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1)
(括号内为本人理解或举例。)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 商品的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一个可以满足人类某种欲望的一个对象。
任何商品都含有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存而不论,那商品就只剩一种性质了,就是单纯的劳动生产物。
再继续抽象化,商品的价值就会变成同一的人类劳动。商品中积蓄的人类劳动,它们便是价值。
在商品交换上,纯然与使用价值无关,而是交换价值上的共通物,即价值。(这里可以看出来,交换过程中是价值交换,但是没有价值产生。)
商品价值由其生产所支出的劳动量决定。但是,社会的总劳动力,表现为全体商品的价值。所以,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应该平均考察。因此,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随劳动力的发展而变化。
有使用价值之物,可以无价值。(比如自然界本身的东西,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人类劳动,就无价值)
以自身劳动满足自身需求,则是只创造使用价值,但是不是创造商品。(因为没有参加交换满足别人需求。)
2. 在商品中表现劳动的二重性
不同的使用价值包含不同的劳动。
同一的使用价值不与同一的使用价值交换。(比如你总不可能拿自己已经有的东西再和别人换一样的吧)
不考虑劳动种类,则商品价值交换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就是物质财富的增加。
生产力无论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提供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但是,同一劳动力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可变的。
3. 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
价值表现的二极:相对价值形态与等价形态
这两个形态,是相互约束相互依赖,但又互相排斥,互相对抗。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个极端。(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不能依靠自己来表现,只能依靠别的商品来表现,就如一只鸡值20个鸡蛋,你不可能说这只鸡值这只鸡,只能依靠20个蛋来表现它的价值。)
相对价值形态的内容
(假设x件a商品=y件b商品)以价值关系为媒介,商品b的自然形态成为商品a的价值镜。商品a,在与当作价值体,当作人类劳动体化物的商品b发生关系时,是把使用价值b,当作它价值表现的材料。这样依商品b的使用价值而表现商品a的价值,便有相对价值形态了。
等价形态的内容
当商品a的价值依别种商品b的使用价值表现时,商品b即取得一个特殊的价值形态,即等价形态。(例如,一只鸡的价值量已知时,乃取决于鸡蛋的价值量。不问是鸡当等价,蛋当相对价值,或者反之,鸡的价值量,皆取决于其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与其价值形态无关。因为价值形态只是为了表现其价值。但鸡一旦在价值表现中取得等价物的地位,它的价值量就不在表现为价值量。在价值等式中,不过当作鸡蛋的一定量罢了。)
单纯价值形态之总体
商品a对商品b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内,商品a的自然形态,仅表示使用价值形态,商品b的自然形态,仅表示价值形态。这使一个商品内部的对立由一个外部对立表示了。
单纯的价值形态还是不充分的,必须通过一系列形态变化,才成为成熟的价格形态。(这个形态会在第三卷详细讨论)
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
前面考察了两个商品的价值形态。现在将这个等式扩大到市场上所有商品。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一个缺点,就是这个等式太多太繁杂了。对于商品交换是相当不便的。
一般的价值形态
在这个形态上,商品的价值表现,是单纯的,因为现在是通过一个单一的商品表示价值,还是统一的,因为商品全通过一种商品来表示价值。(可以看出来,价值形态的发展,表明了商品交换形式的发展,从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发展到逐渐增加物品交换,再到出现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就可以依靠货币这个特殊的等价物站在等价形态上来表示商品的使用价值)
4.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劳动生产物取得商品形态这种谜一般的性质,是从何处产生的呢?(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差不多也是如此理解)
因为,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由时间计算,表现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量。生产者的关系,他们的劳动的社会的性质,就是在这种关系上成立的,又表现为劳动生产物的社会关系。
商品形态之所以有神秘性,因为人们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当作,劳动生产物本身的性质,把这个性质当作其自然而然的东西。(形而上学啊,被表面现象迷了心眼)
劳动生产物只有进入社会进行交换才会有商品的性质。
(原文对这节的讨论十分详尽,有空多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