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报告】《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上野千鹤子x铃木

2023-04-25 23:49 作者:哈族卡西  | 我要投稿

今年读完的第十五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合著的《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谢谢Z赠书。看到【女性主义】,许多男性读者便会望而却步,但我希望看到这篇专栏的各位男士可以稍稍驻足,了解一下当代女性面临的难题。此书的两位作者,相差35岁的女性主义学者与曾流连于夜场的自由记者,究竟会就【女性主义】这一议题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首先,【女性主义】该如何定义?在我看来,女性主义就是秉承男女平等,维护在父权体制下被压迫已久的女性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教育与就业机会,家庭分工等。如此单纯的愿望,却非常容易被扣上【女拳】的帽子,导致许多人急于撇清关系,落入【我不是受害者】的陷阱。二位作者就此展开十二轮书信往复,在厘清各个主题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心路历程。 对于【受害者】这一概念,从事过夜场工作的铃木一直拒绝承认。即便她在工作中曾遭受虐待,也抱着一股【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的念头,固执地挺身而出,接受所有的伤害。上野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愿意做一个抗击打的人?”伤痛过度,迎来的必是磨损;易碎品就该当作易碎品对待。拒绝担负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伤痛,或许才是迈向平权的第一步。 关于职业选择,女性也面临着林林总总的难题,比如,为婚姻提供更多便利还是将重心放在个人发展。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稳定性(是否要被派驻外地)也相当令我困扰;一方面想去看更辽阔的世界打开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深感四处辗转的生活难以吸引一位稳定的伴侣。这也许就是自由职业和铁饭碗的区别吧。学生时期,我力求稳定,只希望从学习的苦海中解脱,根本没多想职业的附加影响。现在勇敢跳出舒适圈后,开始幻想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在【冒险】与【稳定】之间反复拉扯,也无法定下结论。且看且行吧。 另外,许多男性视角看来妻子适合从事的职业其实并非他们想象中有充裕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家庭。就拿【教师】来说,光是备课,写教案,出卷子和改作业就要占据不少时间,更别说学生行为管理和班主任面临的一堆行政琐事了。而女多男少的工作环境也使得许多女教师很少有结识适配异性的途径,所以这个职业根本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清闲又适婚(不是劝退,只是想卸下刻板印象)。总之,女性面临的职业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男女之间的期望不平等也有待调整。

谈到【稳定】,就必然涉及另一个话题——【归属】。青年丧母的铃木在父亲组建新家庭后,产生无家可归的疏离感,使她反思自己对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尽管她在夜场的经历已使她对男人丧失希望,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她却发觉由血缘连结的家庭是最牢固的保障单位。况且,就算是独立自信,经济宽裕的女性,若没有组建家庭,保持单身贵族的身份,仍然会莫名感到焦躁。当身边的女性朋友都一一步入婚姻的殿堂,怀孕生子,也会有种【被遗落下】的感觉。婚姻是否真的能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年龄几乎是铃木两倍的上野如此回答:【家庭和子女都成不了“归处”。到头来,终究是孤身一人。】在上野看来,铃木所处的位置,不过是人生的某一阶段。在她的阅历中,不论是命运所迫还是自主选择,许多人在婚后,孩子成长后又恢复单身。可见,【婚姻】和【家庭】都不能成为女性人生安全的保障。安全感只能自己建立,自己沉淀。

我对【归属】的概念一直以来相当模糊,留学期间更是变本加厉。心理学中,【归属感】当属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而我不论在地域或情感层面都难寻一个稳定的【根】,长久处于【身份危机】的状态。我曾渴望所谓【身份认同】,也曾寻找与我相似的群体。后来才发现,许多与我经历类似的同学都没有我这种困扰;虽然他们辗转各地,在地球上没有具体能称之为【家】的角落,他们认为地球就是家,并乐在其中。仔细一想,我的名字其实也有这种寓意;或许父母的本意,就是让我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有家的感觉吧。工作后,实现自给自足,我才终于渐渐与【归属感】和解,在个人的空间享受独处。不过,近年来好友接二连三地结婚生子,使我也产生铃木感受的焦躁;特别是去年封了两个月,实体社交为零的那段时间。虽然我目前安于现状,却总忍不住设想年龄上升后随之减少的选择。上野一语点破我的疑虑;如果不论怎样都要回归孤身一人的状态,那与其焦虑,还不如平静地做好准备面对这一现实。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不论未来的道路如何多变,至少增添了几分前进的底气。

最后,浅谈一下【结构】与【主体】这两个社会学概念。结构,可谓社会结构,目前主流由男性主导创造。主体,则为社会中个体的主观意识。所谓【情色资本】便是权力内化的表现,使行为看似自发,实则曲解并强迫。情色资本的持有者不仅无法决定资本的价值,其所有权更是由外界决定,怎能称之为【资本】呢?至于恋爱,则是互相了解对方以及自己极限的过程。上野看来,恋爱可以让我们确认“我们永远无法拥有或控制他人”,与不可控达成和解,最终还是走向独属自己的,畅快的孤独。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越来越多不可控的因素;或许面对这些也是走向成熟的一种途径吧。 书信往来的写作载体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现代人惯于快速便捷的即时消息,鲜有沉下心来坚持写作长篇书信的人了。因此,看到两位作者如此真心流露地认真交流,我很感动,也很珍惜。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遇到一位愿意如此与我交流的长者,为我指点迷津。

【阅读报告】《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上野千鹤子x铃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