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暨教资一对一培训学习:教师证科目二易混知识点,快来查缺补漏。

2023-07-19 12:14 作者:诸暨上元教育小陈老师  | 我要投稿

  教师证科目二易混知识点,快来查缺补漏。

  1.教育的特点—民主化VS全民化

  民主化:一方面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全民化:面向所有人。

  2.课程类型—地方课程VS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是编制的主体。

  校本课程:学校是编制的主体。

  3.教学VS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VS智育

  联系: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不等于教学,德育、体育、美育等也通过教学来进行。

  区别:智育的实现途径除了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其他途径。

  5.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信度VS效度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有效性)。

  6.教育的定义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7.教育的社会属性—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

  历史性: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

  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接续的关系。

  8.原始社会VS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原始社会:无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9.教育的功能—负向功能VS隐性功能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消极影响。

  隐性功能:非预期的有较大的隐藏性的功能,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VS阶段性

  顺序性:个体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矛盾。

  1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不平衡性VS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同一个人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

  个别差异性:不同人之间的比较。

  12.全面发展教育—德育VS智育

  德育:传授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灵魂和核心。

  智育: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在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13.教育制度—广义VS狭义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14.学制—双轨制VS分支制

  双轨制:资产阶级子女—小学、中学、大学;劳动人民子女—小学、中等职业学校。

  分支制:小学-初中-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15.壬寅学制VS癸卯学制VS壬子癸丑学制VS壬戌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首次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1904、第一个实施的近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学制”

  16.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VS实验法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人为影响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

  17.课程目标含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18.目标评价VS CIPP评价

  目标评价: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CIPP评价: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19.教学认识过程的教育性VS教学认识过程的引导性

  教育性: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引导性:学生主体、教材与课程是客体、教师主导。

  20.教学规律—发展性规律VS教育性规律

  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21.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VS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2.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VS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循序渐进原则:持续、连贯、系统(符合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不陵节而施”

  23.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VS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结合知识、技能传授内在德育因素。

  24.教学方法—非指导教学法VS发现法

  非指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态度—罗杰斯。

  发现法:以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为主—布鲁纳。

  25.谈话法VS讨论法

  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

  讨论法: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争论、磋商)

  26.欣赏教学法VS情景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听音乐、欣赏画作等。

  情景教学法: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场景。英语课堂角色对话等。

  27.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VS个别指导

  个别教学: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发展个性教学。一对一。

  个别指导: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个别答疑等方式进行的个别辅导。

  28.道尔顿制VS特朗普制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1920年提出。由教师确定学什么(指定书目),学生进行自学和独立作业。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结合。

  29.诊断性评价VS形成性评价VS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进行,比如摸底测验。

  形成性评价:教学中进行,比如期中考试(总结上段,开启下段)。

  总结性评价:一段教学结束时进行,比如期末考试。

  30.相对性评价VS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以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去看待某个个体的学习水平,甄选性强,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比如教师招聘的分数排名。

  绝对性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是找一个客观的、固定的标准来作为比照依据,从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合格评定,注重的是目标达成与否,不考虑个体的相对位置,只考虑你是否达成了目标,适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等方面的选拔,比如常常说的成语:成王败寇,鱼跃龙门。

  31.无意注意VS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32.注意的范围VS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范围:客体数目的多少,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持久性。

  33.注意的转移VS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上。

  34.绝对感受性VS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那种能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5.差别感受性VS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36.正后像VS负后像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37.同时对比VS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38.知觉整体性VS知觉理解性

  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优先知觉整体。

  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例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9.瞬时记忆VS短时记忆VS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最长不超过5秒

  短时记忆:一般5秒~2分钟。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40.陈述性记忆VS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事实和事件,例如人名、概念。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例如对如何游泳的记忆。

  41.形象记忆VS情绪记忆

  形象记忆:声音、气味、软硬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

  情绪记忆: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42.前摄抑制VS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学的知识对后学的知识产生干扰。

  后摄抑制:后学的知识对先学的知识产生干扰。

  43.回忆VS再认

  回忆: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44.直观动作思维VS直觉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边做边想时发生的,例如幼儿一遍数手指一遍做加减法。

  直觉思维:突发奇想、第六感。

  45.创造想象VS幻想

  创造想象:独立创造新形象。科学家。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不立即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46.思维定式VS功能固着

  思维定式: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功能固着:是特殊的思维定式,解决问题时看不到其他可能,只有消极作用。

  47.无条件反射VS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才会的反射

  48.第一信号系统VS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射的物理性刺激(光、声音等)

  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发射的以语言为中介的刺激(一个人的名字)

  49.刺激分化VS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人和动物学会条件反射后,能够区分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作反应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学会条件反射后,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50.正强化VS负惩罚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有机体增加行为频率

  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有机体减少行为频率

  51.正惩罚VS负强化

  正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有机体减少行为频率

  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有机体增加行为频率

  52.直接强化VS替代强化VS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有机体做出行为后收到强化

  替代强化:有机体看到榜样做出行为后榜样受到强化,有机体得到强化

  自我强化:有机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己进行惩罚或强化

  53.陈述性知识VS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4.产生式VS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如果……那么……

  产生式系统:众多个产生式联系在一起,表征复杂技能的完成过程

  55.符号学习VS概念学习VS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若干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56.上位学习VS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先学习了小范围如苹果,再学习更高水平如水果

  下位学习:先学习较高水平如水果,再学习较低水平如苹果

  57.操作技能VS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动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外显的、客观的、必须展开的。

  心智技能:借助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观念的、可以简略步骤的、潜在的。

  58.计划策略VS时间管理策略

  计划策略:计划时间分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利用最佳学习时间,灵活利用碎片时间

  59.复述策略VS精细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不断重复所学内容

  精细加工策略:常见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

  60.正迁移VS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利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害

  61.水平迁移VS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学习的相互影响,比如学习苹果对学习梨的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水平的学习的影响,如学习苹果对学习水果的影响

  62.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之前的学习对之后的学习的影响,如早上学习的对当天晚上有影响

  逆向迁移:现在的学习对之前的有影响,如我现在的学习对今早晨的学习有影响

  63.一般迁移VS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一般原理对具体内容学习,如阅读能力影响数学应用题目

  具体迁移:具体经验到另一种学习,如学习日、月对明的影响

  64.同化性迁移VS顺应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性迁移:需要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65.同化VS顺应

  同化:量变,没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质变,改变了原有认知结构。

  66.激情VS应激

  激情:爆发强烈且持续时间短暂,例如狂喜时,手舞足蹈。

  应激:紧张和危急情况,例如急刹车。

  67.道德感VS理智感VS美感

  道德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

  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等

  美感:外在美

  68.胆汁质VS多血质

  胆汁质:好冲动、脾气暴躁

  多血质:活泼好动、见异思迁

  69.认知风格—场独立VS场依存

  场独立:人在认知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内在自我。

  场依存:人在认知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外在参照。

  70.人格特质—首要特质VS中心特质VS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形容一个人最概括的词语。

  中心特质:形容一个人的几个重要词语。

  次要特质:一个人在特殊情境下才会表现出来的特质。

  71.本我VS自我VS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饿了没饭吃抢别人的饭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饿了去做饭。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己的饿被满足了,想到有人还没饭吃,于是去为了大多数人不饿而努力做公益事业。

  72.强化VS惩罚。

  强化:经过强化的行为频率是上升的。

  惩罚:经过惩罚的行为频率是下降的。

  73.从众VS服从

  从众:不知道这件事对还是错,但别人做我也跟着做。

  服从:我不知道对错或者我知道是错的,但你让我做我就做。

  74.德育原则—疏导原则VS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VS尊重学生与严格学生相结合原则

  疏导原则:只是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纪律约束。先表扬“你这段时间表现不错啊”,然后“但是~”,先礼后兵。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是人格的尊重,要求是对行为的要求。对事不对人,你做错了,我罚你,你改了,我再给你机会。

  7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VS榜样示范法VS情感陶冶法

  说服教育法: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改变原有认知来进行德育,侧重于改变对某件事情的认知。

  榜样示范法:有意识地模仿榜样的行为,侧重于行为的主动改变。

  情感陶冶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是无意识的、被动的。

  76.课堂规律类型—集体促成V任务促成

  集体促成:就是从众行为,我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任务促成:建立在我(个人)对任务的浓厚兴趣上,为了完成任务而形成的纪律。

  77.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诸暨教资一对一培训学习:教师证科目二易混知识点,快来查缺补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