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田丸》第四十集——幸村

作者:戯鬼君
《真田丸》最终章“大坂之阵编”即将来临,或许许多观众等了一年也就为了这最后的高潮!也不光是观众们,当三谷写剧本写到大坂之阵的时候,三谷自己也在专栏上说终于写到了主人公最闪耀,资料也是最丰富的时刻了。所用绘图均转自推上丸绘,文中如有写错的地方,还望小伙伴们批评指正!
侃剧:
在第40回开播前,无论是NHK官方、日本媒体亦或是像平山优先生的推特都对《真田丸》大坂之阵编进行各种宣传或是预热,这份期待值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回算是比较中庸的处理手法,比想象中要平淡,倒也有令人意外的处理。

片桐去国
这一回的剧情从戏剧时间上看,五分之四的时空环境都安排在一个夜晚进行,但是,表面时间上来看,跨度却比较长。刚开始的剧情紧接上一回“岁月”,信繁一家正在欢乐之时,信繁却随着明石全登离去。之后,穿插了一段同时空下的沼田景况,交代了一下德川方的动向。另外,信之的病况似乎是神经性疾病的迹象,也为之后信之因病不能参加大坂之阵埋下伏笔。

这一回的剧情前半部分跟石田三成的最期一样,都采取一种目击者/亲历者的视角来叙述“方广寺钟铭事件”的全过程。另外,当事人片桐且元与信繁之间的互动交流,算是以信繁旁观者的角度再来看待整个事态的发展。尽管由于时间关系,事件的整体呈现上只是一个大纲式的演绎,但是也尽可能丰富起看待整个事件的角度了。
既然是以片桐且元作为第一当事人来叙述整个事态的发展,那么片桐且元的立场与情感变化也就成了支撑《真田丸》中“方广寺钟铭事件”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为了避免教科书式演绎的单调,三谷也开了一些脑洞,活跃了一下戏剧氛围。不过,由片桐且元想出三个条件的说法并不是三谷的脑洞,是来自考证方的意见。丸岛和洋先生推特有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曾根勇二先生『人物叢書 片桐且元』。
剧中“方广寺钟铭事件”一开场便是由“望桃树”开始。当年的腐根桃树已经长成型,与之相对的,当年的秀赖也成了英姿勃发的少年。另一方面,由片桐且元的台词也展现出他和丰臣家的状况。众多丰臣家臣已经不在人世,只有自己一人辅佐秀赖,首先体现出片桐且元的辛苦,其次也说明片桐且元在丰臣家内部的老臣地位,最后也反映出丰臣家人才凋零的状况。
这里来分享一下丸岛先生在推特中所发的真田氏与丰臣政权奉行众姻亲关系图。其中的石田正澄、石川光吉以及石川一宗跟片桐且元一样都是秀吉死后的秀赖傅役,但是这三人都在关原之后被处死或倒台。因此,片桐且元成了秀赖之后唯一的傅役,剧中的这段开场也就是反应这样的状况了。

作为丰臣集团的老员工代表——片桐且元,依旧尽心尽力为丰臣家效力。剧情则是将片桐且元在方广寺钟铭事件前后的辛勤呈现出来,不断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以期事态可以顺利地发展下来。但是无论是对内对外,片桐都吃力不讨好。在大藏卿局责问片桐的场景中,小林隆的面部表情变化也体现出片桐内心的不甘与气愤。之后,片桐对大藏卿局说出三个条件倒也是对人性微妙把控的表现。
之后,片桐被疑的场景中,大藏卿局母子的话语让片桐难以招架,但是茶茶的话则更让片桐伤心。在第19回“恋路”中,当信繁与茶茶的绯闻沸沸扬扬的时候,片桐且元曾找信繁谈话,并谈及自己曾侍奉浅井家,因此对茶茶从婴儿时期就十分关切。当听到自己一直关切的人对自己做出这番评价,片桐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场景的最后则用四个特写镜头将秀赖、茶茶等人对片桐的态度体现了出来。
片桐离开大坂的情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半钟,但是却拍得意味深长。首先出现的是一个黯淡的丰臣家家纹,接着是片桐在空旷的御文库中行走。作为当时大谷和三成的办公之所,里面的文件早已不在,也表示丰臣家今不如昔的状况。之后,片桐察觉了危机,准备离开大坂城。
最后,片桐离开大坂城的动机阐释则是这一段剧情中的点睛之笔。相较于以往大河剧中的描绘,片桐因察觉危险而离开大坂城,这次《真田丸》给出的解释则是片桐希望丰臣家步调一致,这也使片桐出走显得更为悲情。回想是由君臣望桃树而始,也由片桐孤身望桃树而终。而桃树的桃子也掉下不少,也象征了丰臣家的凋落。

幸村诞生
片桐的出走成了德川发动战争的原因,宣战之后,家康与秀赖的镜头则是相对的走位,家康是从右至左,秀赖则是从左至右,最后也都定格在二人的特写镜头。之后的剧情转入了“幸村诞生”的环节。
幸村诞生的情节是一个非常类型化的英雄成长写法。这里先给大家提一本书《千面英雄》,这本书的作者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曾经将全球各地的神话传说进行汇总与分析,得出了英雄神话故事的一种固定模式。尽管作为神话学的著作,依好友喵星包子的说法是比较外围,但是这本书的灵感却造就了许多经典的英雄主题电影,比如《星球大战》、《魔戒》、《饥饿游戏》等等。
坎贝尔研究出的这种模式造就了无数经典的英雄主题电影,同时个人感觉这种模式也为许多日本冒险题材的动漫所借鉴,比如《魔神英雄传》(喊登龙剑的那部)等等。当然这种类型化写法其实在坎贝尔研究之前就存在了,坎贝尔的研究是将这种结构更为规范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的情节其实就很接近这种类型化的写法了。
下面鬼君大致来列一下这个类型化的框架。这里事先声明一下,关于《千面英雄》,鬼君是出国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之下得悉此书的。因为对书中内容的了解基本来源于网络和与朋友的讨论,所以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1、英雄过着平静的生活。
2、英雄得到某种召唤。
3、英雄得到引导。
4、英雄踏上了旅途。
5、英雄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历险。
6、英雄满载而归。
7、英雄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千面英雄》书中的框架远比所列的要更详实多了,鬼君这里列得非常粗略。对比《真田丸》中的状况,我们来结合这个框架看一看。这两回中信繁及信繁一家的生活状态对应着框架中的第一条至第三条。而这一回中的后半段则是英雄受到召唤时的一个常见的故事矛盾点——英雄拒绝召唤。
一个不情愿成为英雄的英雄通常来说可以使剧情增添更多的波折与可看性。英雄拒绝召唤大致有几种类型,比如英雄留恋安乐的生活、英雄拥有了太多的东西并不想放弃又或者英雄无法忘记过去的失败等等,像《霍比特人》、《大圣归来》等都是这几种类型。
剧中信繁以无经验、囚虏之身与不喜战争这三个理由拒绝了片桐且元和明石全登的召唤。之后,剧情进入了麻酱的高光时刻。在《真田丸》开播之初,麻酱的表演饱受诟病,而在这两回播出之后,日媒对于麻酱的风评可以说是一个大逆转,赞誉颇多。
关于阿桐劝说信繁的这一段台词,从立意上看,跟《真田太平记》中真田幸村进入大坂的理由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在《真田太平记》中,真田幸村进入大坂的理由有二,一是父亲遗愿,二则是扬真田之名于天下。而在这段对话开始之前,信繁跟阿桐提到自己其实想去。至于为何信繁想去,剧中并未提及,但是从阿桐的台词中,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信繁想去的原因。
阿桐的一大段台词可以算是高度概括了信繁之前的经历,“什么官兵卫”的设计算是对之前“官兵卫骚动”的一种回应了。官兵卫也顿时上了日推的热搜,日本网友还制作了大河剧《什么官兵卫》的海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桐已经从线索人物逐渐转变为整部剧中的灵魂人物之一。作为剧中陪伴信繁时间最久的角色,阿桐可以说见证了信繁的每个时期。她也从刚开始只会添乱的不良少女渐渐成长,可以察觉信繁所不能注意到的地方并给予意见,或是笃定信繁心中所疑虑的东西。阿桐也正如一面镜子,来印证着信繁的内心活动。信繁与阿桐之间的争吵也可以视为是信繁两种想法的激烈碰撞。在之后,信繁也是在剧中最真挚最诚恳地向阿桐道了一声感谢!
在与阿桐谈话之后,信繁陷入了自我的沉思。在看生肉的时候,这段回想就给鬼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段回想戏份的整体感与层次感都做到了极致。下面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一段。
首先,回想戏份由铃铛声开始,由铃铛声结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对丰臣家的情感、相遇之人的言辞、自身挫败时家人亲友的关爱以及最后的觉悟。四个部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从回想戏份的编辑上来看,还有一种承接与过度的联系。
信繁先想到的自然是丰臣秀吉,秀吉的回想有三个方面,一是秀吉作为天下人的运筹(第17回“再会”)、二是秀吉个人生活的点滴(第15回“秀吉”、第21回“战端”),三是秀吉衰老及弥留之际的表现(第29回“异变”、第31回“终焉”);之后是茶茶,茶茶可以代表为阿桐语中需要帮助的人,一是信繁与茶茶的初遇(第14回“大坂”),二是茶茶对信繁的宿命之语(第19回“恋路”),这里也开始为信繁认清自身宿命而接受召唤开始蓄力。
第二个部分可能乍看之下是各种相遇之人的言辞,但实际则代表着信繁思考是否接受召唤的思虑。三成为了丰臣不惜改变自己是一种牺牲(第32回“应酬”),景胜之语是对义的珍视(第33回“动乱”),秀家之言是忠的担当(第27回“不信”)。氏政和政宗的话是对大战和统率大军的渴望,是男儿热血的体现(第24回“灭亡”)。利休的话语又引出宿命的言论(第25回“别离”)。吕宋助左卫门的象征着一种扶危济困的想法(第28回“受难”)。
回想的第三个部分前是以三成被逐伏见作了一个过渡性的处理。三成的这个正面镜头在第34回“举兵”中并未出现,当时只是三成的背影。这里的用意,个人感觉应该是象征信繁想到失败的可能性而彷徨。信繁由当初三成的失败而想到自己失败的这种可能性,之后又想到家人在自己之前失败时对自己的鼓励。
母亲的训斥(第11回“祝言”)、出浦的教导(第9回“驱引”)、信尹的劝告(第8回“调略”)、信之的“安慰”(第7回“夺回”),接着在对家人的回想中,信繁想起了昌幸老爹的话语(第6回“迷走”与第18回“上洛”)和父子并肩作战的时光(第13回“决战”)。之后,信繁又想起了老爹的遗言(第38回“昌幸”)。遗言的内容突出两点,一是昌幸希望信繁加入丰臣方,二是昌幸已经思考出了必胜之策。最后,信繁又想起堀田梅当初所告诉他的关于策略的意义(第9回“驱引”)。
亡父有必胜之策,而策略能将人的牺牲减少到最低。通过这一层回想,信繁算是解决了外部的苦恼,之后,是信繁对自身宿命的认知与坚定。板部冈江雪斋觉得信繁的目光深处藏有火苗(第38回“昌幸”),大谷让信繁要学会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第30回“黄昏”),景胜对信繁的教导“不让自己蒙羞而活”(第12回“人质”)。
最后,太阁的铃铛声再一次出现,召唤着信繁。信繁回想起奶奶临终前的教导(第26回“卖瓜”),也让信繁坚定并认清了自己的宿命。尽管回想戏份时信繁不说一语,雅人叔的表演也是由内而外散发一种苦闷深思的情绪与状态,但是却此时无言胜有言。由每一段回想来勾勒出信繁内心所思考的各个层面,也是极大发挥了影视剧的优势来构筑信繁的思考!如果在戏剧中,那估计就是得靠主人公的大段独白来体现了。
另外,这段戏份的难点也在于大河剧的制作模式。假若一开始《真田丸》作为一个完整的剧本去拍摄,那么这段回想戏份的价值可能会有所降低,但是,在一个随写随播随拍的机制内(开播时剧本仅完成前十二、十三集),仍能设计出整体感与层次感并重的回想,也当真是大家手笔!

英雄接受召唤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无心之失、不甘于平凡的日子、争取报酬、寻求救赎等等。这些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影视或者动漫作品。从回想的戏份来看《真田丸》中信繁接受召唤的方式,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多种因素所构成的结果,绝不单单是一个原因所导致的。
大家可以解读成信繁想不甘于平淡的日子,也可以解读成信繁为了超越自我的状态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因大家的观点不同,经历不一而又有了不一样的侧重。但是,从剧本的角度上看,宿命成了信繁最终决定的主导因素。这也是一个在英雄主题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比如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反抗英军、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以靖康之耻而取名的郭靖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都是有一种宿命的因素存在。
认清宿命的信繁决定改名。改名的间隙穿插了一段关于芋头的情节,在第15回“秀吉”的末尾,秀吉一家吃芋头,芋头在日本文化中有团圆、子孙繁荣等意。在第15回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反衬秀吉一家日后的凋零。在这一回中,一方面是体现信繁的决心,另一方面或许也暗喻着信繁一家日后的遭遇。
改名之前,信繁写下了与自己生命相关的因缘之地或是因缘之人,鬼君还是希望镜头可以多扫一下地上的纸片来着,毕竟都是信繁生命的体现。改名这段是剧组长达两年的一段构思,本来鬼君所想的是在这一段改名情节中会出现信繁说三个我决定了,结果却是继承了昌幸老爹在第二集“决断”中抽签时的话语。信之与信繁继承昌幸老爹的话语也却是很有兄弟二人各自的特色。
最后,大助抽出了“九度山村”的村字,作为了信繁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当信繁将名字摆成“幸村”的时候,“出港!真田丸”的配乐再度响起。久违的幸村之名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一段传说就此诞生!

下集入城,一段新的故事正式开始,看预告中有信繁、阿春、阿桐、高梨内记都将集体献舞,再加之变装的情节,下集或许会是全剧最后欢快且不压抑的一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