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生态”城乡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生活 生态文化 生态环境“三生态”城乡建设
其中生态生活要按照源头治理的要求,倡导节俭、低碳、有机健康的幸福生活。围绕这个目标,应从生态生活开始,使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让生态城市的建设变成市民自觉参加的行为。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生活养成的重要力量,建议各级城市利用多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化。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市民人人参与的事业,必须从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开始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 发挥政府机关带头作用,在全国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小区的化整为零的垃圾治理之路...
不少国家的民间组织发达,许多垃圾分类从社区开始。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组织力很强的强政府国家。根据中国国情,我国的垃圾分类,要从政府机构带头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社区。首先从具有很强组织力的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开始,并且根据生态生活、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这不是单纯垃圾分类的工作,是一个涉及整个机关工作作风、文化建设、思维方式改变的建设。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机关、生态校园、生态小区的建设,但这项工作在全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开展。以垃圾分类带动全方位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很强的组织力。国家要把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的建设,作为落实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将这项工作内容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把生态机构和垃圾分类的工作纳入国家环境督查中。
*以生态科技为抓手 开展零化肥 零农药的城市生态绿化工程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是一种以产生污染方式进行的绿化。滥用农药、除草剂、化肥的城市绿化对城市空气、土地、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过度人工干预的单一植物的草坪绿化,是一种高成本、干扰破坏城市生态多样性的绿化。全国要大力推进零化肥、零农药的城市生态绿化工作。要制定严格城市生态绿化的标准。要充分利用目前已经成熟的微生物和生物防治技术,实现零化肥、零农药、严禁使用除草剂的全生态绿化。要大力推广“落叶归根”的绿化垃圾在地化、资源化工程。鼓励绿化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开展绿化垃圾的有机肥加工。这些绿肥除满足绿化使用外,也可以售卖给郊区农村。要按照植物多元化共生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实现城市绿色的美化、香化、药化、净化建设,使植物系统最大限度实现自循环、多样化、原生态成长,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减少单一草坪种植绿化模式。
* 以重构城乡共生关系为动力 开展郊区生态乡村共建工程
一个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食物供应尽量在地化、城市与乡村能够形成能量交换和均衡的城市。但过去几十年,为满足城市商业化需要的大城市扩张,使大量肥沃的郊区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大量郊区的乡村消失,这是一种反生态、有弊端的城市化。当前城市食物供应是一个跨地区、长距离、逆季节的供应体系,是一个不利于市民生命健康的体系。按照满足健康的城市生态生活的需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需求,城市食物供给要尽量向郊区化、本地化方向发展。国家要以重构城乡共生关系为动力,积极开展郊区生态乡村共建工作。郊区生态乡村建设,是解决城市垃圾资源化、重建人与自然能量循环的重要工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和城郊的生态乡村协调进行,要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思路,重新规划城郊乡村发展的定位和功能,要把城郊乡村作为城市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地来建设,鼓励城市机关、学校、企业与郊区的农村形成互利共建生态城市、乡村的合作关系。
* 探索以全域生态村为目标的乡村垃圾治理之路
乡村推行垃圾治理具有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乡村相比城市而言,地广人稀,可以提供在地化垃圾治理的相关场地,垃圾终端治理可以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村民可以直接看到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加上有机农业相比化肥农业可以不减产、收益可观,村民容易接受,并形成自觉行为。另一方面,乡村属于小规模社会、熟人社会,垃圾分类的监督成本低,可在村庄带头人引领下,村内义工或者志愿者开展相关的教育较容易,村民易接受。近几年,民间组织与村委合作推广生态乡村的垃圾治理模式,在数十个村庄被证明适用于乡村,实现了垃圾源头分类与减量,带来了村庄团结和文化复兴,农田生态系统也得到了修复,是政府工作的有效补充。
污染不止,净化不停。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
我们所有视频和文件属于纯粹公益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它用途。欢迎大家转发,共同倡导,也是在做公益。感谢
公众号|潍坊孝合公益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