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证据体系?(工程技术难题)
如何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证据体系?
(工程技术难题)
问题描述:
脑健康是指在没有影响正常脑部功能的脑内外疾病的情况下,在其年龄段保持最佳的脑部完整性,心理和认知功能体现正常的社会行为。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结构明显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脑功能明显损伤是影响脑健康的两大主因,此外,人类衰老也严重影响脑健康。中医药干预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在早期预防、延缓衰老及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中可发挥独特优势,不仅可以预防,还可早期逆转。鉴于中医药疗法多样,疗效存在差异,需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证据体系,科学、客观、规范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如何将中医药临床研究与脑科学领域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有机结合,构建既符合中医药特点又适合评价脑健康的证据体系,提高中医药研发与创制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问题背景:
医学研究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医学干预来治愈、缓解或预防疾病。因此,临床疗效是医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价值、根本追求与核心动力,开展中医药关键疗效证据体系构建是中医药临床价值评价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因此,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疗效证据体系,必须考虑中医药古典医籍、人用经验,并与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要求有效衔接,才能准确客观、多维度、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药维护脑健康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古今学者都在追求如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生益寿,总结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理论与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而“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则与现代医学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证据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其涵盖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衰老的病因病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评价要素包括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药处方理论等,如:“毒损脑络”“肾精虚衰,元气亏虚,形神耗损”“五脏虚衰,痰瘀相兼”等脑病相关病机学说,形成了“醒脑开窍”“益髓醒神”“补养五脏,调和六腑”等治法。在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并发展出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如中药、针灸、康复、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及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食疗等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对中风等脑病的治疗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理论和全程脑健康管理体系。
随着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现代临床研究科学方法在中医药维护脑健康临床疗效评价中深入应用,及现代生物、影像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医药维护脑健康证据体系的研究较少提及中医药理论证据,研究较为分散、侧重于某一评价要素方面。同时,由于中医药治疗为经验性治疗,高质量的研究证据缺乏,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疗效尚未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因此,有必要借鉴现代多学科手段,抓住大脑的病理生理特点,注重将外在功能恢复与意识、思维等内在精神修复的结合,构建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多维度证据评价与推荐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脑健康中的优势。
最新进展:
脑健康是指脑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完好状态,并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文献显示国内外脑健康的现状呈恶化趋势,脑健康管理指南和规范的不断完善,其检测、评估、干预、跟踪等脑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亟待建立脑健康的证据体系。
证据分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上先后出现了10余个主要的证据分级体系,从起初以重视RCT研究设计为主,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向注重研究设计质量过渡,至2000年,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成立了“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工作组,制订发布的GRADE系统被世界卫生组织、Cochrane协作网等多个国际组织广泛应用,成为国际公认的示范性标准。随着现代医学临床证据分级体系日益完善,中医临床证据分析体系也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2007年,首个基于证据体的中医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参考建议被提出,其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有多个研究团队发布了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中医药领域的证据分级体系及标准:如基于辨证论治思想的中医治疗文献证据分级体系、中医临床证据分级与评分体系、根据Delphi法证据分级标准修订的中医文献证据分级标准、中医药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的证据分级标准。建立了:中医四诊指标与临床化指标相关,量化中医四诊信息的评价模式;研制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与单一证候模式下的中医PRO量表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利用信息挖掘技术构建中医软指标疗效评价模式;利用量表学、影像学等先进技术构建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脑健康评价新模式等,对完善评价标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在证据分级中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特色,如何充分、多维度、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构建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证据体系,面临的科学难题包括但不限于:
◆脑功能状态评价、早期预警是脑健康评价的难点和关键点,引入多维先进评价技术,构建脑健康多维评价体系,制定脑结构与功能评价结合的评估模式,以达到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减少脑功能衰退的目的。
◆脑健康的证据评价要素的分类和界定方面尚缺乏客观性;中医药证据体系的研究目前较为分散,或侧重于某一评价要素方面,或提出证据体系构建的框架性建议,应注重各类证据评价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客观性。
◆中医药维护脑健康注重辨证治疗、辨禀赋及辨体质个性化用药。应重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充分挖掘并利用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特点的人用经验,建立人用经验的综合评估方法与指南,科学、规范地收集整理与评估人用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证据支撑。
◆如何将脑健康的古籍文献与中医药现代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分级标准更好结合,由于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中医脑部病证与现代医学定义的疾病在病因、诊断、疾病谱及医疗水平均不相同,故应分别建立脑健康的古籍文献与中医药现代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更好将古籍中的人用经验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重要意义:
中医药维护脑健康的关键疗效证据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因其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动态化诊疗模式,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较之现代医学显然更为复杂。未来应进一步充分挖掘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生益寿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利用现代生物学、影像学、人体组学等先进技术,更好地将脑结构与功能评价相结合,开展脑健康早期预警研究,形成脑健康早期干预策略,最大限度减少脑功能衰退;制订高质量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临床实践指南,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医药临床医疗,使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临床决策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规范循证医学与中医药结合的人用经验证据分级体系,科学、规范地评估与遴选人用经验,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报道质量,对于改善目前研究结果重复性低等弊端,提高中医药维持脑健康的临床疗效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