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学习笔记(二)

2023-01-06 21:48 作者:丸子温酒  | 我要投稿

二、文字下乡

1、文字下乡必要性讨论存在许多偏见:第一,认为乡村人民“愚”的原因是不识字;第二,认为乡村人民“愚”的原因是学习能力不足。

2、文字的空间阻隔。乡下人民不识字确实是常态,但这并不代表乡下人民比城里人愚笨。乡村环境造就了乡下人民在农业生产、气候时令、水利机械等知识领域相比城里人“遥遥领先”,而城市文化环境造就城里人在文学、艺术等知识领域更有优势。造成这种差异的不是智力差别,而是环境资源的不同。

2、乡下文盲多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不需要文字。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对于乡村人民来说,文字具有的时空间隔性和歧义性致使其不如语言能传达意思和情感。语言的表达是一种面对面表达方式,除了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眼神等视觉获取信息。另外,熟人社会中通过时间沉淀出的默契,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字的必要性。

3、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与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有关。如果中国乡村依旧维持传统社会模式而没有现代化的意图,也就没有文字下乡的必要。


三、再论文字下乡

1、文字具有时空阻隔性。即文字只存在人和人信息传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的情境中。

2、文字的时间阻隔。第一,个人今昔记忆。此时此刻的个人是靠记忆所保留的一切过去的积累。人类的学习是在不断加深记忆的过程中实现的。就个人而言如果单凭记忆足够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文字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二,世代文化传承。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发展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稳定的不流动的生活模式同样会产生地区文化,而这些地区文化大多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即语言表达即可进行传承。

3、归根结底,如果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文字下乡就不可能实现。


《乡土中国》学习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