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不是仲景方???(文末有彩蛋)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中载有“崔氏八味丸”,有人根据这个方子的方名认为肾气丸是崔氏创制的,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吗?肾气丸究竟是仲景的方子还是崔氏的方子?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白现存的《金匮要略》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张仲景在自序中说《伤寒杂病论》一共是十六卷,高保衡、孙奇、林亿他们先校订的是《伤寒杂病论》,仅仅留存了《伤寒论》十卷,没有看到杂病部分。后来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的蠹简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因为伤寒部分跟先前校订的《伤寒论》比起来“文多节略”,所以他们删去了上卷的伤寒,把中卷的杂病到饮食禁忌的共二十五篇分为上中下三卷,至于《金匮玉函要略方》下卷的二百六十二个方剂,跟原先校订《伤寒论》的时候一样,为了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仍然把方剂放在对应的证候后面,这样就形成了“方证同条”的格式。跟校订《伤寒论》稍微不同的是,除正文部分之外,又将原来是仲景的方剂但是散见在其他医书的方剂,也收集附在了相关篇章的末尾,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附方。这些医书包括《近效方》《古今录验》《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等方书,其中《近效方》《古今录验》这两本书在北宋校订的时候早已经亡佚,仅仅在《千金方》《外台秘要》里面记载了一部分。而我们讲的崔氏八味丸就属于这些附方,根据高保衡、孙奇的说法,他们采集的诸家方原本就是仲景的方子,但是《医宗金鉴》认为附方不是仲景的方子,“故弃而不载”。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根据附方的记载去查查这些方书,发现其中的大部分有出自仲景方的相关文字,比如《古今录验》续命汤记载于《外台秘要·卷第十四》,方后注有“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三黄汤在《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偏风第四》里面的方名是“仲景三黄汤”;茯苓饮在《外台秘要·卷第八》里面名为延年茯苓饮,方后注中有“仲景伤寒论同出第十七卷中”,以上这些都是直接有引文说明的。有一些可以间接证明的,比如千金苇茎汤,《金匮要略》附方中说它记载于《千金》,但是查现存的《千金要方》并没有说这是仲景方,在《外台秘要·卷第十·肺痈方九首》方后注记载了“仲景伤寒论云苇叶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同样的《金匮要略》的越婢加术汤,记载在《千金要方》中,但是《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没有说出自仲景,并且方名不是越婢加术汤,而是越婢汤,跟《金匮要略》附方的记载不相符,但是在《外台秘要·卷第十八·风毒脚弱痹方六首》的方后注提到了“此仲景方本云越婢加术汤又无附子”,可以知道林亿他们是根据这个引用和修改的。除直接或者间接说明的方剂之外,还有像桂枝去芍药加皂角汤、三物黄芩汤、内补当归建中汤、獭肝散这些方剂没有证据说明属于张仲景治疗杂病的方剂,这些方剂有较一大部分来源于《千金要方》,为什么林亿他们校订的时候把那些方剂看作仲景方并且汇入《金匮要略》的附方,但是现今我们却无证可查呢,在《千金要方·例》中有一段说明“凡诸方论,今各检见所从来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题别,窃为非医家之急,今但按文校订,其诸书之名则隐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原来的《千金要方》是写明了出处的,但是被林亿他们删去了,所以当时他们是能看到的,我们今天只能是猜测了。
关于《金匮要略》的附方可以推测是仲景原书收载但是遗落在其他方书的,那么崔氏八味丸也应该属于这种情况,但是附方中没有记载它出自哪本医书。并且和其他附方不同的是,方名中含有崔氏的姓名,所以会让人误认为是崔氏所创。现今一般认为,所谓的崔氏是指隋唐的名医崔知悌,在《唐书·经籍志》中有记载他的医学著作《崔氏纂要方》,这本书现在已经亡佚了。但是从书名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信息,纂是收集材料编书的意思,可以推测《崔氏纂要方》这本书中收录了仲景“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一条,所以林亿他们才会将崔氏纂写的转录到《金匮要略》附方里面。另外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一条跟崔氏肾气丸描写的条文几乎相同的内容“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因王焘和崔氏年代相近,并且《外台秘要》中又单列八味丸,如果八味丸是崔知悌所创,王焘又怎么会在书里面说“张仲景八味丸”。所以崔氏八味丸是仲景的方子,收录在崔知悌的著作中,又被林亿他们收集摘录到附方之中。
学术讲座预告
袋鼠医学为大家邀请了研究仲景学说三十余年的贾春华教授,下周一晚6:30解读经典名方——小柴胡汤。(bilibili直播房间号:22643004)

讲座福利
1.线上、线下观看讲座的观众,有机会获赠贾春华教授亲笔签名图书。
2.直播当天购买袋鼠医学《贾春华·金匮传习录》视频课程可享受半价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