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恋母

2017-11-15 10:26 作者:蒙小T  | 我要投稿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一

     我是张媛媛的儿子,名叫张涛,小名涛涛。我没有见过我的母亲,正如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一样。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穿着一身黑色连体长衣,四周没有东西可以参照来照看我的样子,只知道我好像还不能走路。当我仔细观察周遭的时候,好像我的腿手都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长度,都比较…短,而且都有很嫩的肉把手脚都圈起来,有点像婴儿肥。


     不仅如此,当我向四周试探的时候,看到了一具还没有腐化完全的尸骨。我好奇地往那边嗅了嗅鼻子,一种刺激却醒脑子的味道直接冲进了我的脑子。这个味道更让我觉得兴奋,也更加刺激了我的好奇心。我缓缓地爬过去,看见那具尸骨的旁边留下一些东西,我揣测复看,三分钟后,我逐渐想起了那些东西的名字:纸条、书和遥控器。纸条上面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是张媛媛的儿子,名叫张涛,小名涛涛。”


   纸条署名是张媛媛,看来这具尸骨应该就是我的母亲了,但是为什么我的母亲是这个样子?当然也仅仅是疑问。


    下一个东西是一本书,标有书题的正面比背面新。书名叫做《恋母体纪事》,书的内容我没有看懂,这么多的字看得我头疼。


      最后一个东西是遥控器,这个遥控器就只有一个大大的红色按钮。遥控器的手感非常不错,有干净的颗粒质感,让我忍不住多摸了两手。


       然后…


       我按下那个红色按钮……


        远处有一片方形区域亮了,后背有着流动的告知,回头一看,母亲旁边的书开始化成尘埃,啊不,发光的蓝色粒子。书一边翻页一边变成粒子,划过头顶,飞向那片方形区域。当书翻到一半厚度的时候,粒子消散停止了,而那片方形区域也稍微有了明暗变化。


       可能那片区域有了图片影像什么的。我拿起遥控器和那本缺得很规整的《恋母体纪事》爬向那片方形区域,地面很平滑,没有什么磕碰。过了不久就爬过去了。


        那是一块屏幕,上面放着影像:


         一个可爱的婴儿,眼睛充满着可爱。


         爬向向他敞开怀抱的女性,那个人应该是他的妈妈。


     妈妈蹲下身子,开心地等着她的儿子。

      微风浮摇,阳光也在摇曳着,花朵播撒着各色花瓣。妈妈抱起了她的孩子,轻轻捏着孩子的小肉脸,孩子脸上的笑容让妈妈的面容看起来更加年轻,一如妈妈少女时期的精致和素雅。


       孩子满足而不舍地闭上眼睛,开心地在母亲温暖怀抱下睡去,母亲则是一脸宠溺地看着孩子。树叶碎响摇动,远处的夕阳用沉红衬起他们的侧影。风撩动妈妈的衣襟和长发,花瓣在发隙间小穿而过,不时还触碰那柔滑的头发。青草乖巧,像个懂事的小朋友摇头数星星。


      我看着这个画面入了神,不知道为什么,之前虽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画面,但是心里还是暖暖的。


     我一直在眨眼睛,慢慢回味。


      下一个画面…


       一个壮实的年轻男子把他面前的女人捅了一刀,画面瞬间变成黑白。鲜血变成黑灰色的流动线条,刀子在那个女人肚子里蠕动着,刀子像缺氧的的人贪婪地抽取那个女人的黑灰色线条。


     傻眼了…


     大脑瞬间一片震荡。我赶紧稳住自己的脑子。很显然,那个男子是那个母亲的孩子,他的儿子杀死他的母亲…为什么?而且,那个婴儿为什么会突然长大?!


       背后又出现那种不安的流动感觉,转头一看,那本书又变成发光的蓝色粒子,像个疯极了的精神病,胡乱钻进屏幕里。我发虚地看着我那只握着遥控器的手,那只手疯狂地按着大红按钮。我周遭陆续亮了起来,刺眼的白光仿佛刺穿我的身体。屏幕图像速度愈来愈快,那个男子捅刀子的速度也变快,黑灰色线条也喷洒四溅。


      我不直觉地嗅了鼻子,那股冲脑子的气味又来了。那具尸体是不是在我的旁边?!我歪头看过去,只见母亲的身体血肉具存。那副模样,和屏幕里的温柔女子一模一样。而她成了尸体,那具未腐烂完全的尸体用它空洞模糊的眼珠玩味地看着我,笑容极其僵硬,眼皮一直没有动过,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我。


     书还在疯狂地翻,发光的粒子还在胡乱喷射,周围数不清的屏幕都在快速重复着男子刺穿母亲身体的影像。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男子刺刀的速度越来越快,男子的脸上充满了麻木,而母亲随着刀子的冲击迟迟不肯倒下,仿佛攒着一口气坚持着。或者仿佛等着一句话。我旁边的母亲也很快渗出血,流到我支撑身体的手掌。我的双手沾满了血。屏幕里面的男子每捅一刀,我身边的母亲就多喷出血,丝毫没有停止的现象。


     我失神地看着这一切,地上的血液在发光,那些发光的尘埃一直游走在各个屏幕之间。屏幕里面还是那个画面。母亲的牙齿在疯狂碰撞,都崩出一两颗牙齿来……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不要……


      我不想看到这种见鬼的样子……


      妈妈你不要走!!!


      我祈求地哭喊,喊出了这句话。


      屏幕瞬间暗了下来,粒子也坠落,旁边的尸体也不在透血,手指也停了下来。所有屏幕上面也显出一句话:


       我是张媛媛的儿子,名叫张涛,小名涛涛。


      许久发现,地上的纸条也不见了。


      屏幕散出光照耀我的全身,之后上面显出了一张脸,脸的后面也是无数的屏幕,我向左,那张脸镜像性向右。屏幕上成熟的脸庞,就是我自己。


     而这张脸,就是一直向母亲捅刀子的男子。


     我哭了,我忏悔,妈妈不是我,不是我,我没有杀了你,不是我,不是我……


     我使劲地哭,眼泪无情刺穿我的手掌,但是心里一直都是忏悔的心酸。闭上眼放肆大哭,用尽力气砸烂那个万恶的屏幕。


     我哭累了,睁开眼睛,屏幕重映的夕阳温情场景让我神情恍惚,草地、树木、微风、都在我眼前重现。母亲一脸温柔地向我敞开怀抱,我隐约感觉到,我就是屏幕里的那个可爱的婴儿。我向母亲爬过去,顺着微风,顺着草地,顺着妈妈的笑容。妈妈将我温柔地抱起,我也安心地闭上眼睛,永久地享受拥有母亲的温情………………


        ……我是张媛媛的儿子,名叫张涛,小名涛涛……


                                         二


    我是张媛媛,是张涛的女朋友。涛涛这个小名是我起的。


    近年来,人们都不喜欢开口说话了,他们依靠网络进行交流,人手一个最基本的电子交流设备,举手投足的微量信息即可以了解双方的想法。对于他们而言,语言已经成为了累赘,但是文字依旧没有衰减的趋势。每个人都依据网络,他们在网络之中大放个性,都是极其独立的个体,从内心不屑于家庭。随着各自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挣脱家庭,最为典型的心理是“反母情绪”。


     说到反母情绪,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词汇:“恋母情结”。恋母情结,简单如字面意思的理解,对于母性人格的依赖。更为具体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于“母亲”有着相对性的依赖。其中每个人的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尤为明显。我们这一代的心理学家把整体社会的人格对于恋母情结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


     一、出生到16岁时的青少年时期,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是很为牢固的,孩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面,取得内心里的柔情。


      二、16到35岁左右,孩子在心中把母亲截肢了,不让母亲在他们心中走动,孩子也因此也走向更为广阔的心理世界。


      三、孩子成家之后和母亲逐渐卖去死亡的时候,虽然这两段时间可能有多种情况,但是心理表现基本上是相似的,孩子逐渐抹杀心中母亲的印象,从而逐渐断绝与家庭的联系,如同在母亲的映像中再进行大卸八块的操作,但是还会留着母亲一口气在。再以自己的幻想粉饰母亲的存在,具体表现为想象母亲的理想美好,但会对于母亲的语言更为烦躁。作为安慰的填补,他们都会逐渐靠近网络,以网络为他们心中的母性人格载体,一如过去他们幼时对于母亲的撒泼打滚的样子。网络包容他们的一切,每个个体都是自己所以为的网络母体中完美孩子。


    四、母亲死亡时刻,当孩子得知母亲死亡之后,他们会先审视自己,然后不加思索,杀死他们心中的母性印象,就像亲自向自己的母亲捅刀子,对于鲜血淋漓的场景他们会逐步回味,起初是大喊大叫,不舍得母亲离世,到之后的麻木不仁。如果对于母亲的死亡而达到麻木不仁的程度,这样可以彻底断绝以母亲为代表的家庭关系,彻彻底底投入网络母体的怀抱,对于母亲的印象只字不提。加之语言技巧的极度退化,孩子大多都会会逐步忘记母亲的存在,甚至于如果心中再次出现母亲映像,孩子会一次次地亲手扼杀,直到“真正的母亲”不存在。对于这种反复的情绪,我们这一代的心理学家则称为“反母情绪”。


      经过简短介绍,显而易见,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母亲的映像基本是从“恋母情结”到“反母情绪”的转变,也可以看成潜意识到表现情绪的转变,而“恋母情结”的消失也体现了依赖母性的潜意识的消失。


      有了这一方面的辅助,网络发展愈加繁荣。网络个性者随处可见。


      三年前,一个网络个体者组成的组织,宣称要以恢复“真实母性”为目的进行遍及全球的网络轰炸行为,各路看客不以为然,纷纷嘲笑其看似中二奇葩的行为目的。


     第二年,全球性的电子交流设备发生全球的集体爆炸,以空中发射网络信号的隐形网络基站全线消失,各国全部政要因为设备爆炸而尽数死亡,而修复网络的相关技术人员全部作以失踪人员处理,好似全部人间蒸发。网络全线瘫痪,据相对可靠的情报,要想实现网络恢复,三百年之内是不可能的。至今如何实现这一全球性事故还是不明。


     当然只要人存活着,那一切都是没问题的。但是由于网络母体的突然消失,整个社会突然疯狂,负面情绪继续高涨,社会全线瘫痪。整个社会就像小时候失去母亲的孩子,极度的撕心裂肺和悲伤痛苦。比亲身母亲更高的精神存在突然消失。而此刻反母情绪的最终形式“冷漠与麻木不仁”则在这一时段不起作用了。因为我们找不到比网络母体更高的精神存在,于是社会的暴抢事件呈指数型增长,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甚至有些国家因为听信了某些国家私藏网络的言语,集全国之力攻打其他国家。反母情绪的附带效应也逐步体现出来。


     除了网络消失之外,语言的退化,文字交流的缓慢也让社会交流速度极度下滑。工作效率缓慢,人们很难再明白举手投足间的信息。也纷纷自闭。


    以上多因素的夹击发展,使得每个个体都逐步向潜意识的母性人格寻求温暖,恋母情结开始逐步复苏,恋母情结也由潜意识的层次变成明显情绪的发展,即由“恋母情结”转变成“恋母情绪”,并超过了“反母情绪”,但反母情绪并没有消失。恋母情绪占据了脑部意识的主导地位,并通过睡眠和梦境来长期寻求母爱温暖。最为重要的是,恋母情绪将会长期占据每个个体的梦境,甚至有可能会是永久性的。对于这些因为“恋母情绪”而长期昏睡的个体,本人称之为“恋母体”。对于恋母体的梦境图像,基本可以描述为:一个封闭空间,多个展示母孩关系图像的屏幕,遥控器和纸条。


    恋母体要想从昏睡中醒过来,目前最为有效和最为困难的办法,就是自己承认亲手杀死母亲并且对于梦中母亲的死亡情况麻木和冷漠,即需要反母情绪的帮助。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对于温暖是本质性的渴望,不会眼睁睁看着母亲死去的,况且他们在恋母情绪的主导下,在意识之海中过着温暖的生活,连现实中肉体的死亡都是毫无意识可言的。我们都想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浅浅的呼吸声。


    以上就是关于社会背景介绍,接下来就是张涛。张涛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并且很少有反母情绪产生,以至于跟我表白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很像我年轻时候的母亲,当然不仅是外貌,还有性格”我看过他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我的确很像他的母亲,但我以为是开玩笑,也就没有在意。在之后的相处之中,我被他身上的可靠和责任感所折服。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去拜访张涛的母亲,我跟张涛的母亲很谈得来,并且很快以老友相称,张涛看了也在一旁莫名吃醋。(顺带一说,他吃醋的样子真可爱,好像捏他的脸啊!)我和张涛的母亲骨子里面都有着开心、爽朗、细腻和独立的个性,这才知道张涛那时候的话并非玩笑。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和张涛一直平淡过日子,一起努力,争取买房买车。过个幸福安稳的日子。虽然生活中有点小打小闹,也有矛盾,但是也都会体谅各自。我对于他,有着爱人与父亲的双重崇拜,他对于我,有着爱人与母亲的双重崇拜。


    之后他母亲的离世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他无法把母亲映像撕碎,无法断开他与母亲的纽带。这时候恰好碰上全球性的网络大瘫痪。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同事的影响,他回到家后就开始昏睡,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年了。刚开始还以为是累了,睡的时间比较久。当我看到他的梦境图像之后,发现他成了恋母体。梦境之中由于他母亲印象有我和他母亲的双重叠加,使他对于母亲的死亡无法冷漠以对,反母情绪更是被消解殆尽。他一次次轮回在母性人格的塑造和毁灭之中,而他的梦境也一次次地被打破和重构,无法逃离这个可憎的螺旋。


    我决定照顾他,不管多久,因为在他最深刻的梦里,我的映像对他而言是如此的深爱而纯粹。最重要的是,他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我唯一的忠诚之树,我会用心守护他的真诚。


    我坚信,他终究会醒来,依靠母性最为纯粹的光辉。


    作诗一首,留念此刻。


    我爱你


     如同母性最为纯粹的拥抱


     当死亡悄然游走


     我拿起忠诚


     疯狂驱散死亡的阴霾


     你梦中的我是如此温暖


     我想念的你是如此遥远


      跨过无数梦境构成的长河


      我始终相信


       你会像父亲那样


       给我厚实的信仰


       你是纯洁的爱人


       而我


       将会在奔流中


        奋不顾身


    上述文字收录于《恋母体纪事》


                                                 作者:张媛媛

恋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