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探求中医上工之路。“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探求中医上工之路。“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2、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金匮要略》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干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医家程云来说:“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上工”又称“大医”“良工”,是指良医。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张隐庵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所谓“参合而行之”,是指脏腑阴阳、色脉气血、皮肤经脉内外相应,能参合而行之。即周详诊察,精细判断,能洞悉色脉、皮肤、异气、顺逆、生克制约的。这样认真负责的医生,治疗效果高。所谓“上工十全九”即是。所谓“治未病”,多数注释“未病”为“无病”。然则无病之人,即常人,有何治之必要。可见此“未病”与平常健康之人“无病”有别。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将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其病作。 故而“治未病”中“未病”二字,应理解为“病将作”,或“将病”方为确切。 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脾本气旰感即不必实脾。这说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须录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举例。治病在于迅速、及时。要做到“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沉重或危险的境地。 中国古代将医生称之“工”,工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分,具体有几种不同层面的分法:比如根据临床疗效来分,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根据治疗层次来分,上工守神、中工守气、下工守形;根据治疗时机来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根据治疗对象来分,上工治国、中工治人、下工治病,等等。 大家知道,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是谈及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有趣。毫无疑问,从下工到中工到上工,是所有医者期盼追求。那么,要怎么样探索实现这样一条有次第的医道进阶之路呢? 首先,我们还是回到对“工”的认识来。在《说文解字》是这么说的:工,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说到这儿,不觉想到,伏羲女娲不也是手持规矩吗?) 规矩是做什么的?以规作圆、以矩作方。圆方又是做什么的?《周髀算经》记载周公和商高的一段对话,周公问:古代包牺氏立周天历度,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处?直白点,就是问:天地不能直接度量,那么这些数是怎么来的?商高的回答是:数之法,出于圆方。也就是说,数理从方圆的形理中来。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工就是持规矩量天量地,当然也可以量人(这里也就是“与巫同意”之意)。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方圆的形理来表达,这里面蕴含了数理,所以说,工是要明数理的,不仅仅只是掌握一门技术,还要知道其中的法度,和背后由数理体系支撑的完整理论,工应该是理法术一体的,我们的医道进阶,最终追求的也就是理法术一体。理、法、术,术出于法、法从理出,所以在这里尤为重要的就是理,形理数理最终通向物理,医理也是由此而出。可以这么说,上工就在于明理,其中包含了度量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