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2021-07-29 09:4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

为了配合《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的编写,1996年,我站协同考古所在晋东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所获甚丰。1997年秋收以后,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对黎城县新石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查,确定了遗物较为丰富的遗址8处。这些遗址主要集中在县城周围,附近有浊漳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过(图一)。下面对各遗址分别予以介绍。

一 望北遗址

望北村西距县城2.5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在一块阶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集到少量陶片。器类有钵、盆、罐、尖底瓶、瓮、鬲、蹴等,属仰韶、夏时期遗存。

1.仰韶时期遗存

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夹砂两类。泥质陶中,红陶约占陶片总数的75%,灰陶占17%。陶质较细腻。部分红陶上饰黑彩或红彩,一片彩陶的图案为弧边三角纹。夹砂陶仅占8%,呈红褐或灰褐色。纹饰主要为线纹、弦纹,也有的陶器素面。制法以手制为主,部分器物口沿上可见慢轮痕迹。器类有盆、钵、罐、尖底瓶等。

泥质陶

钵3件。均为红陶。敞口,圆唇,顶部饰一周彩带。0:1顶部红彩宽。口径21.6、残高6.5厘米(图二,1)。0:15顶部彩带窄,色黑红。口径15.6、残高5.2厘米(图二,2)。

盆1件。红陶。敛口,尖唇,素面,器表有刮痕。0:2口径20、残高6.2厘米(图二,5)o

彩陶片红陶。0:3图案为弧边三角纹,黑彩,残高3厘米(图二,3)o

折沿罐1件。灰陶。侈口,圆唇,饰横篮纹。0:5口径25、残高5.8厘米(图二,6)。

器盖1件。灰陶。敞口,叠唇。0:11.口径16、残高3.5厘米(图二,7)(

夹砂罐1件。褐陶。矮领,方圆唇,沿内凹,饰弦纹。0:4口径30.6、残高4.2厘米(图二,5)。

2.夏时期遗存

陶片多夹砂,偶有泥质陶。夹砂陶中,仅有少量的瓮夹粗砂,余皆夹极细小砂粒。其中,灰陶占陶片总数的50%,褐陶(含褐胎黑皮或灰皮)占30%,红陶占17%。纹饰有细绳纹、附加堆纹、窝点纹等,也有少量器物素面。制法有手制、轮制。器类有瓮、蹴、鬲、盆等。

甗1件。有腰隔,饰细绳纹,腰部饰一周条形窝点纹。0:12夹细砂灰陶,腰径19.8、残高5.1厘米(图 ,3)。

斜腹盆1件。侈沿,唇饰花边,斜腹,饰细绳纹,夹细砂红陶。0:9口径30、残高7.5厘米(图 ,4)。

折沿盆1件。斜折沿,尖圆唇,唇饰绳切纹。器身饰绳纹,略粗。褐胎黑皮,夹细砂O 0:13口径39.6、残高6厘米(图二,7)。

鬲足1件。袋底呈圜形,锥状实足。饰细绳纹,(图一一,)

石铲1件。残,平面呈梯形。0:14残高8厘米(图一一,8)

二 东阳关遗址

东阳关村位于县城东北8.5公里处。遗址在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被一条深2〜2.5米、宽1.5米的沟隔开。在断崖上发现一处灰坑,呈不规则形。在这一灰坑内清理出少量的陶片。分夹砂、泥质两种质地。泥质陶中,红陶占陶片总数的33%,灰陶占17%。夹砂陶中,褐陶占陶片总数的36%,灰陶占15%。泥质红陶胎细腻,呈橙黄色,饰红彩。彩陶图案有平行竖线纹、弧边三角纹、圆圈纹等。弦纹、篮纹、粗绳纹、附加堆纹等纹饰用于泥质灰陶、夹砂陶。少量的器物素面或素面磨光。夹砂陶多呈红褐色。制法主要是手制,有的器物口沿上有慢轮痕迹。器类有盆、钵、壶、罐、器盖等。

泥质红陶器物口沿上均饰一周红彩。

盆3件。敛口,窄折沿,腹略内弧,饰平行竖线纹、弧边三角纹等。H:2口径

敛口钵1件。敛口,尖唇,鼓腹,施平 腹略内凹。施平行竖线纹、弧边三角纹、同行斜线纹、弧边三角形、涡纹°H:4口径24、心圆纹°H:3口径24、残高6.4厘米(图三,残咼48厘米(图三,4)。

折腹钵1件。口微侈,尖唇,折腹,上腹略内凹。施平行竖线纹"弧边三角纹"同心圆纹。

罐1件。敛口,窄折沿,口沿下饰三周平行横线纹,以下饰平行竖线纹,两个弧边三角形对接形成的半圆形图案内填贯穿一条横线的菱形纹OH$1口径16、残高4.4厘米(图三,6)。

泥质灰陶

豆1件。侈口,斜沿,圆折腹,口沿处经磨光,素面。H:15口径20、残高8.8厘米(图四,7)。

钵1件。口近直,尖圆唇,曲腹,器耳上部施一周凹弦纹,器面磨光。H:12口径27、残高12.5厘米(图四,8)。

壶1件。侈口,高领,圆唇。H:13口径13.2、残高4.5厘米(图四,9)。

夹砂陶

罐分三式。

I式1件。宽折沿,圆唇,沿内凹,饰粗绳纹,口沿下绳纹经拍打,色红褐。H:11口径19.6、残高6.4厘米(图四,1)。

II式2件。折沿,领稍高,沿内一周凹弦纹。H:5圆唇,腹饰横篮纹,陶色外黑内红。口径24、残高4.8厘米(图四,2)。H:10尖圆唇,溜肩,器表及口沿经磨光,灰陶。口径10、残高5.2厘米(图四,3)。

III式2件。斜折沿,尖圆唇°H:6口沿经磨光,腹饰横篮纹,色灰褐。口径19.6、残高5.2厘米(图四,4)°H:8器表经磨光,灰陶。口径13.8、残高4.8厘米(图四,5)。

瓮1件。敛口,斜沿,口沿上饰花边,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器表经磨光,灰陶。H:7口径37.8、残高7厘米(图四,6)。

盆1件。斜折沿,方唇,唇上饰花边,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腹饰竖篮纹,厚胎,灰陶。H:9残高6.2厘米(图四,10)。

器耳1件。H:14鸡冠形耳,残片上施横篮纹,色灰褐。残高5.6厘米(图三,3)。

三 赵家山遗址

赵家山村南距县城2.5公里。遗址位于村南的阶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夹砂两类,其中以泥质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中又以灰陶居多,褐陶少。褐陶仅占泥质陶的1/3,其中包括少量的细泥陶。夹砂陶为红褐或灰褐色。主要纹饰有横、斜篮纹,附加堆纹仅用于夹砂陶。部分器物素面或素面磨光。制法以手制为主,个别器表有轮旋痕,器物口沿多经轮修,器类有壶、盆、罐、瓮等。

泥质灰陶

钵1件。尖唇,敛口,鼓腹,器身有轮旋痕。0:1口径10、残高6厘米(图五,1)。

瓮1件。敛口,叠唇,素面磨光。。:5口径30、残高4.2厘米(图五,4)。

壶1件。侈口,尖圆唇,高颈。0:4口径16、残高5-6厘米(图五,6)。

器底1件。0:7平底,斜腹,饰斜篮纹。底径7.2、残高4.5厘米(图五,7)。

器耳2件。桥形。0:9残片上饰斜篮纹,残高9-6厘米(图五,1。

细泥陶

敞口盆1件。窄斜沿,斜腹,薄胎,陶色灰褐相间。0:6口径24.4、残高8厘米(图五,2)。

折沿盆1件。折沿较宽,尖唇,斜腹,薄胎,色红褐。0:2口径27、残高2-5厘米(图五,3)。

夹砂罐1件。斜折沿,方唇饰花边,颈饰一周附加堆纹,器身饰竖篮纹,色红褐。0:3口径20.8、残高4.8厘米(图五,5)。

四 上桂花遗址

上桂花村位于县城西2公里处,遗址在村东南台地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采集到的陶片均为泥质,质地坚硬。其中灰陶占1/2强,褐陶稍少,包括相当数量的褐胎黑皮陶。纹饰以竖向或斜向篮纹为主。少量器物素面或素面磨光。制法仍以手制为主,器口多经轮修。器类有壶、罐、瓶、器盖等。

盆2件。侈口,平沿,尖唇,上腹内凹,素面。0:8灰陶,口径19.6、残高4.4厘米(图六,1)。0:5褐胎黑皮,经磨光。口径21、残高5厘米(图六,2)。

器盖1件。侈口,叠唇,褐胎黑皮。素面。。:6口径33、残高7.8厘米(图六,3)。

喇叭口壶2件。侈口,高颈,灰陶。。:7唇加厚,口径15.3、残高5.1厘米(图六,4)。

高颈壶1件。高颈,口近直,方唇,斜肩,颈上施规整竖向细篮纹,身施竖向粗篮纹,器耳残,灰陶。0:1口径12、残高7.2厘米(图六,8)。

折肩壶1件。。:10口残,折肩,斜腹,平底,身施稀疏竖篮纹。灰陶。底径10.4、残高20.4厘米(图六,10)。

罐2件。高领,侈口。0:4圆唇,素面,褐陶(图六,7)。0:2口残,颈上施稀疏斜篮纹,身施竖篮纹,灰陶,残高6.6厘米(图六,9)。

瓶1件。宽沿,沿面圆鼓,饰斜篮纹,有钩形耳,灰陶。0:3口径19.6、残高5.6厘米(图六,6)。

器耳1件。':9桥形,上施斜篮纹,灰陶。残高8.7厘米(图六,5)。

五 北泉寨遗址

北泉寨村位于县城东1.7公里处。西邻长治一邯郸公路。遗址位于村西北的台地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已被砖厂破坏。文化层厚约2米,断崖上有灰坑遗迹。仅采集到少量陶片,分泥质、夹砂两类。其中泥质陶均为灰陶,仅占陶片总数的22%。夹砂陶中,褐陶占陶片总数的55%,灰陶占23%。陶胎薄,质地坚硬。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及少量的楔形点纹。也有的器物素面或素面磨光。制法多为轮制,有的器物沿内起棱。器类有罐、盆等。

泥质灰陶

侈口盆1件。侈口,圆唇,深腹。腹饰一周楔形点纹,再下饰竖篮纹。+:2口径22、

直口盆1件,口微侈,圆唇,腹壁近直,素面。0:8口径18、残高3.9厘米(图七,2)。

夹砂陶

罐4件,均为灰陶,各有特点。0:4折沿,尖唇,沿内起棱,斜肩,饰绳纹。口径23.2、残高6.8厘米(图七,4)。0:5侈口,束颈,尖圆唇,口沿外折,广肩,饰竖篮纹。口径25.6、残高5.6厘米(图七,5)。0:3侈口,束颈,圆唇,溜肩,素面。口径24、残高5.6厘米(图七,6)。0:1侈口,圆唇,矮颈,颈上饰一周凹弦纹,斜腹,饰稀疏斜篮纹。口径17.6、残高10.8厘米(图七,7)。

盆 1件。宽折沿,方唇饰花边,素面,褐陶。0:6口径32.4、残高4.2厘米(图七,8)。

六 古县遗址

古县村南距县城2.8公里。遗址位于村东南,已被砖厂破坏。207国道从遗址中南北穿过,面积约8万平方米。在此采集到大量陶片和少量石器,陶片多夹砂,偶有泥质陶。多数器物夹细砂,质地坚硬,少量的瓮夹粗砂。褐陶占陶片总数的42%,灰陶占34%,红陶占22%。纹饰多为绳纹、弦断绳纹,附加堆纹仅施于"腰。此外,尚有少量的楔形点纹、窝点纹、弦纹。个别器物施印纹,素面或素面磨光陶少。一些器物口沿饰绳切纹或波折纹。器物通体饰绳纹后,再把颈部纹饰抹掉的作法很普遍,少量器物则通体饰绳纹。制法有手制、模制、轮制。器类有鬲、"、盆、罐、瓮、豆、钵等。

1.陶器

鬲3件。均为褐陶,夹细砂。0:1高领,侈口,圆唇,饰细绳纹。口径20、残高8厘米(图八,1)。0:2侈口,束颈,尖圆唇,薄胎。口径17.6、残高4厘米(图八,2)。0:3斜折沿,方唇,通体饰绳纹。口径24、残高7.6厘米(图八,5)。

鬲足5件,均饰绳纹,夹细砂。。:4袋足呈尖形,褐陶。残高9.6厘米(图八,9)。0:5锥状实足尖,褐陶。残高7.4厘米(图八,3)。

甗4件。均夹细砂,饰绳纹。。:17上半部盆形,侈口,圆唇,深腹,厚胎,器耳脱落,饰弦断绳纹,灰陶。口径26、残高13.5厘米(图八,4)。0:9有腰隔,饰附加堆纹,灰陶。残高11.4厘米(图八,7)。

高领罐3件,高领,翻沿,圆唇,均夹细砂3 0:14溜肩,腹饰规整绳纹,褐陶3口径16、残高7.2厘米(图八,6)。0:15宽肩,饰粗深弦断绳纹,褐胎黑皮。残高6.8、口径16.8厘米(图八,8,3

大口罐3件。侈口,束颈,鼓腹,夹细砂。。:13饰绳纹,褐陶。口径30、残高7.2厘米(图八,10)。0:29沿近卷,胎轻薄,饰规整细绳纹(图八,12)。

折肩罐1件。侈口,圆唇,矮颈,折肩,肩上两周凹弦纹间饰两列涡纹,下腹绳纹经拍打。0:16口径10.4、残高8厘米(图八,11)。

盆数量最多,依口沿及腹部变化,分为三型3

A型分两式

I式2件。侈口,圆唇,弧腹,厚胎,颈部磨光,颈下饰一周长条形窝点纹,以下饰弦断绳纹°夹砂红陶。0:18口径27.5、残高6厘米(图九,1)

II式3件。侈口,圆唇,宽沿,饰规整细绳纹,夹细砂3 0:20灰陶,口径37.2、残高9.6厘米(图九,2)。

B型 口沿微侈,腹略弧或近直3分两式

I式1件。。:27口沿上饰一周波折形花边,腹略弧,饰粗绳纹,褐胎黑皮,夹细砂°口径30、残高7.5厘米(图九,3,3

II式2件。方圆唇,颈部磨光,腹近直,饰粗浅绳纹。灰陶3 0:21夹细砂,口径25、残高10厘米(图九,4,)

III型3件。折沿,唇饰绳切纹,均夹细砂。0:7斜折沿较宽,深腹,规整弦断绳纹3口径21.6、残高8.4厘米(图九,5,)

此外,另有两件盆,形态各异。0:26敞口,圆唇,斜腹,素面,夹砂灰陶。口径22.4、残高8.8厘米(图九,7)。0:22侈口,方唇,斜腹,厚胎,素面,夹砂灰陶。口径27、残高7.2厘米(图九,6,)

豆分二式。

I式3件。敞口,斜腹,夹细砂。0:25圆唇,腹部绳纹被抹平。口径28、残高5.5厘米(图九,8)。0:23宽沿,方唇,腹略深,厚胎,饰细绳纹,褐胎黑皮。口径20、残高8.4厘米(图九,9)。0:19饰细绳纹,灰陶。口径26、残高5厘米(图九,10)。

Ⅱ式1件。斜折沿圆唇,沿内有一周凹弦纹,弧腹,夹细砂灰陶。0∶24口径22.4、残高4.8厘米(图九,11)。

瓮8件。敛口,口沿多向内平伸。。:8口沿略内伸,饰浅细绳纹,夹细砂褐陶。口径27.6、残高16.8厘米(图一O,2)*0:12口沿内伸较前者甚,褐胎黑皮,夹细砂。口径30、残高7.2厘米(图一O,1)。0:10口沿内伸较长,夹细砂褐陶。口径30、残高10.8厘米(图一O,3)。

瓮足3件。圈足外撇。0:11饰粗绳纹,夹细砂灰陶。底径20、残高7.6厘米(图一O,4)。

2.石器

石斧2件。平面呈梯形,双面刃。+:30长17.8、厚约4.8厘米(图一O,6)*

石刀坯1件。长方形,中间对穿成孔。0:33长11.2、宽6、厚1厘米(图一O,5)。

七 赵店遗址

赵店村东北距县城5.5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北邻浊漳河,高出河岸约20米。村西一带被当地群众称作“城侯”,曾发现过陶窑,已大部分被民居所占。现存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采集到的陶片多夹砂。器类有钵、盆、罐、瓮、鬲等。依据陶片特征,可分为早、晚两期遗存。

1.早期遗存

陶片多夹砂,偶有泥质陶。其中,以夹砂灰陶占绝大多数,其后依次为红陶、褐陶。纹饰有绳纹、弦断绳纹、楔形点纹等,有的器物素面。制法为手制、轮制、模制。器类有鬲、盆、瓮、钵等。

折肩瓮2件。敛口,圆唇,折肩。0:2肩下饰两周楔形点纹,夹细砂,褐胎黑皮。口径28、残高9.8厘米(图一一,1)。

蛋形瓮2件。0:7平沿,尖唇,饰细绳纹,泥质褐陶。口径32.6、残高9.2厘米(图一一,2)。

钵1件。敛口,尖圆唇,腹略鼓,上有浅棱,夹细砂灰陶。0:3口径21.6、残高5.6厘米(图一一,5)。

折腹盆1件。侈口,宽沿,折腹,素面,泥质灰陶。0:1口径34.8、残高16.2厘米(图一一,6)。

2.晚期遗存

陶片均灰陶,有泥质、陶居多。纹饰主要有弦纹为轮制、手制。器类有盆、

盆2件。0:5侈口,浅凹弦纹,上腹近直,饰细绳纹,夹细砂。口径24、残高6.4厘米(图一二,1)。0:8口微侈,窄沿内凹,颈部有一周凸棱,腹饰规整细绳纹,泥质。口径27、残高5.5厘米(图一二,2)。

罐1件。侈口,斜沿,鼓腹,饰弦断绳纹,泥质灰陶。0:6口径27、残高5.5厘米(图一二,3)。

八 下桂花遗址

下桂花村东距县城12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北的台地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被砖厂破坏,文化层厚约1.5〜2米。仅采集到少量陶片,陶质有夹砂、泥质两类。以夹砂陶居多。陶色有灰、褐两种,灰陶约占2/3。纹饰主要是粗绳纹、交错绳纹。少量器物素面磨光。制法多为轮制。器类有鬲、盆、豆等。器物多宽沿,沿内起棱。

盆1件。侈口,宽沿,方唇,沿内有两周凸棱,腹饰三周凹弦纹,再下饰绳纹。夹细砂灰陶。0:1口径21.6、残高5.2厘米(图一二,4)。

豆1件。侈口,斜沿略鼓,斜弧腹,圈足脱落,厚胎,素面磨光,泥质,褐胎黑皮。0:4口径21.2、高7.2厘米(图一二,5)。

鬲3件。宽折沿,沿内有一周凸棱,束颈,斜腹,饰粗绳纹。0:2腹略鼓,夹细砂灰陶,口径17.6、残高8.4厘米(图一二,7)。0:5夹细砂红陶。口径20、残高6.8厘米(图一二,6)。

九 结  语

(一)新石器时代遗存

望北遗址中的罐、盆等与汾阳段家庄①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H3内的同类器相

似,时代也应与之相当。其中的红顶钵时代可能偏早。东阳关遗址中饰弧边三角纹、平行竖线纹的窄折沿盆、折腹钵等与磁县下潘汪$大司空类型的同类器类同,有的学者%认为此类遗存属大司空类型中期。值得注意的是,东阳关遗址与长治小神遗址&中仰韶晚期遗存的差异是明显的,在文化性质上,东阳关遗址更接近于冀南豫北地区的同类遗存o赵家山遗址中不见红陶,泥质灰陶增多,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细泥陶,与东阳关遗址截然不同,但在红褐或灰褐的夹砂陶上施附加堆纹的特点与东阳关相似。两遗址中钵、喇叭口壶、瓮等器类共性很多,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其间的联系是密切的。赵家山遗址中施附加堆纹、唇饰锯齿状纹的夹砂罐、细泥陶盆等应该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中的器物。个别器物(如钵)时代可能偏早。上桂花遗址中,除泥质灰陶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褐胎黑皮陶,器物多施竖篮纹。高颈壶、高领罐、盆、瓶等器类与前段迥然不同。其中的盆、瓶等与邯郸涧沟)龙山早期文化中的同类器相近。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一般又被认为属龙山早期。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赵家山遗址与上桂花遗址又可以被看作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早、晚两个阶段,赵家山遗址中饰篮纹的器底、器耳,上桂花遗址中的篮纹罐则昭示着与晋中*同类考古学文化的某种联系。北泉寨遗址中泥质灰陶少,夹砂灰陶多,器物多轮制,纹饰中出现绳纹,有的器物沿内起棱。其中的罐与安阳大寒村南岗遗址+的同类器相近,瓮则与小神龙山晚期遗存的同类器类同"

(二)夏时期遗存

古县、望北、赵店三处遗址器类、陶质、陶色均一致,当属同一时期遗存。只是望北、赵店遗址中灰陶多于褐陶!古县遗址则褐陶多于灰陶。三处遗址中以古县遗址遗物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古县遗址陶质多夹砂,褐陶稍多于灰陶,纹饰以中、细绳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楔形点纹、附加堆纹、印纹等"其中的蛋形瓮、折肩瓮、AI式豆等均可在东下冯类型®与先商文化漳河型/中找到同类器。一些器物施楔形点纹,器口饰花边的装饰风格则与漳河型一致。古县遗址中的高领鬲、"、AI式盆、0式豆、瓮等都是与小神遗址共有的,但没有小神遗址常见的盆形鼎,这点与漳河型非常相似。古县遗址也缺少小神遗址中各具形式的瓮足。小神的器群是以灰陶为主,其余陶色不足15%,这点与古县遗址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在器类上,古县遗址更接近漳河型。

古县遗址中的折沿鬲(0:3)可能晚至早商。

(三)商时期遗存

赵店遗址中的盆、罐接近二里冈上层的同类器。

下桂花遗址中的鬲、豆与殷墟三期9的同类器相似,盆则与下七垣二层:中属商代中期的I式盆(H37:1082)接近。

由此看来,从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到商代的大的考古学序列是完整的,但除属于大司空类型的东阳关遗址与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赵家山遗址间互有联系外,其余属于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遗址间尚有很大缺环。

本文经海金乐、薛新民先生热心指正,谨表谢意。

参加调查工作的有石金鸣、宋建中、杨林中。

执笔:杨林中 王京燕 畅红霞

绘图:畅红霞

山西黎城古文化遗址调查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