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与人相处的一种可能性

2023-08-13 21:30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今天聊一种思路,一种可能性。



你认为你的某些举动会影响别人与你相处的态度吗?


或者说,你相信多数人有能力表现出善意,只是没有在你这里表现出善意吗?


在一般的思路下,当我们与众多的人相处,然后在众多的人这里得到了一般的反馈/反应,我们比较容易得出“人性不过如此/人性就是这样/全都一个样”的结论。


我们比较容易得出对方就是这种人、对方就是这种态度…的结论。


这个思路可能是错的


也许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从小就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习得了一套或几套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


因为这套行为模式并不是最好的模式,所以它实际上不能触发别人的很好的反应,它只能触发别人的一般反应——你用这种模式对待别人,别人的反应是不冷不热。


由于我们只掌握这么一两套行为模式,所以我们无意识地将它运用在与我们有关的所有人身上,所以我们得到了来自他人的很普遍的反应:用这种模式对待任何人,任何人的反应都是不冷不热。


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都是不冷不热,人性就是这样…


可能不是“人性如此”,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能让别人展现出更好一面的方法


又因为我们习惯了旧的行为模式、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反查这套行为模式的习惯,所以我们也无法意识到可能是行为模式带了不理想的结果,而不是别人有什么问题或者人性就是这样。


也许换一个行为模式,我们就能得到更理想的结果,但我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以不会改变行为模式。


虽然这个想法不一定正确,但这确实是一种思路。


如果我们以往的那些习惯都是正确的,那当然没问题。只是如果它们是不怎么正确的,那——似乎就存在更好的选项了?


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理解


以我所见,几乎许多人都会有「想被别人理解」的时刻,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想理解别人」的时刻。


当自己内心难过了,产生了希望被理解的需求,于是根据这种需求去寻找愿意理解自己的人。


但自己几乎不会产生希望理解别人的需求,所以没有动力去主动理解别人。


这种行为是只索取不付出。


其结果当然是不会被别人理解


当大家都希望被理解的时候,谁来成为主动理解别人的人呢?


没有这样的人存在,所以希望被理解的人很多,但能得偿其愿的人很少。


再一个例子:爱


爱的话题我以前写过很多次,它很复杂,这里就只讲一点。


多数人想要的是被爱,但很少有人想主动去爱——即使有人产生了“我要爱某个人”的念头,也因为他本身不知道什么是“爱”,所以又造成了“打着爱你的名义,瞎搞一通”的状况。


不想主动去爱别人,但想被别人主动的爱,这也是只索取不付出。


当然还有一种模式:如果别人主动爱自己,自己就再反过来爱对方。


这种模式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比只索取不付出好一点,但好不了多少——这种模式,也是第三个例子。


显然这些模式都是有问题的,但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很习惯把责任归结到对方身上


我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愿意理解我的人太少,是人性冷漠没人愿意理解别人!


我得不到别人的爱,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这个时代有问题,是人心浮于物质、缺乏人情味的结果!


我不见兔子不撒鹰,这不是我的问题,万一我对别人付出却没得到别人的回报呢?现在坏人、人渣这么多,我得自保,这还是说明人们普遍素质低下、道德沦丧!


也许你说的对,确实是这样的。


也许你说的不对,不是这样的——也许当你成为一个能主动理解别人的人时,成为一个能主动爱别人的人时,成为一个无所谓兔子和鹰的人时。


也许你会得到人们对你的与以往不同的反应


我们一直遵循旧的路径与别人相处,然后持续的得到别人的日复一日的反应。


但这并不代表旧路径是正确的,也许那不怎么正确,也许还存在更好的选择。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24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与人相处的一种可能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