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钟哲学】两种普遍性支配下的人生三段论:原生家庭——原子化个体——原来这就

两种普遍性
- 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尚未实现它自己,需要通过外部性建构自己)
- 公共机构,市民社会
- 例如 学校、司法体系、就业市场,政府权威、专家知识、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现代社会法权、阶级矛盾
- 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
- 原生家庭(规矩和伦理)
- 具体生活中直接的普遍性(未经过海量的社会博弈所筛选的)
- 中国社会很少有抽象普遍性,很少实现整体的共同体秩序,儒教的家庭伦理就是其具体的普遍性。
- 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个体以及所谓的现代性危机,是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己,是无根的纯粹否定的虚无主义,通过设立自己的对立面(什么不是自己),来制造一些构成性例外。
- 例如 不停地陷入抽象普遍性的“中二”环节中:想要直接获得具体普遍性、身份认同,沉迷星座、塔罗牌,或是前现代阴谋论、神秘化。
- 这些被设立成其对立面,作为构成性例外,因为抽象普遍性需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自己。
- 构成性例外就是载体,没法单独存在,一个化身。
- 做题家、分数教育、应试教育,就是抽象普遍性教育的载体,是从原生家庭的具体普遍性里抽出来的,成为一个抽象普遍性。
- 典型错误观点:我们终究要回到共同体,不能做自己。但是别伤心,在共同体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通过成为一个具体的自我,我们才获得了一个共同的自我认同。
- 例如:90后、00后等
- 这是庸俗的黑格尔式三段论:
- 正题:原生家庭
- 反题:原子化个人
- 合题:原来活得本分才是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 真正的黑格尔辩证法:
- 从抽象普遍性到具体普遍性的过程是必经之路,是必须要经历的,不要幻想直接获得扬弃后的具体普遍性。
- 要停在抽象普遍性(停留在对于和谐整体的彻底的反抗姿态中),在此停的越久,具体普遍性才会越能承载历史的发展。
- 不能幻想直接获得具体普遍性,停在这里就是为了对整全进行反抗。
- 虚假的主观反抗:
- 给出的答案是系统里原本就存在的东西
- 主观叛逆不等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依然是系统的一部分,否定只是已有的选项
- 真正的反抗:
- 这个环节的完成不是否定性的枯竭,在否定所有选项过程中自己就走出来一条路,才能给出一个从未有过的、不得不去的选项,从而插入到现有的符号秩序中。这时的否定性就是实际上的肯定性。
- 如果没法从自己人生中走出一条方向,不是因为你否定太多太过头,而是否定性不够多。
- 这个过程就是你的生命,通过你的生命实现这一可能性,强行插入选项,通过这个选项也就实现了自己的具体普遍性。
- 自由不在于自由地选择已有的选项,自由在于发现已有的选项皆错,而不得不创造新的选项。
- 现代我国年轻人的现代性危机没有过去,还停留在正题。不仅仅需要一个构成性例外,而是要寻求全新的构成性例外,这是我们生命的意义,需要终其一生去做。在我们的时代,就是revo。
- 两种普遍性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环境,面临这两种生活环境你将如何抉择?
- 作为leftist我们应该要彻底地拥抱抽象普遍性,这就意味着在一些环境中往往要选择超出这个环境当下的利害标准,要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会意味着牺牲,使选项本身显得更糟糕,会被周围沉浸在未反思的具体普遍性中的人误解。
- 等到worse choice变成worst,甚至变成一个在任何环境中都没有标准去衡量这个选项的选项时,这时候你就是在选择一个impossible choice,也就是一个different choice,就向整个社会共同体敞开了新的选项,带着历史往前走,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就是revo-nist。
- 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历史必然性导致的。
(有参考其他人的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