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围魏救赵”: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
公元前三五三年,战国七强之一的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人冲出重围,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帅,领兵救赵。田忌拟下令齐军直奔邯郸,以解赵国之围。孙膑却提议让齐军插入魏国腹地,围攻该国名城大梁。其理由是:魏军精锐部队集中攻打邯郸,国内空虚,如果趁机攻入魏国,不仅势如破竹,而且可以牵引魏军回师救援,这就可以解赵国之围,还可何机击败魏军。田忌采纳这一建议,领兵围攻大梁,魏国上下震动,急令攻赵大军昼夜兼程,返救大梁。攻赵魏军赶到桂陵,疲劳不堪。齐军却在此地以逸待劳,迎击魏军,结果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赵国之围也就因此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诀窍是,对付集中的强敌,不如将它分散调动开来再打;先发制人,不如后发制人。领兵打仗,好比防治洪水:对凶猛的强敌,应避其锋芒,采取疏导引流的办法,待其分散疲惫之后再各个击破;对弱小之敌,则采取筑堤截流的办法,抓住其弱点,将其消灭。围魏救赵之计的运用,正是说明了这番道理。

当年,孙膑在陈述围魏救赵之计的时候曾说:“解开乱麻结绳,不能拳打掌拍;劝解吵架械斗,不能动手动脚。避实击虚,造成对方困窘,就可以自己得到解脱。”这里的奥妙,是不要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致力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与薄弱环节,破坏对方的行动部署,逼其就范。

◆黄兴巧妙化险为夷
下面来看两个巧妙运用“围魏救赵”计谋的案例。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

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两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人员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人员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

◆买主妙购高价住宅
在某大城市,有一位市民移民国外,想出售私宅,卖方要价1300万元,托给房地产中介公司代理。该公司业务员接下本案后,很快将房子挂了出去。
两周后,出现了一位买主。他参观完房子后非常满意,但只出价1000万元,这与卖主的底价相比还差300万元。业务员无奈,只有找房主议价。经过协调,房主终于同意售价降为1100万元,但声明不再降价,否则立即解除合约。

售价1100万与买价1000万相比,仍有100万元价差。鉴于卖方态度坚决,为了促成这项交易,业务员只好再回头找买方协调。费尽口舌,买方同意再加价50万,即总价1050万元。同时,为了表示自己购房的诚意,还当场付了100万元的订金。
就在交付订金的当晚,买方又找来业务员,告诉他说一个月前他在别处看过另一栋房子,各方面条件都比现在看好的这所房屋称心如意,只因为当时房主不肯降价,他只好放弃了。就在一个小时前,那栋楼的房主突然打电话给他说愿意依他的价格出售,可是他今天已在第二户下付了订金,如果房主仍不肯降价,他希望能退回那100万元。

业务员把买家的话传给房主,房主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犯了难:既然买主更中意前一户房子,就有可能反悔,若答应他的要求,就得接受买方的价格——1050万元,即需在原售价基础上再降价50万元;若不愿意降价50万元,在目前经济不景气、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状态下,错失了这笔买卖,新买主不知何时再出现。就在这时,买方又以“前屋房主催问甚急”为由不断来电要求中介早早回话,否则应立即退回订金。经过“深思熟虑”,房主最终同意以买方价格出售。

就本事件整个过程来看,似乎“水到渠成”,其实是买方运用了“围魏救赵”的谈判策略延伸出来的高明杀价手法,以100万元订金为诱饵,又以“前屋”之事相威胁,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最终,落入买方所设的圈套,实现了买方削价的最终目的。

“围魏救赵”的“围”是手段,“救”才是目的,要达到“救”的目的,就要分散对方注意力。商业谈判中,成功地运用此计,既要注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又得讲究“阴功吹火”,确实搔在对方的“痒处”,避免“明火执仗”,过早地暴露自己。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想要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一定要注意看时机是否足够成熟,注意自己所应用的方法和策略是否正确。能够绕过对方敏感的话题,机智地采用“围魏救赵”的方法取得成功,便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您对“围魏救赵”策略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和意见呢?欢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