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世界看到我!”这些冬残奥会运动员,是考场绝佳的人物范本

2022-03-10 22:02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截至3月10日16点,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已收获10金9银13铜,领跑金牌、总奖牌双榜。



“只有不懈努力、不遗余力向前奔,才有机会站在顶峰。”


每一位运动员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书写了赛场上的精彩。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瞬间,值得被我们记住……


今天,学霸猫为大家整理了适合写进高考作文的鲜人物素材,这些优秀的运动员值得书写。


人物·01

刘子旭:中国队首金是他


(图源自“新京报”视频)


3月5日,刘子旭在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6公里(坐姿组)比赛中,夺得中国代表团首金。


刘子旭生于陕西西安,在2008年5月31日的放学路上,原本坐在同学自行车后座的他,被卡车轧倒在地。


2017年10月,刘子旭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通过层层筛选,加入了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开启了驰骋冰雪之路。


在零下一二十摄氏度的环境里,训练时汗水遇寒就结成冰碴子扒在他衣服上。“最冷的时候我们在训练,最热的时候我们还是在训练”,夏天训练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七八个小时。


无数训练的汗水让梦想结晶,终于他站在了冬残奥赛场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属于他的金牌。


人物速写

刘子旭11岁时因意外单侧下肢截肢,只能靠轮椅和拐杖行动。一次次在风雪中摔倒再爬起来训练,一次次双手冻僵继续坚持滑行,没停止努力的他收获了中国代表团北京冬残奥会首金。

人物·02

张梦秋:“现在不搏何时搏”


(图源自“南方视频”)


3月6日,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比赛中,张梦秋斩获金牌。在后面的比赛中,她又接连获得两枚银牌。张梦秋甜美的笑容和可爱的发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旗门,加速、转弯、再过旗门……从冬残奥会的高山之巅飞驰而下的张梦秋享受着滑雪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改变和快乐。


张梦秋出生于2002年,14岁时被河北省残联选中,成为一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张梦秋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慢一些。当教练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她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


“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何时搏——这句话是我前进的动力。”张梦秋说,高山滑雪让自己变得更自信,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物速写

因患小儿脑性瘫痪,2002年出生的张梦秋有运动功能障碍。刚入队时,她反应速度比其他人略慢,但她凭着不服输的劲儿进步飞快,用付出换回了奖牌。

人物·03

王跃:“希望世界看见我”


(图源自“腾讯视频”截图)


为中国队添得了一枚铜牌。


“我看不见世界,但希望世界看见我,看见中国有这么一个热爱越野滑雪的女孩,梦想着登上奥运舞台。”


从2016年11月接触滑雪至今,运动给王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曾经因为身体残疾而自卑的女孩,因为滑雪认识了很多朋友,性格也变得外向和开朗。


人物速写

22岁的王跃从记事起,她的世界就是一片模糊。为了能够参加北京冬残奥会,让世人看到视障运动员的努力,她克服伤病困扰,日复一日地认真训练。“我虽然看不清世界,但却想让世界看到我。”北京冬残奥会上,她终于被世界看到了。

人物·04


于静:冰球赛场上唯一女运动员


(图源自“新华社”视频)


冬残奥冰球项目可以由男、女队员混合参赛,但因为对抗激烈、攻防转换节奏快,在冬残奥会历史上只有三位女性选手参赛。38岁的于静,也是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8支参赛球队中,唯一一名女性球员。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手腕就会鼓起大包来,那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


她对自己下手相当“狠”,“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盼着自己的出战能成为给所有女性残疾人朋友的“一次契机、一种鼓励”,“她们看到我在赛场上,就说明她们也有这个可能性”。


人物速写

3年前,于静才开始接触残奥冰球,但用刻苦的训练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唯一女队员,并且是年龄最大的队员。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那句话:“才30多岁而已,人生没什么不可能。”

人物·05


郑鹏:中国冬残奥史上首位“双金王”


北京冬残奥会之前,关于郑鹏的介绍,基本是他获得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坐姿第四名的消息,而如今再次搜索“郑鹏”时,已经是冬残奥会的“双金王”了。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不到20岁那年,一次工作中的意外让当时还在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落下了双腿残疾。但不愿就此沉沦的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来到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学习并一步步成为了一名越野滑雪的运动员。


“与其去说那么多的话,不如再多上雪熟悉一下赛道。”这是郑鹏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说得少、做得多的人。


人物速写

“既然心中有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它。”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郑鹏每天都在高强度的训练,虽然很辛苦,但为了自己的梦想,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他无数次对自己说“坚持,不放弃”,日复一日地朝着梦想进发。如今,他的坚持有了最大的收获!

人物·06


孙鸿胜:唯一无臂运动员


(图源自“央视频”)


 “我(滑)下去就行!我就感觉我胜利了!”面对垂直落差600余米的“雪飞燕”赛道,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27岁的孙鸿胜大吼一声,疾驰而下。


3月5日中午,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站姿项目展开,孙鸿胜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关注。


今年27岁的他,6岁时因一次电击意外失去双臂。残酷的命运没有击倒孙鸿胜,为了安慰父母,他克服各种困难,学会用脚做家务、用脚看书写字,甚至学会了不用双臂也能骑自行车,奔跑速度在同龄人中也是佼佼者。


“因为我没有手臂,所以很难控制雪板和重心”,孙鸿胜说,在滑雪时,由于没有双臂进行身体平衡,在进行飞跃动作时容易被侧风吹飞,摔倒甚至冲出赛道是家常便饭。


“我一直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滑下陡峭的赛道,开启新的旅程。当孙鸿胜站在起点俯瞰群山的那一刻,爱与勇气让他“拥抱”了整个世界。


人物速写

6岁意外失去双臂,孙鸿胜用脚做家务、看书写字。作为本届冬残奥会同级别赛事中唯一无臂选手,他说,能顺利完赛,是他这辈子最珍贵的记忆。


  写在最后   


虽有风浪,但满怀希望便能所向披靡。纵有磨难,但忠于自己终能逆风飞翔。


圆梦时刻已至,他们站上起点,毫不退缩,付出的汗水与泪水是实力的勋章。踏上冰雪赛场,他们加速冲刺,全力以赴,为努力拼搏的旅程写下无悔的篇章。


他们是残奥精神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展示出拼搏的力量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让世界看到我!”这些冬残奥会运动员,是考场绝佳的人物范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