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城县潞河东周、汉墓
山西潞城县潞河东周、汉墓
选自《考古》1990年11期,长治市博物馆 晋东南文物工作站
1986年8月份,长治市博物馆考古钻探队配合山西省公路管理局长治分局,勘探长邯公路复线时,在潞城县潞河村公路地段发现一批古墓。1987年9月份,我馆和晋东南.文物工作站配合施工进行了发掘清理。
一、墓地位置
潞河村位于潞城县东北约20公里,西北距石梁2.5公里,北临续村岭,潞河居中,古城村居南,相距1公里,浊漳河绕潞河村北经古城村向东流去,新修邯长公路纵贯潞河村南北。
1976年经考察发现,古城村附近有东周古城遗址,残存西墙358米,北城墙残长100米,宽6米。城址的东半部已被浊漳河冲刷尽。潞河村有东周墓地,这里的古墓密集,主要分布在村民的居住区,居民的房屋建筑大部压在古墓群上,在建房中经常发现墓葬。1982年12月,居民在修窑时发现了两座战国墓葬,编为七、八号墓(详见86年《文物》6期),而这次发掘的六座东周墓、六座汉墓,主要集中在潞河村的一段公路上,现将发掘收获简述如下。
二、东周墓葬
(一)形制与葬式
东周墓均为长方形的土坑竖穴墓,因早年取土,墓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据清理的这些墓葬看,壁部多数不够完整。墓底结构、随葬器物、尸骨保存尚好。均为中、小型墓葬,南北向,墓口大于墓底,相差1米呈斜坡状,填五花土,经夯实。葬具大部腐朽严重。据残存的木迹看,多数墓有棺、椁,随葬品大部置于身旁。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其中M10、M12两墓是仰身屈肢葬,尸骨保存大部完好。M9(图一)、M10两墓东西并列,间距2米,可能为异穴夫妇合葬墓。六座墓中以M12保存尚好,形制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长3.6、宽2.6、深5.2米,方向北偏东27度,南北向,填五花土,经夯实。夯土厚30-40厘米,夯窝直径20 X 15厘米。墓口大于墓底,上下相差1米,呈覆斗状,葬具保存基本完好,椁棺俱全。椁长2.60米,宽1.60米,高0.80米。棺长L70米,宽0.60米。墓底铺有20厘米厚青灰,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并有小件铜带钩,置于死者身旁。葬式为仰身屈肢,尸骨保存基本完好(图二)。
(二)随葬器物
六座墓共出土陶器45件,铜带钩5件,骨簪、料珠各1件,共52件。
1.陶器
鬲2件。式样全同,大小相近。分别出于Ml、Mil两墓。均夹砂陶。圆唇,鼓腹,器身近似釜形,腹下瘦呈斜面,圜底,乳短足。高15.5厘米,口径10厘米(图版贰,6;图三,7)。
鼎6件。分三式。
I式:2件。出于M12,子母口,深腹,附方耳,圜底,短柱足,泥质灰陶,盖较平,圆钮。M12:2,通高18.5厘米,口径16厘米(图版贰,1;图三,9)。
II式:2件。出于M10,浅腹,附耳外侈,平底,蹄足,中空,灰陶质。M10:3,通高18.5厘米,口径18.5厘米(图三,8)。
III式:2件。浅腹,附耳圆而小,圜底,柱足,盖隆起呈球形,盖饰暗锯齿纹,中间有小乳状钮。M9:10,通高21、口径22厘米(图版贰,2)。
壶形豆4件。分二式,分别出于M9、M12,均灰陶制。
I式:2件。平口,短直颈,鼓腹,圜足,束腰柄,伞形盖。M9:6,通高13.5厘米,口径3.5厘米(图三,10)o
II式:2件。直颈,伞形盖,鼓腹偏上,圈足,束腰柄。通咼12厘米,口径4.3厘米(图三,11)。
盖豆8件。出于M1、M11、M1O、M1Z四座墓,均灰陶质,分三式。
I式:6件。深腹,子母口,圆腹,盖钮,柄较高,中空,通体磨光,饰暗螺旋纹,填饰锯齿纹。M12:ll,通常25厘米,口径15厘米(图版叁,1;图三,3)。
II式:1件。深腹,子母口,呈槌状,矮豆柄,中空,盖钮矮平,通体磨光。M10:8,通高22厘米,口径16厘米(图版叁,2;图三,5)。
III式:1件。腹盘偏圆,豆外壁起棱一周,圈足,无盖。Ml:6,通高18厘米,口径18厘米(图版叁,3;图三,6)。
盘豆10件。出自M9、M1O、M11、M12四墓内,可分三式。
I式:4件。浅盘壁向内曲,外棱角斜方,盘内饰螺旋纹,柄座较髙,把中空。高17.5厘米,口径15厘米(图版参,5;图三,13)。
II式:2件。浅盘,盘壁内外转角方,盘壁内及柄均饰螺旋暗纹,高柄。M12:9,高16厘米,盘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图三,12)o
III式:4件。出于M9,M11,浅盘,盘内转角圆滑,粗矮柄,底座较小,柄座中空,无纹。M9:11,高14厘米,盘径12厘米,底径7.5厘米(图三,14)0
陶壶8件。分四式。
I式:1件(Ml:3)。敞口,短颈,鼓腹,圈足,灰陶质,口径13厘米,高22.3厘米(图三,4)。
II式:2件。短颈,扁圆腹,矮圈足,器身四周饰凸弦纹。M12:10,高39.5厘米,口径14厘米(图版叁,4)。
III式:2件。敞口,直颈,鼓腹,平底,灰陶质,无纹,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M10:2,高26厘米,口径13厘米(图版参,6)。
IV式:2件。盘口,长颈,圆腹偏下,矮圈足。M9:2,高27厘米,口径14.7厘米(图版贰,5;图三,15)。
陶盘1件。出于M9,敛口,深壁,下壁口径13.8厘米,底径5厘米,高4.6厘米,瘦小平底(图版贰,3;图三,1)。
陶匜4件。出于M9、M10、M12三墓内,可分二式。
I式:2件。器呈瓢形,壁内饰彩弦纹,平底,口径14厘米(图三,2)。
II式:2件。口呈三角形,小平底,M9:4,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3.3厘米(图版贰,4)。
陶盒2件。式样相同,子母口,浅腹,圈足,随饰满暗纹和连线几何纹,通高17.5厘米,腹径21厘米,足径9厘米。
2.铜器
铜带钩5件。出于Ml、M4、M9、M10、M12五座墓内,可分二式。
I式:4件(图九,2—5)。形制相同,长短各异,均作琵琶形状。M9:14,长8厘米、头宽1.5厘米,把宽0.6厘米。
II式:1件。方头,背面饰棱形纹及云纹,M4:l,长14厘米,宽1.5厘米(图八,4)。
铜环1件(M4:2)。环径2.5厘米。
3.其他
花料珠1件(M4:8).珠已破碎。
骨簪1件(Mll:2)。长13厘米,宽0.6厘米。
三、汉代墓葬
(一)形制与葬式
汉墓六座,墓室结构均为土圻墓,壁部大多遭到取土时破坏,墓室底部保存基本完好,墓室均填五花土,未经夯实。M3、M7两墓为南北向,M2、M5、M6、M8四座墓为东西向,葬具大部腐朽。据一些朽木迹看,一般都有棺无椁。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其中M7为仰身屈肢.随葬器物一般都置于身旁和头向,形制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M3、M8两座墓为长方形土丁竖穴墓,无甬道。M8结构保存基本完好。墓室长2.90米,宽1.30米,深4.50米,方向30度,头向南。墓室填五花土,未经夯实,葬具有棺无椁。棺长L80米,宽0.78米,厚0.05米。尸骨保存基本完好,为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置于头向,有陶鼎、陶盆、陶盘等共11件(图四)。
第二类:M5、M6、M7三座墓为竖穴土洞墓,有甬道。M5、M7墓室由两部分组成。'M6结构保存最好,有甬道、墓室、耳室三部分组成,长5.40米,甬道宽L70米,墓室宽1.20米,在甬道右壁设一耳室,长L30米,宽0.63—0.76米,高0.70米,前窄后宽,深度与甬道相平行。葬具有棺无椁,棺长L85米,宽0.70米,厚约0.04米。方向120度,头向东,尸骨保存基本完好。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小件铜器。陶壶、陶罐置于死者头向,铜带钩、铜钱出于腰部。两俑头发现于右耳室,在俑头近处发现有朽木痕迹,可能是俑的木身朽迹(图五)。
第三类:M2一座墓,为竖穴土坑墓,东西向,东宽西窄,平面呈喇叭状。长3.70米,宽1.40-1.90米。墓壁遭取土时破坏,现存残深1.20米,墓室东部设有30厘米高的生土台,长随墓宽同,据朽木迹看,有棺无椁,棺长2 10米,宽0.60米,厚0.60米。墓室填五花土,尸骨腐朽严重,但可辨认死者头向东,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置于头向,以陶器为主,有陶鼎、壶、罐、釜甑、盆,并有铜镞1件,共14件(图六)。
(一)随葬器物
汉墓六座,共出土陶器52件,陶俑头2件,铜带钩1件,铜镞1件,桥形兽头佩饰3件,铜铃2件,铜钱7枚。
1.陶器
鼎4件。可分两式。
I式:2件。浅腹,附矮耳,平底,短柱足,盖隆起呈盘状,鼎腹及盖均绘白弦纹,灰陶,器形较小,可为明器。M8:9,通高9.3厘米,口径10.8厘米(图七,13)。
II式:2件。圆唇,浅腹,附方耳,平底蹄足,腿部饰茎叶纹,球形盖,饰三兽形铺首纽,泥质灰陶,器形小,属明器。M2:4,通高9.3厘米,口径10.8厘米(图版肆,3;图七,6)。
陶壶12件。出于M2、M3、M5、M6、M8五座墓中,可分五式。
I式:2件。盘口,长颈,鼓腹偏下,假圈足,平底,腹饰红、白彩绘三角几何纹,肩、颈部饰蝉纹,空间填饰卷云图案,足部饰二周红彩弦纹。M2:7,高34.5厘米,口径10.4厘米(图版肆,6;图七,11)。
II式:2件。M2:9,长束颈,圆腹下移,短圈足,肩部饰兽形铺首衔环,覆钵式盖上饰鸟形纹(图版肆,5;图七,15)。
III式:1件。盘口,长束颈,圆腹下收,平底。M6:10,高83.8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5厘米。
IV式:2件。平沿,直颈,腹长瘦,平底,器身饰三周红色彩绘弦纹,间填饰花叶纹。M8:2,高20.5厘米,口径9.5厘米(图七,10)。
V式:4件。形式相同,但有大小之分。大壶2件,敞口,长颈,鼓腹下置,器身饰二周弦纹,假圈足较高,覆盘式盖。M8:ll,高35厘米,口径11厘米,小陶壶2件,喇叭口,束颈,圆腹,圈足,器身饰弦纹,覆盘式盖oM8:4,通高15厘米,口径9厘米(图七,4)。
陶匜1件(M8:ll)o口呈三角形,小平底,长7.5厘米,高1.7厘米,宽7厘米(图七,14)。
陶盘1件(M8:10)o浅盘,口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高2.5厘米(图七,1)。
陶盒5件。形制相同,子母口,鼓腹下收,圈足,平底。M3:3,通高11.7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5厘米(图七,2)。M8:8,通高8厘米,腹径13厘米。盖底相同(图七,8)0
釜甑2件。形制相同,出土时甑覆于釜上。M3:2,釜扁腹,内空,小口,平唇,三蹄足,腹面饰对称的两兽头形铺首,腹部起一圈宽沿。甑平沿,敞口,浅腹,圈足,中有三算孔,高7.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2厘米,通高(连釜)39厘米,口径15.8厘米(图版肆,1;图七,9)。
陶罐30件。可分五式。
I式:1件。平沿,敞口,短颈,深鼓腹,平底。M7:3,高23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0.5厘米°
II式:8件。直口,短颈,鼓腹,平底,腹饰绳纹。M2:ll,口径15厘米,高19厘米,底径17厘米(图七,12)。
III式:2件。直口,短颈,深腹,平底,腹饰红色彩绘云纹。M7:l,高21厘米,口径9厘米。
IV式:2件。平沿,短颈,扁圆腹,平底,腹下部饰粗绳纹。M7:l,高18.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
V式:17件°M6:10,敞口,卷唇,高颈,腹下收,平底,口径9厘米,通高23厘米,底径11厘米(图七,5)。M6:3,平沿,高颈,深腹,平底,腹部饰绳纹9圈,口径8.5厘米,高29厘米,底径17.5厘米(图版肆,4;图七,3)。M5:10,平沿,短颈,扁腹,平底,口径9.5厘米,通高24厘米,底径12厘米(图七,7)。
俑头2件。形体相同,面部丰满,高鼻深目,头梳高髻,向后倾斜,栩栩如生,颌下有孔,可能原有木身已朽,M6:14、15,高6厘米,宽3.8厘米(图版肄,2;图八,l)。
2.铜器
铜帯钩1件(M6.12)O琵琶形头,长6浬米,宽3厘米(图九,1)。
桥形兽头佩饰3件。M5:4,两端似张开的兽嘴,桥形上端有一小孔,长12厘米,宽3厘米。
铜铃2件。M5:4、5,长甬,扁口,有盖,环梁,顶盖里铸一小环与舌上端环相套,舌作棒槌状,稍长于甬,摇动时发出清脆的铃声(图八,2、3)。
镞1件(M2:J)。把残,箭头三棱形,长3厘米。
半两钱7枚。均无内外廓。
四、结 语
潞城县潞河村的这批葬墓,从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分析,大致可分为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随葬品的组合,春秋战国墓以鬲、鼎、豆、壶、匝、盘、罐为主,并有小件铜带钩和料珠等装饰品。汉墓除M7、M8两墓保持了战国晚期的随葬风格,仍以鼎、壶、盘、匝组合外,余者是以壶、盒、釜、罐的组合,罐数量为最多。陶礼器的鼎、豆、壶、盒均为偶数。汉墓埋进了少量货币和陶俑头。综上所述,这批墓都具有早期风格,现按其特点,参考其它同类墓器物,经排比,试作分期如下:
M1.M11的器物组合有鬲、豆、壶。鬲2件,器腹深近似釜,鬲足低矮,档消失,变成圜底,与山西省候马上马村东周墓出的鬲相同,从两墓的器形,纹饰组合看,具有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风格。
M12出土的陶器,包括鼎、豆、壶、盘、匝。I式浅盘高柄豆与潞河M7I式铜豆相同。1式盖豆器形纹饰与山西候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范围内的出土器物相同,具有战国中期的作风。
M9、M10墓的器物组合与M12相同,但器形稍有变化,如鼎腹变浅,附耳外移,蹄足矮而大,盖隆起呈球形,与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M21出的鼎相同,这些器物定为战国晚期较适合。
六座汉墓无论从形制还是器物分析,均属西汉前期墓葬。
参加发掘工作的有:侯艮枝,石卫国、李奉山、秦艳林、姬保金。文物修复修理工作由李奉山负责。
本文由王进光,秦艳林绘图,刘广庆摄影。
执笔者 侯艮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