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志书读者与方志编纂

2021-07-07 06:43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志书读者与方志编纂*

王照伦

 

    新编地方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编纂,就不能不考虑它所含信息的接受者——读者的状况,否则,方志的功能和价值就很难发挥和实现。就像商品产生者要考虑用户、电影制片人要考虑观众、歌唱家心里要有听众一样,方志编者头脑中一定要有读者,对读者的数量、社会层次、文化水平、阅读心理、文化需求、欣赏需要、求知要求、检索查证等方面的情况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志书的资料收集、结构设计、行文水准、出版印刷等各个环节上为志书进入社会后诸种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不然的话,方志要在当今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如林且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是十分困难的。笔者对读者利用志书的状况和志书编纂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志界同仁。

    总的来说,新编地方志的读者人数少、社会层次多、文化水平高。从社会层次上看,政界、知识界、文化界的居多,工人、农民、士兵、中小学生等阶层的人士阅读使用志书的为数不多。从文化水平方面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居多,受过中等教育的有一些,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看志书的极少。从阅读需要方面看,求知识、搞研究、查资料的居多,利用志书的文化娱乐功能和寻找感官刺激的极少。从购书款上看,公费的多,自费的少。志书读者的这种状况,必然要对方志的编纂、印刷、印量产生影响。但是,从本次修志(历次修志亦然)以来,志书读者的状况并没有引起编者的注意,甚至不少编者心里毫无读者。致使新编省、地(市)、县级志书虽已出版452部(《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3期第79页),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大关注。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容易“热”的国度里,图书出版界的热潮接连不断,什么“外文书热”“文学书热”“武侠小说热”“气功书热”“易经类书热”“算命风水书热”“丛书热”“工具书热”“鉴赏书热”,等等,等等,应有尽有。而志书就是“热”不起来,这不能说和志书编者心里没有读者毫无关系。当然,志书编纂不能偏重轰动效应,但应引起读者注意,使全社会关心、使用、评论志书,对促进新方志的健康成长,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

    以上分析了方志读者状况,提出了志书读者情况对志书编纂将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来对志书读者和编者的观察探索,谈一下编者如何主动地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新编地方志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利用和关心。

    1.为政界读者提供带规律性的资料。政界人士看志书,多是以史为鉴,为现行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志书对事物的记述,应力求脉络清楚,是非分明,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记述中要有明显地反映。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要对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资料抓住不放,并尽可能多地征集一些和事物本质联系直接的表象性资料,也不要排除曲折反映事物本质的所谓假象性资料。在考虑志书的篇目时,应严格按照事以类从的原则,做到结构合理、分类科学。在志书的文字处理上,要在力求准确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简洁、明了,使政界的读者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捕捉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对具体事物的记述上,要特点突出,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要写明白,有交叉而又不重复。事物的得失成败、功过是非、因果关系、优势劣势、发展变化趋势要有明确的交代,不能记成一本糊涂帐。更不能出现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怎么理解都行的文字。考虑到经过机构改革后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志书的行文水平可以适当高一点,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不必进行说明和解释。

    2.为教育界提供完整的地情资料。反映一地历史和现状的新编地方志,应当是当地最具权威的地情资料,成为编写乡土教材的依据。这就要求志书所记载的事物完整、系统、时空概念清楚。同时,还要求编者有意识地突出“劳动人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条新编地方志的主线,引导当地人,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考虑到地方志不能作为教科书直接为中小学生使用,必须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后向学生传播,所以,志书行文不能像讲义那样对名词术语作解释。

    为了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感情,志书要强化境内各种优势、当地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一地的优良风俗等方面的记述,使青少年朋友产生作为当地人的自豪感。同时,对境内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不利因素亦应说透,对当地的不良风俗及其产生的背景应作必要的记述,以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经济和文化的责任感。

    3.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一些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要了解人物及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新编地方志应成为作家的历史和风俗顾问。我们常看到一些文学作品脱离当时的背景,人物的穿着、言谈、行为都和当时的情况不一致,甚至事物的描写也和事实不符(非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文学处理),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不真实的东西不能说是美的东西。新编地方志可以弥补作者在历史知识方面的不足。这就给新方志的编者提出了准确、完整、客观、全面地对入志事物进行记述的要求。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要有背景、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在志书断限时还在发展着的事物除外)、见人见物。对历史人物要客观、完整、辨证、历史地进行记述,不能好人写成一朵花,缺点错误一概从略,反面人物写成从娘胎里就坏,做的好事视而不见。

    4.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有一地百科全书之誉的新编地方志,应当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借鉴。如对气候记述中的降水、水位、流量、水灾、旱情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为后人进行水文及水利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看志书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记述,后人可以明了其优势和劣势,为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这就要求志书编者应有科学的修志头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入志事物要反复证实,使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新编地方志是一种十分严肃的资料书,它不允许有半点虚假,伪造史实、主观臆断、任意取舍,都是修志的大忌。

    总之,编者和读者是志书产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失去任何一方,都预示着方志生命的终结。读者反映了志书的社会需要,读者是志书的上帝,同时也是志书编者的上帝。不能得到读者的承认,也就说明志书编者的劳动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编地方志的编者,心里要时刻装着读者,为读者利用志书提供方便,为扩大志书的读者群作出努力,为方志这一古老的载体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社会多进行一些尝试。笔者相信,只要编者头脑中确立了读者意识,通过志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新编地方志赢得更多的读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 原载《海南史志》1991年第3~4期。


志书读者与方志编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