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下半场:中年职场的敏捷转型

2021-09-07 12:13 作者:泰普洛  | 我要投稿

人到中年,进入到职场半坡。在人生的下半场,究竟是按部就班,继续打工?还是突破自我,另谋出路?如何平稳渡过中年职场转型,避免中年危机?打开人生下半场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疑问,前不久,在泰普洛领导力“战疫”公益活动上,我们邀请到Jesse Hsu徐显光教练以此为主题,开展线上团队教练辅导。

Jesse教练曾在宝洁和麦肯锡任职,拥有超过20年的创业和企业高管经验。他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教练认证的美籍华裔高管教练。自2007年起,Jesse教练为中外企业的关键高管提供教练及团队讲座服务。截止到2020年初,他累积教练时长已超过了13000小时,可以说是国内最富经验的高管教练之一。

从麦肯锡顾问到成功创业,再到中年职场转型,稳稳扎根在高管教练之路上,Jesse不仅帮助客户取得了成功,也帮自己铺设了一条可持续,越老越值钱的职场新道路。在本篇中,Jesse讲述了从他的人生经历总结而来的自我成长与成功转型的要素,希望分享给每一位在徘徊和困惑中的朋友。


「有些人一生从未进入下半场,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下半场的存在。社会上一般人认为,进入不惑之年后,人生就开始老化、走下坡;“年长”与“成长”是不能并存的,甚至是互相抵触的。

我并不认同这个想法。如果人生的上半场是追逐成功,下半场则是达成意义的旅程。球赛的胜负取决于下半场,而不是上半场。最终成功会失去它的魅力,意义才是人们真正追求的东西。

人生下半场,应该是我们一生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可以成为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

——鲍伯·班福德《人生下半场》

我们的人生,也并不是一直上扬的斜线,而是有波峰波谷的曲线,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我们的命运也是时好时坏,运来时策马奔腾,运滞时原地踏步。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是一个温和的低潮,而非危机

2010年,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ngus Deaton在内的4名社会学家,推出了“美国幸福感年龄分布快照”。调查结果的形状呈现出一个U形,20岁左右的年轻人幸福感最高,53岁左右的中年人幸福感最低,而年龄超过53岁的人幸福感则再次升高。

所以,我们只能说,「中年危机」是一个温和的低潮,而非危机。事实上,科学家们甚至在500多只大猩猩身上,发现了中年低潮期。这说明,这种现象可能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现象,而非社会学现象。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何人到中年会出现低潮。但在《时机管理》的作者丹尼尔.平克看来,“时机”才是真正的原因。就像跑马拉松,跑到一半,一定是心理和生理最脆弱的阶段。想想看,虽然前面已经跑了一半,可后面还有一半在等着你,而且越往后难度越大。然而,这个时候只要你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就会挺过最难受的阶段,而越接近终点,你的决心和干劲就会越大,因为胜利在望。

我们做一件事情,通常会重视开始和结束,而在中间懈怠。如果你把中场的哨声当做一个提醒,中场反而是一个重新爆发的机会。所以,请把握好你的中场,它会迎来你行动的关键时刻。


下半场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中场的决策

很多时候,下半场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中场的决策。当你在中场检讨时,请问自己类似下列的问题:

我的人生憧憬是什么?我有哪些特长?我属于何处?我相信什么?我要如何把信仰导入生活中?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愿望和人生方向是什么?如果要达到对自己的要求及对人生的期望,我应该做什么?学什么?改变什么?

大部分的人,一生都没有发觉那件真正要你做的事。人生上半场快结束时,令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部分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人生上半场,我们不问这些问题,是因全心忙着做我们以为对的事。如果你开始觉得“对的事”不是“真正要你做的事”,那意味着你已到了上半场的尾声。

要有成功的下半场,关键不在于换工作,而是在于改变心态、改变世界观和重新规划生活,可能换个新行业,也可能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

01 人生下半场的关键:发现核心优势,规划未来

很多在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成长起来的经理人,做到高层后,常常底气不足,没有远见,难有说服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看不到未来,也不知该把团队领向何处,甚至连自己五年后要做什么也说不清楚。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焦虑和迷茫中长大的,从小并不被鼓励做梦。

而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却能够把自己的目标说清楚、讲明白,并让他人动心并甘于追随。比如,马云就曾说过:“是你看见再相信呢?还是你相信必看见?”

所以,我鼓励大家去发掘自己的优势,以此为基础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于人生的下半场而言,重要的是做你真正享受做的事情;那些你做的越多,便感觉自己越强大的事情,就是你的核心优势。


发展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是在测试你是否能在之前成功的方程式中,找到你的优势。每一次转折,你都要问自己:Can what get me here get me there? 促使我现在成功的要素,是否能帮助我在未来的下一个阶段成功呢?

2007年,我离开出版行业的前几年,便已看清这个行业必然衰落,决心转型。转型成功后,我不再做那些别人觉得我擅长,但我实际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做销售、管存货、管理大量人员等等。

这些认知,变成了我的预见(vision)。当我碰到不喜欢做的事情,一定要优先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成为我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我在选择转型职业和工作平台的预见。

我在上教练认证课时,老师第一堂课便问我们:“你们要做高管教练,而高管教练有很多种。你要做什么样的教练?你能否说清楚自己的目标?”

马云说:“哪有人一出发的时候,便能看清楚未来。越往前走,才能看得越清楚。” 但是你若不愿意跨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将永远不会看清。拖延只会让你被黄金手铐铐住,不敢冒险。

02 个人敏捷转型三步走

第一步 明白状况,了解你的MVP

明白状况,指的是明晰外界环境与个人内在状况,了解你的MVP,即动力(Motivation)、核心价值观(Value)和喜好(Preference)。

动力,是人最深层的内在状况,可以促使你把自己投资在最有增长潜质的潜力股上,促成你的优势。权力、关系或成就,都可以成为人的核心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大的动力是求生存。温饱容易解决,但安全是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寻求被接纳的动力。我们常说受伤的野兽是最危险的,困兽之斗便是生死之战。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每一个转型初期,我们都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在征求立足点,寻求被接受成为公平的一员。

现在有一个词常被用到,即serial startup(习惯性的创业者),创业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过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你都会获得些许成功和失败。我觉得经常把自己置身于类似创业的动力中,能够让你保持斗志。当人维持健康的动力,不容易衰老,经常生气蓬勃。

核心价值观会指引你的行动,喜好有时也会左右你如何出发和行动。

第二步 透过他人反馈与专业测评,掌握自己的潜质所在

要发掘核心优势,可以通过寻求他人反馈或进行专业测评。2007年我决定转型时,我对自己的“MVP”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我也同时咨询了很多商业伙伴,包括我的客户端、雇员、投资方等。

我问了他们很多开放性问题,听取了大量他人对我的反馈与评价。我问他们:“如果我投身于完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话,你觉得我会在怎样的行业?你是否会愿意跟我一起做生意?你会花钱买我的服务吗?”

两家出版社的社长,先后告诉我:“你这个人很有颠覆别人思想的能力。”我说:“这一能力有什么生意好做?”他们说:“教育和传播不就是在做思想工作吗?过几年出版业就不景气了,为何不考虑去做培训?”

之前我从未想过要做培训,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培训师大多口才好,爱亮相。而我从小比较内向,不爱上台来展现风采。我便将培训列入了我的优势选项中。

我曾经考虑过去做心理咨询师,但后来我发现我的兴趣是看到人变得更好,而非仅仅是好起来。在我的优势测试中,排第一位就是developer,也就是说当我看到别人长进、突破、升职,比自己赚钱还开心,这便是我的核心优势。所以我鼓励大家去做优势测试,定位自己的核心优势。

第三步 投入未来的轨道,测试并试演

当你进行下一步的转型时,需要试着投入未来的轨道。你可不可以预先想到:5年之后或转型之后,你的家人和你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应该在什么样的团队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我面临人生下半场的转型时,我看到五年后的未来是:有个人工作室,没有助理和办公室,所有东西都在我的电脑和大脑里,BD的事情由我的合作伙伴完成。我不喜欢做细节的事情,所以我必须找到牢靠的伙伴去帮我签约。

基本上我专做属于我优势的事情。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每天心情愉快。当你用大部分的时间处理属于优势的事务,即便辛苦,你也不会觉得痛苦;第二,在你的优势领域,你学东西比别人快也更有成效。

我很少想要去修补短板,因为当你把功夫花在你发展优势,其绩效永远大于修补短板。在任何情况当中,你的短板其实都是相对的,所以你只要把它修补到及格即可,剩下要做的便是专注发挥你的优势。当你对自己从A点到B点需要做的准备有充分的认识时,你的成长便会有动力。

以我自己为例。

我采取了以终为始的思考路径。我为自己设立的高管培训对象,应当是那些对于自己的发展、成长有动力和决心,并且最好是想要走多元化公司的人,而非那些能力很强,却目光如豆,心胸狭窄的人。确定了我的目标客户群后,我开始思考他们通常会通过什么平台或顾问公司来寻找教练,从而确定相应的顾问公司做我的代理。

我也将这一目标客户群的背景、教育、年级、家庭纳入考量范围,从而寻找自己需要补足之处。

当你投入你未来的轨道再做事时,也要从未来的客户端、伙伴或竞争对手中寻求反馈。每一个program、学校或EMBA,都是一次试驾的机会。你的同学是你的对练,也是你将来的伙伴、竞争对手或甲方代表。主动寻求他们的反馈,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可以改进之处,提升自己。


进入人生下半场,面临职场转型,最重要的是发掘你的核心优势,做你真正享受做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是明晰外在环境和个人内在状况,了解你的MVP(动力、价值观和喜好),并透过积极寻求他人反馈和专业测评,定位你的核心优势。

随后,投入未来的轨道,设想转型之后家庭与工作应达到的目标,并专注于发挥优势。

当你投入你未来的轨道再做事时,也要从未来的客户端、伙伴或竞争对手中寻求反馈,以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可以改进之处,提升自己。

Q&A:同学提问环节

Q1:您前面说我们需要思考从A点到B点需要做的准备,我是只能设定一个B点,还是说把现在我觉得想完成的目标(C/D/E等)都列出来?

这需要看你想得有多具体。我列了两个表,一个是绝对不要做的事情,另一个是我的优势。实际上符合这两者的目标并不多。

1992年我开始有创业的念头。我从行业最上游做到最下游,花了五年;但到第七年,我发现卖纸张的书不能做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虽然那时候中国图书市场,是全世界还是少数仍然在增长的突出市场。我在起心动念要转型,到我踏出转型那一步,很笃定地递出名片时,足足走了六七年,最终选择了高管教练作为我的转型目标。

Q2:在转型的过程中,您说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时候我知道这个终点是在B点,但是在从A到B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事情是我不喜欢做的。您觉得我是要去尝试呢,还是听从心声只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的东西你可以改,有的东西是你可以改但不愿意改。当你被逼到绝境的时候,什么苦都会吃,什么难处都会扛,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变的。要看你动力有多大,人的成就与能耐多半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所以回到您刚刚讲的问题。有哪些事情是可以适应,有哪些是不能适应的,其实要看你的情况有多紧迫。若后有追兵前有悬崖的话,你还是有动力跳过悬崖的。

Q3:您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或者是说曾经的辉煌或优势在新的领域当中没有及时展现,在自信心或心理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转型的过程肯定会受到打击,从打击中我们才能学习到丰富的经验。

我开始培训的第一年,上海一家很有名的猎头公司,把他的几个合伙人交给我做培训。同时,他们也将猎头客户的一位老板交给我做免费培训。一开始,我通过skype与这位客户培训了三四次,没有与他见面。到了过年前,我跟他最后一次谈话时,他没有出现,取消了skype的call,直接跑单。

当时我想:我真的差到这个程度吗?你不付钱也就罢了,你连call都取消。像这种跑单和给差评的,我都碰到过,这便是成长的机会。

我觉得没有把你杀死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的能力表现与客户是否接受你之间,是一个数字关系。你被拒绝得越多,失望得越多,就表示你快拿到offer、快被接受了。

做销售的人应该很清楚,如果你打100通电话会拿到两个订单的话,你前面20个被拒绝,你就会说:还有80个就能拿到订单了。你只要有这种精神,就不会被一两个波浪给打倒。

但前提是你确定你的特质与这个工作,是匹配的。不管是学习,还是与别人对练,还是免费做一些事情,如果你每天努力并且甘心乐意地去做你爱做的事情,你真得会进步飞速,并且很多时候他人也会被你所感染。就算他没有给你订单或offer,你仍旧是有回报和满足感的。


泰普洛领导力简介:

泰普洛领导力成立于2002年,以「唤醒组织潜力 赋能企业领导者」为使命,汇聚数位有国际化背景的资深顾问和实战教练,依托CPI人才测评、人才盘点、企业定制化内训、高管教练、内部私董会等业务组合拳,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人才发展和领导力解决方案。


人生下半场:中年职场的敏捷转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