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tuber——次元壁间的赛博格•二次元与三次元(第一期)

2022-04-10 09:53 作者:Timsly_C  | 我要投稿

虽然赛博格和机器人之间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赛博格作为一种人机杂合的存在,与机器人还是有区别的。赛博格是一种控制论机体,即人机一体的系统,这个词是在1960年发明出来的,与外太空生存语境相关。唐娜•哈勒维在她1985年的文章《赛博格宣言》中提出了了重要的赛博格理论,她把赛博格概念设定为打破虚假的二元对立——如人与机器泾渭分明的界限——的理论工具。她引用乔安娜•拉斯等人的女性主义科幻作品,赋予了赛博格核心文化概念的地位,因为赛博格代表了我们现代性存在的杂糅本质。她提出,《银翼杀手》中让德卡德又爱又怕的雷切尔,就是“赛博格文化中惧、爱、惑的形象化”                                                                                   ———戴维•锡德                                                《科幻作品》


如果说,赛博格是一种打破人与机器人间虚假二元对立的理论工具,那么,我想vtuber便是打破了人与纸片人间二元对立的存在。

这样一种位置有什么意义?会给中之人与vtuber行业带来什么?又会给观众造成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启示?

想和大家浅浅的聊一下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期待大佬们给出更好的观点以及批评。

除举到的事例以外,本文章不针对任何的人与特定的事,如果可以的话请尽量不要对号入座,感谢理解。


如果说人与机器人的对立源自于人的感性与科技的冷冰的对立,那么人与纸片人的二元对立或许便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二元对立间的一个相对具体的体现。所以在开始聊vtb之前,让我们先简单的聊一聊二次元与三次元间的二元对立。

二次元与三次元间的对立,自萌文化萌生以来便有所体现,并且这种对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的泛化和极化。

正如上句所言,萌文化乃至“二次元”一词本身的产生便具有一定与现实对立的意味。萌文化的唯美化追求,在现实中均无法或很难去实现,因此便通过妄想的手段来实现。这也使得二次元文化也具有了一定的逃避性。

“二次元”一词本义是指一种二维式的画风,在传入中文世界后被引申为了一种对ACGN作品世界观的指代。这种词义的演化让二次元文化与现实对立的性质变得更加的明显。

在上世纪日本泡沫粉碎、经济危机时期,在低迷的社会经济背景与情感的资本化的多重挤压下,对于日本青年来说,真挚的情感与轻松美好的生活似乎成为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景。而正是在这个时候,萌文化对部分迷茫而绝望的青年伸出了一根稻草。只是这根稻草连着的不是社会的温情鸡汤,而是一把打开逃避之门的钥匙。二次元世界寄托了一个群体最狂热的幻想,在这个所谓美丽的世界里生活着所谓美丽的人,发生着所谓美丽的事,而仰慕着这个所谓的美丽世界的人却有不少蒙着自己的眼睛,捏着鼻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唯美与缺陷,虚构与现实,便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主要矛盾所在。(注意,本文中的唯美与逃避性指的是二次元文化的特征,并不是说所有的ACGN作品通通具有这样的特性。上文中的缺陷也是相对二次元世界的唯美性来说的,并不是说所有人的现实生活都很丑恶。)

虽然二次元文化具有与现实对立的性质,但是ACGN作品的创作者与观众却均是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使得二次元世界虽然架空于现实,但必然也会像其他领域的作品一样拥有一些与三次元相通的元素。比如二次元世界的中心——人设,便是建立于现实中的人物性格基础之上。

而正如上文所讲到的,二次元文化具有唯美性,这一点在人设身上体现的犹为明显。与现实中的人不同,二次元世界的人设显得格外的纯粹和惹人喜爱。

既然说二次元人设是建立于现实中的人物性格基础之上的,那它又是如何在唯美性上与现实产生对立的呢?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渠道。

第一种,便是将现实中的人物性格解离,抽出其中在一般社会价值尺度下被认为是美好的部分进行重组,来制造出一个超越了现实的人设。比如现实中张三勇敢但无脑,李四智慧但懒惰,王二麻子勤劳但胆小怕事。当我营造一个虚拟的人设时,我可以抽出张三的勇敢,李四的智慧,王二麻子的勤劳拼在一起而摒弃他们的缺点。籍由此,我们便制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人。这种手法并不仅仅是ACGN创作者在用,而是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下。只要是在创设一个虚拟的事物,这个手法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用武之地。同时,当抽出一部分人格时也未必要全抽美好的,复杂和有缺陷一点的人设反而更让人有共鸣。

如果说第一种还是在社会价值尺度内的话,第二种渠道则是自己建立一种价值尺度,在二次元世界内重新设立一种好坏标准。这种建立的过程叫作萌化,建立的手法即是妄想。在一般社会价值尺度下,体弱多病是虚、眼睛近视是病、自我意识过盛是沙口、心是口非是死好面子;而在二次元文化下,第一个是病弱,第二个是眼镜娘,第三个是中二病,第四个是傲娇,而这四个都是常用的萌点。在萌文化的语境下,二次元爱好者们把一些原本在一般社会价值尺度下中性甚至负面的特征通过妄想进行萌化,最终变成二次元世界中一个个令人喜爱的萌点。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二次元爱好者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尺度。这种重建价值尺度的手法也并不是二次元文化独有,艺术领域中这种意识的体现有很多。

当然,虽然二次元世界与现实有诸多对立之处,但是我们也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的二元对立。

就像黑和白之前有灰、男性与女性间有伪娘、机器人和人之间有赛博格一样,三次元和二次元间也有自己的过渡区和交集。从cosplay到Miku全息演唱会,从C96到《白箱》,二者间的过渡区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而我们今天要聊的vtuber,便是这个过渡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新兴力量。

中国的vtuber亚文化圈滋生于二次元文化之下,但发展至今天慢慢演化为了亚抽象圈与二次元文化的杂交缝合体。

与其它处于过渡区的亚文化圈类似,v圈也处在二三次元的对立与矛盾之中。而个人认为这种对立主要表现于中之人和皮套之间。

皮套是一种典型的二次元产物,拥有具有强烈萌文化特征的萌点与人设,而中之人则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拥有现实中高度复杂而有缺陷的人物性格。在二者的交融之下,诞生了一个全新的vtb人设。这种vtb人设根源于皮套和中之人,但与三者又分别不完全一致。同一个皮套给不同的中之人会诞生不同的vtb人设,而给同一个中之人不同的皮套制造出来的产物也不会完全相同。vtb人设是中之人和皮套的有机统一体,并不由其中任何一方所单方面决定。

这方面例子有不少,在这里举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个例子就是19年的时候a8引发的四个绊爱事件。a8在被揭穿逐渐顶替初号爱的位置的行为时引发了粉丝剧烈的炎上。2、3号爱的皮套与初号爱的差距并不大,炎上显然不是因为粉丝对皮套不满意,而是如同当时著名的口号一般,认为少了老爱的绊爱不再是绊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之人更替事件都会引发如此规模的炎上。当更换有理有据时,观众们也一般都会理解,比如新科娘的中之人更替时,虽然仍有争议的声音,但也算是顺利实行了。

虽然我们说一位vtb的人设是中之人人格和皮套人设的有机结合体,但皮套人设与中之人人格终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二者在融合成一个完整的vtuber人设时也并非是简单的1:1结合,而是有不同的侧重点。

当重心完全偏向于皮套人设时,就产生了所谓狭义上的虚拟主播。中之人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演员或者说声优的存在。中之人的特性仍有其作用,但是仅仅体现在了演绎的效果之上。

当重心完全偏向于中之人时,就产生了所谓的皮套主播。皮套的人设变得可有可无,纯粹成为了一个中之人表现自己(节省化妆时间)的工具。

当然,现实中的vtuber们一般很少走向这两种极端状态,而是大部分处于中间的过渡区间,并且在当下的v圈环境中总体来说更偏向于皮套主播一些。


这个论题要聊下去内容可能会很多,碍于篇幅限制(绝对不是因为懒)我准备将文章多为几期来发。这样一来也更方便接收大家对我的批评和指正并及时改正。

接下来,我想在下一期简单聊一聊皮套和中之人分别对对方,以及对观众的影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期待一下,我尽量半年之内整出来(雾

因为碍于个人能力与境界,本系列会出现以下状况:逻辑混乱、以偏概全、非此即彼、假公济私等等,希望大家稍稍的包涵与狠狠的指正。

正如正文第三段所言,这篇文章,乃至这整个系列都是一个引子,真正的重点从不在于文章本身,而是在于评论区中各位朋友的看法。所以希望大家多多的指点与评论。

和谐讨论希望。


Vtuber——次元壁间的赛博格•二次元与三次元(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