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美现当代文学】第十三章 存在主义,人道的伪哲

2023-08-28 22:45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在本土当下很受欢迎的存在主义文学,实际上在欧美已经逐渐过时或变型。

文论家们将存在主义文学总结为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一支,受到所谓的“存在主义哲学”支配,并对之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它在30年代兴起于法国,50年代风靡欧美并波及亚非等原殖民地国家,80年代随着萨特本人的去世而走向结束。

 

“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

原文是拉丁文existentia,勉译为存在、生存、实存,论述的不是抽象的一时、概念、本质的传统西哲,而是注重存在,法系“存在主义哲学”尤其注重人生——【精神的人生】,在当时,【精神的人生】往往和社会现实对立,从而产生焦虑、绝望、恐惧等低沉病态的心理意识,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重点。

 

基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先驱,海德格尔和雅思贝尔斯也被套入这个框架之内,但德系的哲学家的原思想基本和存在主义文学无关系,重点在于提供了给法系以萨特为首的思想家以理论依据。

基尔凯郭尔的理论是基督教色彩的,否认物质世界的实在,也否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存在,而把人的精神世界放置在最基本的位置上,雅思贝尔斯同理,但更加强调人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主义,但这是无神论的,并且法系思想家和文学家几乎都是继承了他的哲学的一层皮毛(法国人与其说继承了海德格尔衣钵,倒不如说是对其弟子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文学实践)。

 

存在主义文学实际上也根据是否对基督教义为基础氛围两排,西蒙娜·威尔、加布尔艾尔·马赛尔就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而萨特、加缪、伯瓦尔的无神论存在主义更为人所熟知,但和海德格尔已经可以分开研究,存在主义文学基本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世界战争后,欧洲知识分子的绝望和消沉情绪一度达到高潮,而萨特的理论取出了基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义,也不再效法胡塞尔的以数学为理想学科而改为以人文类为理想学科,更是绕过了海德格尔的缜密体系,直接以人道主义作为底色,作为更接近哲思而不是哲学的理论输出在文本当中。

萨特为首的存在主义提供的原则如下:

首先,“存在先于本质”,

逻辑性的总结和说明永远滞后于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当主体(人)不存在的时候,那么一切也不存在,人靠着“自我”来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次,“世界荒谬,人生痛苦”(课本上理解有误且笼统,此处以笔者的笔记为准),

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抗争,充满了丑恶和罪行,萨特对此的理解是“未能处理妥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导致的{他人即地狱}”,而加缪对此的理解似乎是“生活和生存的必然”,这可能是导致二人后来决裂的元因。

 

第三,最重要但也是本土文青(尤其是女权主义的拥趸)最喜欢忽略或误读的,“自由选择”,

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自由的(“xx所迫”是一种理由或者说借口,选择的时候仍然是人在选择),人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确定的人性或者其他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行动——当人在事、物面前,不按照个人意志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地作出选择,那就是抛弃了“自我”,这样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文学上的代表包括且不仅限于

萨特

加缪,这二人构成了存在主义的大头,当然他们本人都拒斥这个标签作为名头。

西蒙·德·波伏娃、

诺曼·梅勒

梅洛·庞蒂

美国 索尔贝娄  英国 戈尔丁,倒不算彻底的存在主义作家,但都有存在主义倾向和色彩。

 

 

艺术特色或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哲理(哲思)性

萨特等人的文学很大成分是在输出自己的哲思,“他人即地狱”“存在即自我”“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基本都能在作品当中找到。《恶心》、《金币》《艾罗斯特拉特》。

 

二、独特的真实性

“真实”不同于西文古典理论的细节描写的真实,也不是馬列式的社会历史视角下的整体上的真实,而接近自然主义理论遗产,放弃了集中、概括和典型化,情节没有刻意的加工和提炼,也寡少平叛,美丑一体且并不分明,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就是这种“真实”的代表,他的剧本《恭顺的/可尊敬的妓女》主人公丽吉亦是一个存在主义的“真实人物”。

 

三、所处环境的确实性

这是“自由选择”的隐藏条件,也就是“自由选择”必须在“一定的境遇”下进行,这就是《禁闭》《苍蝇》等剧本提供的隐藏背景,不是像馬恩理论指导作品那样表现时代特征和历史进程,也不是像古典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那样塑造典型人物,而是为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提供条件。

 

 

作家和文本分析

萨特·加缪·诺曼梅勒

 


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目前公认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

萨特的教育在他那语言学教授的外祖父和家中大量藏书那里得到了保障,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其影响深刻,在巴黎高师认识了西蒙·德·波伏娃,这二人即是终身战友和伴侣也是极为抽象的思想家组合(几乎当下本土的所有思想乱潮都都是和这二人有关,不是滥用就是误读),1933赴德留学,在那里研究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哲学,形成了另一种存在主义体系(法系存在主义和德系存在主义泾渭分明就是因他而起),尤其在学术研究中关注“人”。

这种关注在二战爆发前后才开始进行,在洛林地区的战俘营他居然并没有消沉自毁,反而从个人主义转向了社会现实和人群集体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萨特的官方风评较为不错,这是因为在政治上来看他倾向进步和革命,建国时还和波伏娃共同访华,思想上倾向人道主义,呼吁人对自身价值的关注、对抗荒谬和丑恶的人间地狱,这方面来说确实不愧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文学创作:分为小说和剧本两个大类

小说:

《恶心》,中篇,“恶心”的感觉来自于青年史学家洛根丁在图书馆见闻中忽然对周遭的厌恶,那种忽然发生的空虚、无聊、孤独、恐惧和迷惘,算是二战前夕欧洲阴云密布的社会形式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中的特殊感受反应。阐明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论断,问世后获得了欢迎和成功,不仅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也让他蜚声文坛。

《墙》,短篇,萨特早期的重要作品,“墙”指的是主人公和伙伴们被捕入狱后的监狱围墙,同时象征着生死的障碍,可能还有叛徒和英雄仅有一墙之隔的概念,作品的背景是30年代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通过对几个人的遭遇和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存在主义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就是世界本身是荒诞的,求死者活了下来,不想出卖同伴的家伙反而坑害了同伴,但选择却是自由的,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选择,即使在监狱的墙下,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自由选择”仍然成立,课本的解读是——主人公伊比塔做出了希望勇敢死去的选择,表现了无畏的气概。

《自由之路》,“从为个人自由而战到为民族自由而战”,和萨特的经历颇有相似处,哲学教师马蒂厄让情妇玛赛尔怀孕却不想结婚,四处借钱打胎,但亲朋好友都劝他结婚,他希望自由便没有听取周遭人的建议,但二战爆发后,在时代面前马蒂厄感到自己原本追求的个人自由何等空虚无聊,于是跳出狭隘的观念应征入伍投入战斗,甚至成了坚守阵地的影响,他死后,他的共产党人朋友仍然在继续斗争——这是“自由选择”的最好的图解,通过“自由选择”的原则成为英雄,是萨特哲学的积极意义的写照。

 

剧本

《苍蝇》,“苍蝇”指的是阿伽门农被谋害后在阿尔戈斯城上空徘徊的苍蝇,俄瑞斯忒斯对母亲和奸夫谋害父亲的举动深表厌恶,更对人民焦虑不安而讳莫如深的行径感到不满,于是承担行动责任、进行自由选择,杀害母亲奸夫为父报仇,忍受市民的不理解和投石,离开阿尔戈斯城并带走了所有的“苍蝇”,将他们从罪恶感中解放出来.

这部巨著

第一,宣告了人的价值要通过人自己在艰苦境遇中的行动去证明,影响了两代人的思想;

第二,暗示了反抗专制暴政、鞭挞奴性意识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自由和尊严意识,这在当时极大鼓舞了法兰西人民正在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这就让萨特在戏剧界名声大噪。

 

《禁闭》,监狱里三个人平行叙事:

胆小鬼-加尔森:外遇编辑,虽然擅长思考却是个胆小鬼,面对法西斯宣扬反动的和平主义,后来被枪决;厌恶伊内丝的无脑,和艾斯戴尔的狂热。

同性恋-伊内丝:邮政职员,女同,因为心理变态原因掰弯表嫂,害死了表哥,后来表嫂也失常,一天半夜打开煤气与伊内丝殉情;厌恶加尔散,喜爱艾斯戴尔。

色情狂-艾斯黛尔:出轨贵妇,热恋男性的色情狂,溺死了私生女;狂热喜爱加尔森,厌恶且嫉恨伊内丝。

三个人之间互相猜忌各不相容,此所谓“他人就是地狱”。

 

这句话成为准确把握和科学评价的要害所在。曾经法国天主教的迂腐教徒从字面意义上浅陋理解,导致萨特不得不多次解释:

①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即地狱;

剧中三人都败坏了他人的期待或信任,毁掉了正常的关系。

——“我们都是自己人呐!有些人一直到死都在受苦,还不是因为我们干的好事!现在,我们得付出代价了。”(伊内丝)

 

②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评价,那么他人即地狱;

加尔散作为编辑一直在争取某种认可——“我不是胆小鬼”,与其自我反省总是更关注他人的结论,在监狱外对同事评价耿耿在心,在监狱里又想争取贵妇的认可——当然,贵妇根本不在乎这个,只是想要被加尔散“拥抱”。

 

③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他人即地狱;

不动脑,不思考,只追求动物本能一样的直感享乐,这就是贵妇的问题,伊内丝明知自己为“恶”却一路江河直下,加尔散选择后的不负责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这三者都是对自己的错误对待。

……叔本华把唯我论者称为“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郑克鲁版《外文学史》把《禁闭》三人称之为此,笔者则认为三者的情况还要更加糟糕——“至少江洋大盗有犯罪到底的勇气(《神曲-地狱篇》)”。

 

这剧本新颖深刻,艺术特征有三:

A题材的荒诞性:

为了构思封闭环境条件,开始希望是【地窖里的三人】,后来才变成了【地狱里的三个死人】,并且是非现实题材,全部描写都是地狱里的罪人的矛盾纠葛。

B境遇的极限性:

就像古希腊悲剧那样,萨特喜好把人物抛进冲突的中心,在真切自然之中让人高度紧张,以此塑造艺术感染力。

C哲理的深刻性:

这是萨特的擅长,抽象的人学哲理变成具体可见的戏剧冲突;三个鬼魂当中相互纠缠相互依赖-排斥,构成了彼此之间的【依赖-超越关系】让他们结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

这种逻辑性和形而上的思索,让故事具备了一些超越性的色彩。


《死无葬身之地》

三幕剧,发生在战后时期,讲述了五个被俘虏的游击队员战斗中被俘虏,敌人严刑逼供问谁是队长,为了保守秘密五个人开始进行斗争并各自做出选择:守口如瓶、毫不动摇、怕泄密跳楼自杀——无一例外是“自由选择”理论,萨特笔下的人物处境按照一般意义上说,是最不自由的,他所谓的自由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选择自己的本质,确定人生价值,依靠伟大的选择来让自己成为英雄。

 

《恭顺的妓女/可尊敬的妓女》,

“妓女”是美国白人妓女丽吉,她见证了一场对白人酗酒对黑人的暴行,开始义愤佐证,但在凶手亲属、参议员及其儿子的威胁利诱之下,最终在伪证上签了字。

——此剧尖锐揭露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罪行,谴责嘲弄了美式自由民主——也宣扬了“自由选择”理论。

 

《肮脏的手》

实际上是“杀手”,萨特的重要戏剧,描绘了所谓无产阶级party内部的路线斗争衍生的一场针对领袖赫德雷的政治谋杀,主人公hugo被指派执行此任务,担忧脏了自己的手而左右矛盾,最后居然出于一个庸俗的借口(爱情的嫉恨)而开枪打死领袖赫德雷。

——在这出戏里萨特形象地说明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关心的哲学问题,尤其借助雨果执行任务前后进行的【选择】和【承受压力】,再次强调“自由选择”,肯定了人道主义良知。

 

《肮脏的手》续作《魔鬼与上帝》也值得一读,

主人公格茨原本是个不信鬼神无恶不作的私生子,但在一场赌局之后选择立地成佛,并把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一个理想国度“太阳城”,后来又因为别人报复性的火焚,太阳城化为灰烬,他便开始反思,绝对的行善和作恶最终得到的却是毁灭了许多人的生命。

——此剧探讨了人和上帝,相对和绝对,善与恶等关系问题,宣扬了伦理道德的相对主义,强调了人生“具体介入”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这些剧目被统称为“境遇剧”,也可以叫作“情景剧”或“自由剧”,是他为了宣传存在主义哲学而创造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戏剧。特点是十分注重舞台上展现人物的特定性境遇,还有在这境遇里人物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尤其突出人物在选择时候的困境和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人的存在作出存在主义的阐释。

 

萨特的文学是为了阐释他那哲学观点

1.       表现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2.       揭示世界的荒诞,突出人和人之间的隔绝、疏离、恐慌感;

3.       强调自由选择、介入,人活在荒诞世界,但也有自由选择和行动的权利,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掌握自己命运。

 

不过他的哲学体系实在是不够精密,反而艺术因此不拘一格,形成了独到的魅力。

一、鲜明的哲理性;

作品的情节相对寡少,因为萨特着重对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进行哲理性的分析和讨论:

《恶心》当中洛根丁的日常生活就是作者本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思考,他就是萨特哲学思辨的化身,他的“恶心”就是萨特对显示哲理性认知传达出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二、直觉的真实性

存在主义作家强调描写的真实,是内心的真实,在萨特这边尤其重视个人意识或者非理性情绪的自然流露——笔者个人对《墙》中主人公即将被枪决的心理描绘非常称道,思想上镇静、超脱、置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又恐惧至极、大汗淋漓、小便失禁(“这个身体已经不再属于我了。它自己在流汗,在颤抖,使我无法辨认。”),当然这各有利弊,细腻深刻但局限性也有。

 

三、寓意的象征性

“墙”,可以指禁闭的监狱,可以指叛徒和英雄的思想,可以指自由和封闭,还可以指生和死的对立;“禁闭”象征着每个人一面对他人不负责任,又对他人拒斥于千里之外,这种敌对、孤独、疏离才是最大的“禁闭”。这些抽象的哲思借助形象化的处理,就具有了本不可能具有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四、环境的规定性

萨特作品当中的人物实际上是在限定环境(相对不自由)的情况下进行人生的抉择(相对自由)总是要面对重大考验或遭遇生死攸关的极限处境。

《墙》,供出同伴,或者被处决;

《苍蝇》,俄瑞斯忒斯做出了杀母报父仇的决断;

《死无葬身之地》,那些战士选择不供出队长,自由赴死;

《恭顺的妓女》,丽吉在义愤填膺和利诱威逼中摇摆。

这些安排都是让作品更有戏剧性的,从哲学角度刊,又有效的诠释了存在主义关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的原则。


Albert Camus

1913-1960,法国著名小说家,和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大师。


和萨特不同,加缪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农工家庭,虽然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赤贫,母亲去世后只能半工半读维持生计,即使如此还是在阿尔及尔大学作为优秀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分子活动,法国沦陷后,积极参与地下抵抗运动并为戴高乐派系的报纸撰稿。

40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1,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还有众多剧本和评论作品……

 

30年代末,加缪谈的是任何世纪的协调

40年代,讲的是人和世界的对抗——集体和世界、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这段时间和萨特相识,加缪参加也支持萨特的观点;

50年代,悲观主义弥漫开来,不过那些题材和背景倒是出奇一致:地中海、北非、监禁、诉讼,这让他不断变换主题风格,所以作品还是有统一和创新的,这段时间和萨特反目(悲观精神和参与精神的态度)。

 

萨特和加缪都强调“自由选择”和“负责到底”,但萨特的论点是“存在、自由、选择、责任”(《墙》),而加缪却认定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改变和战胜荒诞(《西西弗斯神话》),这是明显的差异,加缪的经历和作品中的荒诞(人的理性努力和非理性的现实产生的冲突)毕竟要比萨特强烈的多,人类努力建立的目的和秩序,在自然世界是被拒绝或者说无意提供的。

《希绪弗斯神话》以推石头的故事,歌颂人类为了消除荒诞达到永久平衡的挑战精神。

 

《鼠疫》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天才杰作,

奥兰城的医生里厄发现了城中的鼠疫,来采访的法国记者朗贝尔希望得到一纸证明离开,和巴黎的情人团聚,但医生出于防控疾病的考虑拒绝了这个要求,每日工作20小时,朗贝尔被这种精神打动选择了配合,全城人民也一起抗鼠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不过里厄医生的妻子却在病危中去世,这让医生感到难过,可他更担心病人们和死去的患者,胜利的时候,他看到朗贝尔和情人团聚感慨万千,决定将所见所闻写下来——不是因为悲痛,而是因为鼠疫杆菌没有消灭,威胁仍然存在。

“鼠疫”对奥兰城的袭击一般认为影射德国法西斯对法国的侵犯,里厄的抉择则是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都表明二战中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是《局外人》悲观主义情绪弥散之后,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人道主义,《局外人》到《鼠疫》的飞跃便是如此。

第一人称独白再到第三人称的人与人真正的对话所取代,孤独的反抗也变成共同奋斗的集体的激情,人们承认世界、命运、神的不公,那么人们就是在这当中创造一点公正,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冷漠无情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是一些有着清醒意识的抗争者、奋斗者。

所以加缪在1951《反抗者》中写出:“我反抗故我存在。”

 

笛卡尔:……

 

《局外人》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刻板印象:母亲去世第二天约炮,实际上就来自于局外人。

故事是关于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所谓的社会规定的角色的人——这就是“局外人”莫尔索(文中居然还是第一人称“我”)。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内涵丰富,值得反复研究的人物形象。

他对现实一切都冷漠如此,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搞笑电影、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死刑的结果和对毫无人性的指责都完全脱节、冷漠、不屑一顾,这就是荒诞哲理思想的体现。

但此人又远非麻木不仁,在被捕入狱后他和神甫有很多谈话,“他还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并非毫无思考,他是不适应、不愿意扮演那些角色,“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活方式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彼得鲁尔《加缪和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终走向死亡,彻底变成【局外人】,他必须用死亡来结束荒诞。

 

艺术特色:

三组对照——

1.人物态度和境遇:【母亲之死】,对应的是冷漠,【爱情和婚姻】,对应的是无所谓,【监禁审判和死亡】,对应的是消极和超脱,主观态度和客观遭遇是安排出来的很不协调的;

2.人物和人物:母亲的朋友门莱兹的由衷悲痛、莫尔索的女友玛丽的真挚热烈、辩护律师的关切,都和莫尔索本人的毫不在乎形成了鲜明对比……俨然一个“局外人”;

3.

 

哲理色彩——

莫尔索在监狱中和神甫打了一场唇枪舌剑,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题张开了辩论,前者把很多存在主义自由观和本位观讲的非常清楚,作者可能是以莫尔索为“胜利”而告终,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

 

语言简单枯燥——

“愿不愿意和我结婚?”

“不。”

 

现实主义手法——

情节出乎意料完整,时间顺序也没有颠倒,情节也相对完整。


【欧美现当代文学】第十三章 存在主义,人道的伪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