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总统萨达特被枪杀,阿以之间永远的死节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和以色列都认识到了不能完全打败对方,同时断断续续快30年的战争使得双方损失都很大,开始重新审视其双边关系。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开始牵线搭桥斡旋埃及和以色列的关系。于是,美国积极游走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独立完成了埃以之间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以色列军队按照协议撤到了苏伊土运河以东20公里一线,并与埃及军队建立了113公里的缓冲区,由联合国驻扎。

1975年9月,美国又促成埃以双方达成了在西奈半岛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协议规定以色列要撤军至米特拉赫吉迪山口以东,由联合国控制,以色列还放弃对阿布鲁斯油田和萨达尔角的控制权,也由联合国控制。埃及也按照规定允许以色列的民用船只经过苏伊土运河。埃及因为两次协议而收复了西奈半岛5.5%的土地,于是开始相信收复失地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的,也逐渐相信美国的诚意,慢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1974年2月,美埃外交关系正式恢复。4月,萨达特就宣布了在军火工业独立的基础上从多种渠道获得武器。两个月后,埃及和美国就签订了《埃美关系和合作协定》,加强了两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美国还承诺考虑向埃及出售非军用核反应堆和核燃料。1975年9月,美国决定向埃及提供高额的经济援助和粮食援助,双方还达成了相互协作和平利用核能的协议。埃及和美国之间重修旧好,最为不满的自然是苏联。

于是,苏联开始对埃及施压:先拒绝了埃及因为战后经济困难而要求重新讨论还款日的要求:接着逼迫埃及以近1/4的出口物资来偿还贷款及利息;在签订第二个埃以脱离协议的时候,苏联因埃及允许美国人员进入西奈半岛而拒绝出席签字仪式。之后,苏联变本加厉刁难埃及。
苏联对埃及实施的外交政策不但没有让埃及重新站回自己身边,反而将其越推越远。埃及也不会任苏联鱼肉,《苏埃友好条约》和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等港口的条件被受到侮辱的埃及废除。苏联也不甘落后,接着宣布对埃及的各种援助都将停止。1977年,埃及停止了对苏联和捷克的棉花供应,而且对苏联的军事货款延期10年偿还,同年埃及还关闭了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在埃及的所有文化中心和在亚历山大等城市的领事馆。
苏联的强制措施终于把埃及推向了美国。可是埃及也遭到了一些来自受苏联支持和影响的中东国家的反对。利比亚、埃塞俄比亚都与埃及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冲突,关系持续下降。以色列虽然撤军,但是一直对埃及虎视眈眈,时刻有发生冲突的可能。埃及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军事开支,这样一来埃及的国民经济背负了巨大的包袱。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将怒气撒在埃及政府身上,于是埃及政府又要拨出大笔款项安抚民心,结果,埃及政府债台高筑,埃及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埃及内部的亲苏势力开始趁机活动。

萨达特无奈之下决定从根本上减轻军事重负同时打击亲苏势力,那就是促进阿以和谈,实现中东和平。萨达特本着这个目标,绕开其他阿拉伯国家,出访耶路撒冷。他在以色列议会上提出了缔结埃以合约的五项原则,表达了希望与以色列和平共存。
许多阿拉伯国家被萨达特这一大胆的举动惊呆了。1977年12月,埃及在开罗召开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但是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解组合和苏联都拒绝参加。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地位动摇了。萨达特的举动虽然在阿拉伯世界处处碰壁,但是却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因为美国意识到,中东地区的不安定只会滋长反美情绪,石油禁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卡特政府上台后,一度热情地投入到阿以和谈的事业中,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埃及积极地推动和与美国不谋而合,美国决定先促进埃以关系,然后促进整个中东的和平发展。可是因为埃以之间的利益需求相去甚远,再加上些反对势力的阻挠,埃以和谈无法继续前行。

1978年9月5日,以色列总理贝京和萨达特总统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各执一词,以色列坚持立场,萨达特也毫不妥协,谈判眼看就要告吹。于是美国加大了对以色列的压力,说以色列是阻碍中东和平的最大障碍,并且警告对以色列的巨额援助将因为和谈的破裂而受到影响;而对埃及方面,美国则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来吸引萨达特。经过美国的努力,以色列终于在西奈半岛的问题上让步。
1978年9月17日,埃以签订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定埃以和在西平条约的纲要》两个文件,又称《戴维营协议》。协议就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问题展开,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首先两地建立自治机构,然后进入过渡期,双方要在第三年的时候就这两个地区地位进行最后谈判,约旦也要和以色列完成约以合约的谈判。以军要撤离以上两个地区,但是可以保留部分据点。

第二个文件则规定埃以在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合约,在3~9个月内,以军撤离西奈半岛,在2~3年内全部撤出。文件还对埃以之间外交关系的确定做了明文规定。《戴维营协议》的出台必然会遭到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它们门认为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自治权和重建家园的权利没有得到保证,而且协议也没有规定以军最终撤离占领的所有阿拉伯的领土。

于是,一些愤怒的阿拉伯国家组成了“拒绝阵线”抵制《戴维营协议》,并要与埃及断绝关系。来自以色列内部的一些右翼势力也跳出来反对。最终在重重阻碍下,埃以合约没有如期缔结。美国仍然不甘心,在多次斡旋之下,埃以终于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也在1980年正式建交,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缓解了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国内经济也得到了恢复。
埃美关系也在合约签订之后如日中天,埃及在1979年1981年共得到了美国的援助55亿美元,军事方面也有所提高,如此一来,埃及就被列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同盟国家的名单。在埃及与美国如影随形的时候,阿拉伯世界却将埃及抛出了门外。17个国家先后与埃及断交,对埃及进行了经济制裁。阿盟也暂停了埃及的会员资格,将总部从开罗迁到了突尼斯。之前埃及与巴列维时期的伊朗友好,但是巴列维被推翻后,萨达特短暂收留了巴列维,埋下了自己最后的伏笔。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埃及首都开罗庆祝第四次中东战争八周年,并举行盛大阅兵式。萨达特在观赏阅兵期间,数位士兵从吉普车上跳出,一名士兵先向他投掷一枚手榴弹,然后另一人向萨达特开枪。萨达特和另多人当场中枪(包括当时在现场观摩中国航空技术专家张宝玉),随后保安人员包围现场,连同救护人员救出萨达特和其他伤者,萨达特送到医院时交由11位医生为他救治,最终仍不治去世。
萨达特死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有进入了曲折,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法非议颇多。双方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更加严重,导致了和平之路异常缓慢,中东和平愿望实现还有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