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究竟是怎样的人?历史上的李元吉真实表现如何?(二)
这一番神操作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优秀人才都云集到李世民的这样一个旗下,李世民属于哪种人呢?就是往那一站本身就特别有人格魅力,而且战必克,攻必取,自然有人是云集而影从,史书上记载在夺权的过程当中,李世民曾经开了一个单子有27功臣,这27功臣当中一多半儿都是在这段时间内投奔到李世民身边的,就像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他本来是刘武周手下的投降李世民之后,李世民是专门为他开酒宴叫自已取宴会上只有歌舞的级别非常高,把他封为右一府统军,秦叔宝、程知节本来是李密手下的也被秦王李世民收服了,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秦琼和程咬金,秦琼秦叔宝被封为马军总管还称为右三军统军,程知节被封为左三军统军。一看秦王这么宽宏大量,招贤纳士,你像张公瑾、屈突通、宇文士及一大批人全都来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李世民和这些人在一起游猎骑射,无所间然,亲密无间的战斗友谊。
大家都为秦王李世民所折服愿为他去死,都到这种程度,为什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能有成功?在征战途中,大家围绕李世民形成这个小团体非常的坚固,而且牢不可破,眼看李世民这个势力不断壮大了,但李渊、李建成这边当然就很紧张了所以要杀鸡儆猴,第一个要干掉了刘文静,让你知道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这段内容出门左转您看上一集说的比这个清楚多了。但是杀了刘文静,对李世民来讲不但没有平息心中的怒火,反而是一个雄心那受到更强大的激发,如果我没有实力没有自己队伍早晚也被拿下。慢慢地李渊亲自下了诏书他也开始不听了,说白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不听你的拿我有什么办法?这样一来别说李建成和元吉满不满意,李渊首先就不满意了。
李渊就跟裴寂这些亲信讲,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从当时的事实分析这句话说的是完全准确,也是非常可信的。从此以后对李世民那就是恩礼渐薄此消彼长,李建成和李元吉这边就获得了更多的恩宠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李渊怎么出招?当然不能让李建成亲自出马了,因为当时李建成自非军国大事系为觉知,除非重大事件全都是他来掌管具体工作的这个人不能动。
李渊牛就牛在哪儿?还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叫李元吉,李建成在史书上都没记载什么功劳,等到李元吉更没有机会了。在李渊起兵的时候,这三个儿子当中李元吉年纪最小只有十四五岁,但李渊父子往前打的时候,他留下李元吉牵头镇守太原城,这是多重要的一项工作。尽管刘武周后来攻下了太原城,您想想责任也不能由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承担,但是可以确定李元吉确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有效的锤炼,李渊不信任李世民的时候就把元吉派到了前线跟他一起打仗,在李世民打王世充,打刘黑塔,打窦建德的时候,李元吉都参与了战斗而且表现的也非常勇猛,当然这些功劳也都归了李世民。
但史料当中在讨伐窦建德的时候也非常清晰的记下来,说李元吉和屈突通负责围住王世充,王世充就带兵冲过来了,这时候李元吉表现得很沉稳领着人设了埋伏,直接斩杀对方800人,而且生擒了对方大将,还抓了上千名的俘虏。但是历史这个记载特别有意思,在资治通鉴当中就这里边就讲,说李世民披着黄金甲走在前面,齐王元吉等一群人跟随他凯旋而归,等旧唐书当中提到李世民的时候,就说太宗一个人披着黄金战甲后边跟着众将,压根儿没提这李元吉,而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说太宗怎么封赏比李元吉官位小得多的人也都被封上,就没有李元吉所谓的成功,李元吉的功劳就在历史当中被这么抹去了,但是我们要记住李元吉当时只有19岁。如果给他更多的空间也又是一个将才,其实对一个皇帝来讲有这么多优秀的儿子也是一个痛苦的事儿,但是李元吉为什么跟大哥关系这么好?
毕竟两人年龄差距比较大,而且李元吉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两个人年龄更接近关系应该更好才是。但是恰恰不是这样,李世民很清楚是李渊派李元吉到这儿来的其实也是对他起到一个监视作用,所以采取各种方式也排挤李元吉,越是这样李元吉越倾向于大哥,慢慢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形成一个兄弟之间的联盟,共同对抗这么神武的李世民。但是也有人会问,说李渊你不相信李世民,你别派他出去打这么多仗就行了?但是你没有办法,如果你不派李世民,你派其他将领出去其他的将领获得做大的机会那你更不好处理。在李渊的心目中虽然李世民锋芒毕露,毕竟是我儿子我还能有效控制这个局面。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这么想,只要我们抱住父王的大腿,有父王在一切都没有问题。所以就把个李世民给孤立出来了。这样的话李世民就不想反击吗?他呆着不难受吗?当然难受,面对这种压力就是逼着李世民进行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