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被误导的证人”
我将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
选取约10项我感兴趣、了解不深的主题研究
进行整理和总结,
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实验过程和结论。

今天选择的主题
关于心理暗示后的回忆重构。
这个主题让我想到了之前看的一则案例:
一位家长回家后看到孩子身上的伤痕,
诱导式的询问:
“宝贝,老师是不是打你了?”
在多次询问后,孩子大哭,肯定了这个说法。
老师自然百口莫辩,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
研究16:《感谢记忆》
改变司法领域的记忆发现:被误导的证人
引言 :在法庭上,一个证人的话可信吗?他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呢?如果你问一起车祸证人“你在事故现场看到那个被撞碎的前灯了吗?”,这个“被撞碎的前灯”或许在第一次回忆时不存在。但罗夫特斯发现,记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重构的过程,而你现在的记忆,包括了原本真实的事件+你接收到的新信息,它可能是你后来的相关经验,也可能是你被误导的“碎车灯”。
理论假设 :含有假定前提的问题对改变人们对相关事件回忆的作用。
比如,你问一起车祸证人:“有几个人坐在那辆超速行驶的汽车里?”,哪怕事实是车辆没有超速,但这种措辞很有可能会让证人在他原有的记忆材料中添加一个“超速”的信息。
实验1
实验内容 :观看1分钟的影片后,设置两份问卷,其中一份添加诱导问题。
问题1:汽车闯过停车标识时速度多快?
问题2:汽车速度多快?
检验问题:汽车前是否有停车标识?
实验结果 :差异显著,问题的措辞有可能改变人们的记忆内容。
实验2:加入延时记忆
实验内容 :观看一段影片,实际示威者8人,而在问卷中提问“4名/12名示威者是男性吗?”一周后做问卷:人数几人?
实验结果:差异显著,问题的措辞有可能改变人们的记忆内容。
实验3:未曾出现的事物是否可以重构进记忆?
实验内容 :观看一段影片后,设置两份问卷,其中一份添加诱导问题。
问题1:汽车的速度有多快?
问题2:汽车经过谷仓时速度有多快?
一周后检验问题:你是否看到了谷仓?
实验结果 :差异显著,问题的措辞有可能改变人们的记忆内容。
实验4

影片实际没有校车
C组:没有诱导问题
D组:一个假定前提。如:你看到校车了吗?
F组:错误的假定前提前在加一个假定前提。如:你还看到孩子们上校车了吗?
实验结果 :记忆中含有校车人数:F>D>C,且差异显著。
讨论

近期应用
1,目击者证词领域:
①律师复杂的提问方式对目击证人证词的转确性和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②陪审员在判断证词准确性时,也会凭借自己的常识和生活经验
2,被压抑的童年期记忆:
①罗夫特斯主张被压抑的记忆根本不存在,它既可能是幻觉也可能是通过治疗过程被灌输为错误记忆
②影响:直接否定了心理学范式以及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结构
结论
如今人们普遍相信,目击者的证词中会掺杂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错误信息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