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惘然

遥望--惘然的创作全过程
这个片子是在电影马拉松这个活动的契机下拍摄的。电影马拉松是在48小时内根据官方给出的题材和三元素(人物 情节 台词)拍出一部六分钟的短片。也是正好借由这个契机完成我们想创作电影这个愿望。
在对于全篇主题题材等大方向的探讨中,我们聚焦于当下高中毕业生的独特身份,来回望高中这极为重要的三年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而出于对诸多方面的考虑下,我们放弃了以大量篇幅来聚焦剧情这一常见的结构。因为在高中三年中 我们并不能找出非常有独特性的故事。因此我们聚焦于情感 心性 心态这样的内在变化。于是乎,我们选择以文艺片的形式呈现这一想法。由于拍摄团队是两人加一名场务外援,我们选择自导,自编,自演。而这一方式带来了协商便利和表现真实的好处。在此片中我们演的角色即是我们自己。
在这些客观条件下,我们对电影的主题主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高中这三年,对于陈导来说,她经历了居住城市的变化带来了的一系列烦恼。而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些思维方式和心态的转变。于是,我们选择双线程,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分别展现我们的思考。我们讲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故事,但其内核均是体现一个变化。但是,正如先前所讨论的那样,由于能力和时长的限制无法聚焦于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导致了这些变化。而这也是比较真实的情况,因为大多数的变化并不是由于几件事例所导致,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慢慢完成。因此整部片子的风格与基调要显得平淡。而正巧,我们抽到的题材为默片,省去了配音的工作,也使得影片的重点更聚焦在人物内部。
接下来,我将逐步将全片进行分析,记录我们在创作时的构思,也是对这部因业余而较为难懂的片子进行一个注释。按照这个电影的常规命名套路,我们的中文名与英文名是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思,以展现全篇的多重主题。而对于这个标题的解释需要放到最后才能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来,因此现在直接进入对片子的分析。
影片起初的配乐:Stranger on the shore---Acker Bilk,这是一首爵士黑管曲。作为默片,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配乐打底。刚开始镜头从顶灯摇下,这一摇镜头是突发奇想加上去的,是为了使我们的画面更具有动感。因为运动镜头的设计与处理极为复杂,因此我们采用了这一简单的摇镜。而由于手机的自动对焦。使得画面一开始除了灯以外的地方全部变黑但在摇下的过程中则逐渐变亮。这是一个意外之喜。随着镜头摇下后,我出现在镜头中,坐在一个大桌子前,翻阅的是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在这一段的时间线设计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我带着眼镜。戴眼镜这一形象是为了体现当前的时间线应是2023年,即高考之后。这一点也在这一段之后的字幕中进行了注释。在高中的学习中,政治这门学科与我有着很多复杂的故事。而这本哲学与生活哲学与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是作为我高中三年里变化的重要推手。因此在这特意翻阅这本书。随着拍摄的进行,我在本子中意外发现了一封只写了一个问号信。这封信是一样真实存在的物件。在2021年心理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下对2023年的自己的展望,我只是打了一个问号。这封信在高考前的两周送到了我的手中。我一开始打开时先是愕然,随后回想起来,这个问号是当时的我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一种直观表达。因为未来不可预测。我也无法对三年后的自己说些有意义的话。于是我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问号,是希望三年后的我看到这个问号的时候,能回忆起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而这些回忆也就是当年的我想送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东西。所以这封信是我与自己的一个约定,因为它的巧妙性和意义我将它放在了电影中。
影片继续,字幕出现。这种字幕的呈现方式是对先前情节的一种补充交代,也是默片的常用手法。在这一字幕中,我交代了这封信出现的缘由以及前段情节的时间点是2023。通过信和这个字幕将时间线重新拉回2021。在下一段中,陈导出现。背拍镜头跟随她的步伐展现出一个找路的情景。同样的,我们在这一段的后面加上了字幕来补充交代他是一个迷路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作为转校生的一个身份。字幕中说道这里好像没有我的坐标 正是为了服务这两点而出现。在这一段中,我们调整了滤镜使整个画面的灯光格外的绚丽迷幻,与字幕中 不夜城 的描述呼应。
影片继续。镜头随着陈导从左侧向右侧走去。陈导拦住一个人向他询问大悦城的位置,而被问路的这个人,也就是我,一脸错愕的指向旁边的建筑。也就是说,陈导在大悦城门口找不到大悦城。这一安排是用于体现他是一个外乡人 转校生这一身份。因为他对地标性建筑如此的不熟悉是反常的。而在这里设定我的出现,一是为了使我的这条故事的时间线也拉回2021年。二是体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正如王家卫在重庆森林中说的一样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呢,只是过路而有些人则会成为知己。而在本片中。我与陈导最近的距离似乎也只有0.01公分。但是,我们的故事仅仅是停留在问路这一简单的行为之下,没有后续的发生,但我们的故事却有着那么多的共性。影片继续,问路结束后,陈导有些尴尬的走出镜头,镜头则随着我向左侧运动。在走了几步后,我停下,向前方举起手,似乎在跟什么人打招呼。这里本想在后续加一个未来自己回到同一地点与过去的自己跨时空击掌的情节,但因时间限制未能实现。随后进入字幕,在这段字幕中我补充说明了陈导的外乡人身份。字幕中,对2023感到疑惑 也正是。呼应了前文的那封信,即2021年写下的对2023的展望。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段字幕表现此刻的我也是2021的我,以及此刻的我可能就是刚写完那封信的我。而为了展现进一步展现这种疑惑,和正如我们队名惘然一样的这种状态,我们采取了抽帧镜头的方式拍摄了一段,我在外滩行走的片段。这一灵感来源也是重庆森林,金城武在巷子中莽撞的奔跑,而我在外滩的熙攘的人群中无方向的走着。由此进入本片的第二阶段,表现在高中三年中我们烦恼茫然的状态。随着这段抽帧镜头,配乐也发生改变,变为The sound of silence--Chet Atkins ,我们并没有采用可下载的版本,而是用手机录制了录音机放出的声音,使这段配乐更有质感,略带一些模糊感。这一配乐是无意中在场务家中的收音机听到的,听到便觉得格外熟悉且感动,一查发现是《毕业生》的末尾配乐,我们非常喜欢便用在了这里。
影片继续。这一部分的情节是陈导在一个地方给父亲打电话 ,内容主要是展现因为她与妈妈吵架带来的烦恼。拍摄地点是在虹口高级中学附近的一个自习室。这也是陈导在高三生活中经常会去的一个地方。而这一片段。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这一片段的拍摄中。我们在构图上下了功夫。片段中,陈导所站的位置,也正是他曾经跟他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所站的位置。考虑到此时拍摄时陈导的状态应在转校 换城市之后带来的不适应,所与家庭矛盾产生的烦恼迷茫的状态。我们采取了从楼梯的间隔中拍摄的方式。楼梯将陈导的分割以体现一种隔阂感。而陈导似乎是藏在了近一人高的盆栽中打着电话。所以画面呈现出近景 楼梯,中景 打电话的陈导与盆栽和远景 窗外的上海夜景 三个部分,使画面产生了纵深。因为默片的限制,我们将对话以字幕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我们将陈导父亲的劝导刻意的隐去了。一是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二是如果加上这段劝导可能会使全片的重心回到我们不愿放在的因事件导致变化这一问题上,因此隐去这段劝导。使主题依然保持在时间变化与持续思考推动变化这一思路上。影片继续。为了丰富片子的动感,我们在这里加上了一个向右摇镜头的动作。
随后画面切到我,整个人都出现在画面的右侧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协调。这也是为了表现在一种“错位”的状态。片段中,我在听同学的牢骚,而从同学的话,也就是字幕中可以看出此时是处于2022的封控状态。同学因为一些琐事而烦恼不已,并在最后抛出什么时候才能解封这一疑问,也使我陷入沉思。而这一情节的设计虽无真实事件,但是我对于疫情 时代与人的思考也正是在封控时期最多。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片段来体现烦恼与思考的出现,变化的逐步开始。同时也将时间线向前推进,从2021推到了2022。疫情封控的2022也正是我心性和思维发生最大变化的一年。我们选择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象征了我的所有引发我思考的事情。
影片继续。此时陈导在外白渡桥上看夜景并沉思着。顺应前文,这里她思考的应该是生活的烦恼。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片段来凝聚变化这一漫长的大过程。而正如真实生活中我们所常经历的一样,我们并不是通过某件事而突然发生什么变化,更多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时间的冲刷下慢慢的变化,不易察觉的变化。于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情节来表现我们的这一理解。随后的字幕中,陈导写下当初的我遇到分叉路口,喜欢随心所欲地奔跑 可是现在,再遇到分叉路口 我也开始学着停下来听听周围的声音 表明了变化的完成。同样的,随后我站在人民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外滩边上看着江景。对于我来说,我更多地在思考时代 国家与人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选择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这样一个地点,而在随后的字幕中也是交代了我思考的一个结果战胜疫情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而为了体现官方所给三元素中可自定义的黑暗中的人这一角色。我在这里进行了解释。也就是说,本片中把所有疫情防控期间的人们全部定义为黑暗中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未来又会怎样。但是,即便身在“黑暗”中,即便有许多的疑惑,生命中的美好依然存在,我们仍然对许多事情心怀感恩 末了回望 一路仍然满是绚烂。这两个沉思的片段。也是第二阶段的末尾,而对影片时间线的推动作用则体现在:封控在家到可以随意出行,即这两段沉思在封控结束之后,时间线已经向前推进。
影片继续,这里用延时摄影拍摄了上海的夜景,配乐为sometimes when it rains---赵闻达,这一段空镜是我父亲先前录的,我们感觉极好便直接用上了。云雾变幻,具象化的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如前文所说:很多变化与思考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经意的产生的。从这个空镜开始,本片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重新将视角拉回现在:即将走向大学,社会的高中毕业生。我们选择了理想青年的一首后摇曲《时间走的太快,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快乐》作为配乐。后摇通过不断地重复节拍来造成听者的共鸣,然后在后摇的氛围里把情绪释放宣泄出来,或者在氛围里尽情遨游,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片尾处的情绪渲染。在这里我们极为频繁的使用交叉剪辑,增强了两条故事的关联性,同时也希望引导观众思考两者的共性。此段在一系列收拾 打扮中来回切镜头。这一创作灵感来源于阿飞正传的片尾,梁朝伟收拾打扮后作为阿飞精神的传承人走出门。这一段在后期处理上极为复杂,我们减去了动作的衔接部分,使每个动作独立而迅速,并且进行了调速处理,使动作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由慢速缓缓变为常速,体现一个逐渐准备完毕的过程。收拾结束后,我们背起包走出去,画面一切,服饰又发生了变化,表明时间线的再次跳动。此刻的服饰与前文问路时一致,表明此刻回到2021。走了一段后,两人像是听到呼唤般突然回头,画面切到一段烟花绽放的空镜头,淡出。众所周知,上海市区内是不可能看到这样的烟花,因此这一幕并非2021的我们看到的,实则是2023的我们回望过去时看到的 一路满是绚烂 。2021的回头是似乎感受到了2023的我们的回望。通过这一设计,我们表达出了echo the past self这一主题,即与过去的自己呼应,或者说,向过去的自己致敬。如果我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某个想法能与过去的自己所想的一致,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幸运。在2021年film Marathon中,我的参赛作品《文癫子》的末尾也有这样一个听到某种呼唤突然回头的情景,因此在影片之外,我也向过去的自己致敬了。
随后进入字幕我不知道该怎么和生活中无法失去的事说再见 所以我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 。人们从来都讨厌告别一段生活,我们在变化之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告别过去,且将一切交给时间罢。
最后,再来说说影片的题目:遥望。我早在几个月前便想到了这一题目,本来还想将Beyond那首遥望作为配乐放进去,最后略觉不妥。本片中陈导的故事始终在面对当下,展望未来;而我的故事则是从现在回望过去。两者均为遥望。
在构思本片时,我们借鉴了许多电影与影评。交叉剪辑与字幕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党同伐异》,而时空间的设计来自于《重庆森林》中所展现的亨利-柏格森提出的“绵延”。绵延是时间的流逝与延续,是同记忆与意识相关的时间。通过这一概念,王家卫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我们也进行了不成熟的模仿,时间线多次跳动,拍摄地点的长距离突然变化,都旨在提炼出变化这个过程中的情感 心性,更为冷静的思考过去的三年。这一方法也能给人以恍惚感,往事不可谏,时间走的太快。
谨以此片,献给惘然而又不失希望的我们。
耿凡博
202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