情。”

       任由寺庙被强盗所占,他们自己躲在另外的地方逍遥自在。灭法国百姓担惊受怕,艰难维持生计,而和尚们活得逍遥自在。

       在灭法国时,唐僧师徒躲在柜子里,半夜就被盗贼盯上抢走了。这伙盗贼“得了手,不往西去,倒抬向城东,杀了守门的军,打开城门出去。”被盗贼霸占的镇海禅林寺,可不就在灭法国的东面。

       灭法国国王对唐僧师徒道出了他灭法的原由,“曾因僧谤了朕,朕许天愿,要杀一万和尚做圆满。”

       灭法国之难就在此,降妖伏魔容易,点化人心艰难。纵是观音菩萨亲临,众生难度。众生难度才要度,佛法难闻才要闻。

       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智慧既是大慈悲。

       在比丘国时,唐僧听闻国王要用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十分不忍,书中言道:諕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

       猪八戒劝唐僧莫要多管闲事,说他是“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悟能这是起了“人我”分别心,没了慈悲,便没了智慧。

       那国王要小儿的“心”,结果小儿被悟空做法都藏了起来,于是妖道说要唐僧的“心”,悟空假扮唐僧给国王献心,书中写道: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捡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

       国王求“心”而不得,只因不可执着于“心”,能拿出来的“心”都是虚幻,都是妄心,即种种不善之心。

       《坛经》云: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灭法国之难从何而来?

       比丘国一念之差,禅林寺众僧无愿,到灭法国盗贼横行,诛僧灭法。幸得唐僧师徒誓愿深厚,驱除邪道,弘扬正法。也幸的灭法国众生尚有福德“祥光荡漾”,正法不灭,众生之福。

       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法,究其深层因果,与灭法国的故事并无太大差别,这个前面讲过就不再赘言。

 

嫉妒心

       前文狮驼岭之时,悟空就因嫉妒而捉弄八戒,害的八戒被象精抓去。当时唐僧曾批评悟空道:“悟空,怪不得悟能咒你死哩,原来你兄弟全无相亲相爱之意,专怀相嫉相妒之心。”

       这次看到一座凶恶的高山,唐僧不免有些心神不安,悟空笑着劝唐僧念诵当初乌巢禅师传授的《心经》,有四句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唐僧当下了然,说道:“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是啊,西游一路都在修心,悟空也明白,他说道:“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

       这师徒二人说的倒是一套套的,可转眼悟空又起了“嫉妒之心”。

       从狮驼岭逃跑的小妖给南山大王献了一个“分瓣梅花计”,正是利用了他们兄弟不睦,悟空八戒的妒忌之心。

       师父被抓,师兄弟三人找上门,可怜孙大圣神通广大,又被妖精利用了他“好奉承”之心,被一颗人头哄骗着,三兄弟那真是好一番痛哭流涕。

       后来终归还是悟空八戒一起降妖除魔,兄弟二人齐心协力才度过此难。

 

上天入地说因果

       凤仙郡这边剧情很简单,但很民俗。凤仙郡郡侯因与妻子争吵心生恶念,将供奉给玉帝的素斋喂了狗,造下恶业,导致“三年不雨,连年亢旱,累岁干荒”。

       天庭便设下鸡啄米山、狗舔面山、灯烤金锁三件事,非要“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

       孙大圣知晓此番因果之后,劝郡侯“回心向善,趁早念佛看经”。不仅郡侯皈依“磕头礼拜,誓愿皈依”,还“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

       所谓: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瞬间便“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上天降下甘霖,“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

       灭法国是造作恶业,凤仙郡将恶业的“因果”演示给大家看。两者皆是,君主一念,而福祸一方。对应的“因果观”,也正是前文讨论过的,已经融合入中国文化的因果论。

       从狮驼岭到凤仙郡,一直都在讲具体修行,就是唐僧那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比丘国的“邪心”;禅林寺的“好意要出家的”和尚;灭法国国王受“僧谤”而誓杀和尚;南山大王的分瓣梅花计;到凤仙郡:一念善恶间,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凤仙郡的因果,是上天与人间;而五百年前,佛祖以大神通将悟空压在五行山后,开演盂兰盆会,目莲僧救母的因果就是人间与地狱。因果通三世,因果也通三界。

       狮驼岭那里讲过净土的核心概念;而具体如何做,虽然后面几章也都有形象的描写,但还有三个重要观念:忏悔、功德、在家修行。

       既然一切皆从心起,那么忏悔也须净心。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传下:“自性五分法身香”与“无相忏悔”: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

 

       这几章间,唐僧师徒做下不小功德,中文言道:话说唐僧喜喜欢欢别了郡侯,在马上向行者道:“贤徒,这一场善果,真胜似比丘国搭救儿童,皆尔之功也。”沙僧道:“比丘国只救得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怎似这场大雨,滂沱浸润,活够者万万千千性命?弟子也暗自称赞大师兄的法力通天,慈恩盖地也。”八戒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那里作践你?”八戒道:“也够了,也够了。常照顾我捆,照顾我吊,照顾我煮,照顾我蒸。今在凤仙郡施了恩惠与万万之人,就该住上半年,带挈我吃几顿自在饱饭,却只管催促行路。”

       比丘国时,八戒曾抱怨唐僧多管闲事,到凤仙郡八戒又抱怨做了好事该多吃几顿。这种充满计较的行善,不是真功德,是“邪心”。

       当年达摩祖师东来,面见梁武帝,武帝问他:自己一生广造寺院,大兴布施,有多少功德?达摩说:陛下你这一番努力,并无功德,你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区别在于“福德”与“功德”。功德音译惧曩,意指功能福慧,亦谓善行所获之果;而福德就是世俗间的福报。

       慧能大师在《坛经》中专门解释过: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说到底,还是两个字“修心”。

       《坛经》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说到“心行平直”,不知道走到凤仙郡时,孙大圣是否还记得黑风山黑风洞的黑熊怪。

 

       凤仙郡,其实也寓意大明,明朝中都就是凤阳府。假如明朝皇帝能像凤仙郡郡侯一样,发心行善,还能化育天下,则可“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享太平”。只能说,这是作者一个美好的愿望。

       天下百姓自然不可全都出家,但世人确实可以人人修行,无论在家出家。

       六祖言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坛经》云: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过了凤仙郡,下一站玉华县便是天竺境地。而到凤仙郡,将因果报应、如何修行也都讲完,可以说从心到念到行为,一整套完善,就连功德都有了。

       那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尚未见如来?皆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4. 因果功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