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笔记(33)(主要是重读)
1.重读了《呼啸山庄》,在去年读的时候我认为这部作品确有许多写得粗糙的地方,但是这次我几乎没注意到这些,可能是因为我并未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而是将自己沉浸在了文本中的缘故吧。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呼啸山庄》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持续地打动我,它和《傲慢与偏见》不同,后者的优点是说得出来的:人物、场景、反讽、情节......而这部作品的优点,尽管很多人都重视它的“现代性”,但这只是历史贡献而不能解释它为何如此打动人心。思来想去,也许在于这部作品中蕴含的澎湃生命力量,爱、恨和生命本身糅合在了一起。我很喜欢在作品中见到这种爱,《宠儿》也是如此,也许因为它回应了我内心深处中的一个碎片——希望把握住某种绝对之物吧。
2.看了《父与子》
一开始因为同时在看直播一心二用导致没太看下去,而后下定决心认真读,花了两三个小时读完了——确实是很好的作品,这也提醒我以后要么不读,要读就认真读,光速扫读的话就完全领略不到作品的美感了。
我看的版本的书腰里提到:“虚无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冲突”“父与子之间永恒的和解”。这确实是这部作品的很重要的角度,于是引用伯恩斯坦的一段话吧(掘火翻译的版本):
浪漫的主人公唐璜在震颤中死去,某种程度上也影射了浪漫主义运动本身的消亡。唐璜写于19世纪末,听起来有一种怀旧的况味。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大部分作品和马勒的所有作品都是如此,这部作品好像在和19世纪的声色犬马依依惜别,严格意义来说,浪漫主义运动就此终结。20世纪的到来犹如暴风骤雨般横扫了浪漫主义理念,认为它充斥了维多利亚式的浮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纵欲,和资产阶级的装腔作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干净利落的科技世纪,我们有了电话和汽车、电台和飞机,弗洛伊德只需要两段话就可以解释完唐璜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会活下来则注定会日久生厌,而唱《名歌手》的演员都太肥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干脆利落、干净、高效、纤尘不染的世界,只是在内心深处悄悄怀念着过去的那个时代,这就是事实。为什么我们那么渴望舒伯特、舒曼、瓦格纳?为什么我们冲着勃拉姆斯的名字就会奔向音乐厅?为什么柴科夫斯基是你最喜欢的作曲家?因为它给予你的东西正是你内心悄悄渴望,却在灿烂的现在和未来求之不得的。科学夺走了我们的月亮,把它变为又一个停机场。而浪漫主义能把过去那个月亮还给我们,在内心深处,我们都希望月亮是从前的样子:是一团神秘的、使人迷醉的光,高悬于夜空。我们希望爱情也像从前一样保持神秘,而不是一套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定律。即使我们不断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奥秘,我们仍向往着那份神秘。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仍然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我想我们这个世界一旦被浪漫主义这个小虫叮了一口,就再也无法摆脱这场热病,这场关于“自由”的热病至今还在驱使我们,但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远离了浪漫主义,所以当我们饱受痛苦的压抑时,我们仍然要回望过去,听一听舒曼......
3.重读了《押沙龙!押沙龙!》
看这本书比学术书累多了,学术书的论证思路是连贯的,偶尔走神也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但这本书不一字一句看就完全跟不上......而且作者用很多字铺陈细节,真正重要的地方有时候却一个短句就带过了,这导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得不数次翻回去重读,去检查自己到底有没有看漏什么。
虽然又重读了一遍,但我只能隐约感受到这本极其复杂的书的精彩之处,也感觉到它确实比《喧哗与骚动》要好,但实在无法将其化作文字说明。
读了一篇有关这部作品的论文,将一直模糊萦绕在我脑中的东西都理清了......我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被称为史诗了。
4.重读了《白鲸》,开始隐隐理解到它的艺术价值了。感觉它就像一部全方位展示“捕鲸”的清明上河图。
5.重读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自传性质的作品里,这部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一部。半年多过去,斯蒂芬的许多经历和感悟我也渐渐能感同身受了。之前觉得斯蒂芬谈论美学那一段是拾人牙慧因此几乎是跳读的,现在看反而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比如在那篇修改的实教同人中,我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美”不是许多艺术的目的。后来看了切利.比达克的纪录片,他说他不追求美,美只是一个中转站,他所追求的、美所通往的是“真”。斯蒂芬的见解也有些类似。我开始渐渐体悟到,为什么黑格尔会将美描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
又开始意识到过去阅读方式的不合理之处,我写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思考后写出的,又何况这些大家们呢?但跳读也有跳读的好处,因为读的快所以可以最短时间积累自己的阅读量和见识,这样在之后细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更多,不论如何,我已跨越了这个历程,所以优劣好坏对我而言已没那么重要了。
6.重读了《战争与和平》
从人物上讲,老生常谈的是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几百个人物,不过令我关注的是这些人物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小说中主要讲述了四个家族,而每个家族的人都是既有共性(这源于家风?)又有特别之处。尽管这两三个人如此不同,但你一眼就知道他们是一家子——将这种手法运用娴熟需要炉火纯青的技巧。作者以安德烈的孩子为小说叙事部分的结尾(忽视那些议论),其实也象征着一种对安德烈,以及安德烈父亲共通的精神内核的继承。而且,每个主要人物的经历都很值得深思,我之前觉得皮埃尔、安德烈那些有关上帝、无限、死亡的段落是作者在拾人牙慧,现在不这么看,因为重要的仅仅是角色们在那个时间的感受和思考。
从情节上讲,几个主要人物的发展线索以及俄法之间的战争构成了作品的主线,这些众多的主线既不散乱又十分明晰,同时也都是从之前的场景中发展而来(就像我在精读《傲慢与偏见》中说的那样),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没太觉得这部大作品杂乱(也可能是因为我没戴评判眼镜去看的原因)。
如果粗略划分,这部作品可以分为“战争”和“和平”两个部分,战争的部分老实说我看得很粗略,不太感兴趣,但令我注意的是作者对各个场景极其细致的描写。我们经常说战争几乎是最宏大的小说场景了,可这种宏大一定要奠基在细节的基础上才能显得丰满,作者对场景的描绘细致且不重复,这是我粗读的感想。
有关经常被诟病的议论部分,其实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展示一个全景图。而小说是情景式的,所以没法从纯叙事的角度去展示这个全景图,因而对这些事件背后机理的论证也就成了这张全景图的一块拼图。至于议论是否应该如此之多也许值得商榷,托尔斯泰也在修订版本中删除过这些议论部分,但总得来说,我觉得有些议论不是什么问题。作者想写的是《战争与和平》,而不是一部纯粹的小说。
在读的过程中,始终能感受到一种“优雅”,是文字优雅而不是因为描写贵族老爷们的事情而显得优雅。这种优雅我确实只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见到过。普鲁斯特也描写上流社会,但我不觉得他的文字有托尔斯泰的那种优雅——用一个比较具体的词汇来形容,也许我会选择“古典美”这个词。看上去精致、适度、和谐......
我对毛姆讲这部作品的部分不太满意,因为他基本都是在复述作品内容,没什么真知灼见。我国编的文学史对这部作品的论述我也觉得太浅尝辄止了。看了高尔基研究所的文学史,比前两者丰富得多,可惜没见到我想看的东西,摘抄这里的一段话吧:
长篇史诗小说的特点并不取决于篇幅、人物的多少或者空间和时间的跨度,而首先在于意义和结构。构成史诗性基础的是具有社会民族的或世界意义的事件一人物的个人命运在人民生活的洪流中展开。这里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民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根本问题,并形成一种新的历史观:人成为历史的主体,单独的个体带着他们自身性格中所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被纳入民族的或阶级的整体中,这个整体决定了历史冲突的最终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长篇史诗小说要求进行深层心理分析,即研究“行为的动机”,智性因素也就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因素在作者的插话以及人物的思考或哲理性对话中获得直接表达。为了追求古代史诗的广度和人民性,长篇史诗小说就要依赖现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丰富文化。
7.重读了《红楼梦》(前80回)
这本书是在1791年初版,大概相当于简.奥斯汀的年代,重读这本书后我愈发领会到了它的精妙之处,一点一点说吧:
(1)情节
第一,从情节推进来讲,相较于《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没那么讲究,即不是旧有材料的发展而是通过不断引入新材料完成,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情节推进不是它的亮点。因为我们的文人叙事类作品主要集中在史书,所以不像西方那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红楼梦在事件串联上表现得不出色,但这只是时代特征。
第二,被广为称道的“草蛇灰线”,我百度了下,看到一个例子:
所谓草蛇灰线,就是在一件事发生以前,作者就已经写到了一些发生的征兆(即伏笔),使得人们对此不感到突兀。因此,尽管作者的笔看似在写甲,却可以不经意之间带过一笔乙的文字,使得关于乙的情节也得以有所进展,读者自然能够见微知著,从这条“伏脉”中脑补出关于乙的其他情节。借此,便能够编织一张网络,某时写某人,又“百忙之中”(脂砚斋语)写其他人,使得多条情节线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王熙凤乃是贾府女强人,一贯的人设都是精力无穷,八面玲珑,能同时掌管宁荣二府的大小诸事,还能够思谋周全使所有人都满意。然而这样的女强人最后竟然身体孱弱乃至不能理事,在第55回中,凤姐忙完年事忽然小月,这才将她的身体问题翻到明面上讲。读者读至此不免感到突兀,但作者早在第44回便已经埋下伏线:
贾琏听如此说,又见凤姐站在那边,也不盛妆,哭的眼睛肿着,也不甚施脂粉,黄黄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第44回
脂批的提示恰到好处:“……此一句便伏下病根了,草草看去,便可惜了作者行文苦心。”原来此时,未施脂粉的王熙凤,脸色已经不再是粉面含春威不露,而是“黄黄脸儿”,已经是惹人怜爱而非使人敬畏了。
第44回前半部分大概就是王熙凤回家时听到丈夫和偷腥的情妇商量要毒死她这个悍妇,把侍妾平儿扶正,王熙凤十分愤怒,并且受了非常大的委屈。
因为这件事受了委屈,不施粉黛所以脸黄黄的——这和小产有什么关系......将它视为草蛇灰线,那真是万事万物都有联系,都可生搬硬套了。退一步讲,即便它真的是伏笔,也并不如从既有材料中发展出新材料那般自然。
第三,这本书的故事线相当之多,也并不存在一个将它们串联起来的“脊椎”(宝黛之间的爱情在篇幅和功能上都显然不是)。对比同样是浩瀚巨著的《战争与和平》,“四大家族”人物的弧光以及俄法之间的战争始终是其主干,所以在阅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就不曾有过散乱之感。在具体的场景上,我不知道细节是不是有些太丰富了,但这应该只是一种价值选择,不涉及优劣。
第四,我并不是想通过前面一点来批判《红楼梦》,我觉得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我们细致描绘了一个封建世家的种种风貌。既然它描绘的是种种风貌,所以也就不必强求以一个或几个事件为统率性质的主线。可尽管如此,比例上的均衡仍然是必需,否则一部作品就可以无限制地写下去,红楼梦里的这些故事线是否逾越了适当的比例,抑或刚刚好——我才疏学浅,还没法下判断。
第五,尽管在具体事件的连接上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在大的方向(贾府的物是人非、渐渐衰落)上,真的是如臻化境、大师手笔。王熙凤精力不支、晴雯被惩处、宝钗搬出大观园、迎春出嫁......如此种种导致贾府在我们眼中渐渐不复从前,作者相当自然地做到了这些。对比来看,第53回和第75回的两次宴会相当精彩——第75回时贾府的衰落迹象已然开始明显(但仅仅是迹象,用度入不敷出罢了),但在我读来,作者并没有用“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那会显得太刻意),而是在热闹中透着孤寂,就好像一个癌症早期的病人——你说他得病了,但他还活蹦乱跳的,你说他没得病,但他毕竟得了癌症。在会后史湘云与林黛玉的吟诗更是延续了这一气氛,太妙了。
总得来说,具体事件的因果链接不足、故事线太繁多,可能是它在情节上的缺点,但这都是些技术层面的东西。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表面之下的暗流,我依然没改变半年多前(专栏第19篇)的这个看法:
前80回的故事线真的太多了,支线繁杂,故事进展的一直很缓慢,但它绝非静止的,自5、60回至80回时,我始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于那里,慢慢引导着一切。这种力量让我无比悲伤,一整天都没平复过来,这是我在西方小说中未曾体验到的。
现在读的书多了一些,《布登勃洛克一家》也有这种无形力量。
(2)人物
第一,因为缺乏心理分析的原因,对主角的人物塑造并不太深刻、有些简单,我依然认为: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虽然很生动,但是在纵深上并不如简奥斯丁笔下的爱玛对费尔法克斯的态度转变那般。
第二,可这也只是文化谱系的原因。上到达官贵胄、贾母,下到泼皮无赖,作者对诸多人物的塑造真是惟妙惟肖。许多对话中,作者都令角色发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之前只是看别人反复提到过这点,以为不过是自吹自擂的套话,如今真切地体验到它,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而这三首诗也分别贴合了三人的品性。贾宝玉是个有些“呆”的富贵闲散公子哥,薛宝钗则是完美的世家大小姐,林黛玉虽然最为娇弱,却极有风骨。
我们虽没学过作诗,却也学过作文——随笔写出数种不同的文风来简直是不可能之事。而不同的人在说他们自己的话、在作他们自己的诗,这些事贯穿全篇——如此才华令我惊叹。
第三,很多人讨厌林黛玉哭哭啼啼、爱耍小性子,喜欢各方面都要强过她的薛宝钗。可林黛玉胜在风骨、胜在和贾宝玉是知己。况且林黛玉爱耍小性子,贾宝玉又何尝不是疯疯癫癫、痴痴呆呆的?以这一对作为恋爱主角真是不落一点俗套。一些宝黛具体场面的描写也十分出色(比如第二十九回)
第四,我之前认为:
在前期,林黛玉的很多情节都是:因为某件事耍小性子——贾宝玉安慰——和好,本质完全相同,只不过换个缘由再来一遍而已。但如果将贾宝玉、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详细展现出来,就完全不会重复了。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太对。因为不让林黛玉反复耍小性子,又怎么能表现出林黛玉“爱耍小性子”呢?
类似的剧情太过重复,使得它不那么美,但这些重复是必要且准确的,所以尽管它不那么美,但它却达到了“真”。
(3)至于主题,确实没什么好吹捧的,好作品不在主题,而在于如何展开主题。
总得来说,它确实是一部很好很好的小说。
《时代周刊》将最伟大的100部小说顺序评选如下:
1 Don Quixote堂吉诃德1605, 1630 Miguel de Cervantes Catholic
2 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 1869 Leo Tolstoy Russian Orthodox
3 Ulysses尤利西斯 1922 James Joyce Catholic (lapsed)
4 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寻逝去的时光(又译追忆似水年华) 1913-27 Marcel Proust Jewish Catholic
5 The Brothers Karamazov卡拉马佐夫兄弟 1880 Feodor Dostoevsky Russian Orthodox
6 Moby-Dick白鲸 1851 Herman Melville Transcendentalist
7 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1857 Gustave Flaubert Catholic
8 Middlemarch米德尔马契 1871-72 George Eliot Anglican; agnostic
9 The Magic Mountain魔山 1924 Thomas Mann Lutheran
10 The Tale of Genji源氏物语 11th Century Murasaki Shikibu
......
50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红楼梦 1791 Cao Xueqin
以我个人的见解,不论历史贡献(毕竟中国的作品不受西方影响也无法影响西方),纯从作品好坏来看,它要好于《白鲸》和《源氏物语》,但《源氏物语》太早了,所以确实没法比。至于《堂吉诃德》,排在第一应该也是出于开创性贡献吧,我觉得单从文本来说,它和《红楼梦》的故事线都很散,具体的场景也都很有趣。堂吉诃德这个角色塑造的质量要更优秀一些,而红楼梦角色塑造群像的高水准要更优秀一些。从全面性讲,我还是觉得《红楼梦》更好,毕竟它涉及了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