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可谓空前绝后,他写文章的自律,当真让人汗颜
有人说,某些文章(尤其长文章)是早就编撰好的,时机一到、稍作改动即可发表。即便内容原创、文笔不俗,但这种“先见之明”居心不良,这类作者也早被钱钟书先生讽刺过:“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唯有惊闻噩耗后真情流露地写出缅怀金庸先生的文章,才是最自然的。当然,也得作者得闲写作,文思敏捷。

编辑
在1950-1970年代,金庸先生为了助力自己的《明报》,坚持每天晚上写社评(约一千字),下午写武侠小说(约一千字),只在出差或生病时才中断几日。
这一坚持的习惯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武侠小说是虚构的,构思一到,何时写都没问题。而金庸把社评留到晚上才写(第二天要发表),是为了知晓尽可能多的当天新闻,以便题材“择优”而写。先生写社评不浮躁、不敷衍,在社评内容和写作时间上皆可体现。

编辑
金庸称自己写稿速度很慢,一千字的稿,字句斟酌,起码花两个钟头。不过,他毕竟为两个专栏日更文章,这发文频率赛过不少如今的自媒体作者。金庸先生工作之勤勉,创作力之丰富,令人佩服。
金庸好友、同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是位写文章的快枪手,有1小时写8000字的纪录。金庸却说他“这样快的文章写不好”。看来,对日更一篇的文章来说,时间上允许慢工出细活。
说来惭愧,我在自己的公众号(拉阔时光)里做不到金庸先生那般认真地日更文章。这是文思远不如金庸敏捷,也是态度远不如他勤勉。

编辑
Δ 金庸当年在明报上发表的《明窗小札》结集出版
金庸先生曾经勉励过浙大学子:“一个人学问不高没关系,但关键是要用功,今天要比昨天有学问,明天应该比今天有学问。”有先生这番话,我不必“自弃”,当在今后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