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得好不好,终究会暴露在这件事情上
在今天的大环境下,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憧憬着一夜暴富,憧憬着为富人分担富有的“烦恼”,但一个人过得好与不好,与财富的多寡其实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记得一个白手起家的富人曾被问及成功前后感到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富人认真想了好一会儿才表示,其实除了物质上的自由,以及更受人尊敬之外,还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不同的体验。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富人的“凡尔赛”,故意彰显低调,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可是你一旦看过《红楼梦》,然后再去打量身边的富人,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未必全是假话。
贾宝玉再养尊处优,终究身不由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不得主”。王熙凤再怎么精明能干,终究落了个吃力不讨好,被上下人等一致嫌弃或坑害。贾母再怎么安享尊荣,面对儿孙的堕落和贾府的颓势也终究无计可施。
可见财富虽然的确能让人过上富足优越的生活,却并不能直接赋予人生活的喜乐。
事实上,财富之于一个人的生活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一“炭”解千愁。
也就是说,财富会让生活得好的人生活得更好,却不会让生活得不好的人因为财富的加持而变得好起来。
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老太婆。尽管一贫如洗的她利用金鱼的报恩享受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但她却终究止息不了心中固有的匮乏、以及像野草一样疯长的贪念,以至于最后终于在得寸进尺之中被重新打回贫穷的原形。
是的,这只是个童话故事,但却每每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乐此不疲地验证着。
比如那些中了乐透的、那些飞来横财的······多少人的结局不令人唏嘘?
可见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接得住所谓的“好的生活”。
因为“过得好”,其实首先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只有具备足以让自己任何时候都能过得好的能力,才不至于被外在的条件和环境所控制和裹挟,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尽可能地实现幸福的目的。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即是如此。故而就连一向很少夸人的孔子都忍不住对他赞不绝口,夸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就算只有一碗饭、一瓢水,颜回也能自得其乐地做自己的学问,丝毫不被自身的恶劣处境所动摇和干扰,又何来忧惧和烦恼呢?而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过得不好”呢?
所谓“过得不好”,归根结底是内心不能获得喜乐和安宁。
即使一个人富甲一方,如果他整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你能说这样的生活有多么美妙、多么惬意吗?
故而一个人过得好与不好,其实未必在于他拥有多少,而是在于他的内心是否舒适、是否平静。并且这很容易通过他的言行“暴露”出来。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言行越是暴躁、越是充满攻击性,就越是意味着他的内心郁积了太多“尘垢”、太多不安、太多不满······
而一个人言行越是温和、越是待人友善,也就表明他的内心越是澄澈空明——当然,类似岳不群这样的“演技派”除外。
每个人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却被要求以必然的方式去生活,谁都难免会有委屈或是愤懑的时候。但一个“会生活”的人往往更擅长去剖析和消解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成分,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尽可能光明的出路。而一个“不会生活”的人则往往容易钻进牛角尖,将自己的人生弄得疲惫不堪或是充满戾气。
俗话说“水满则溢”。一个人的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情绪满了,自然就会流露、就会宣泄。好的如此、坏的同样如此。
于是有的人开始情不自禁地流露美好和善意,而有的人则开始不由自主地散发怨怼与恶意。
这就是过得好与不好的差别之所在。
能够为自己蓄纳积极、正向的能量的人,他“输出”的言行也必然是积极、正向的。而无力蓄纳积极、正向能量的人,其表现出来的言行也必然是消极和负面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务必需要当心自己的言行,因为它会暴露我们的灵魂;同时我们也同样需要当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它会追随我们的言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