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莫里斯•贝雅(Maurice Bejart)

2021-03-05 12:40 作者:江苏正一  | 我要投稿

莫里斯•贝雅(Maurice Bejart)

1.生平

1927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的马赛。原名是莫里斯-让•贝尔热(Maurice-Jean Berger),为了向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Jean Baptiste Poquelin Molière)致敬(因为他的妻子名字为阿尔曼德•贝雅(Armande Béjart)和对古典舞蹈发展的热情,同时也是纪念自己的家族,他将贝尔热(Berger)改为贝雅(Béjart)作为笔名。7岁时母亲就去世,她仍然在他的内心生活里是他的灵感和灯塔。然而因战争带来的食品定量供给却造成他的发育不良。在家庭医师的建议下,为治疗和矫正他发育中病理现象,去舞蹈班学习以强化身体并梦想成为一名斗牛士。1941年,14岁的贝雅读中学时,开始在马赛歌剧院(Marseilles Opera)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舞,虽然作为哲学教授的父亲贾斯东•贝尔热(Gaston Berger)坚持让他读完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的马赛大学哲学系(这一点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他赢得“舞蹈哲学家”的美誉),1944年,在维希(Vichy)首次登台表演。1945年,在马赛歌剧院芭蕾舞团(Ballet dancer at the Marseille Opéra)出道,早期的艺术生涯并不顺利,在芭蕾舞团里只是一个配角演员,同年,随同舞蹈界的好友哈伊德鲁恩•施瓦佐(Haidrun Schwarz)、珍妮•夏娜特(Janine Charrat)、罗兰•佩蒂(Petit Petit)在法国各地巡演。1946年,16岁他的以优异成绩从哲学系毕业并被授予哲学、美学、心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这位不安分的法国青年开始学习舞蹈,这为他今后矢志学舞埋下了契机。因为当他接触了舞蹈时,他就理解了舞蹈的本质的魅力,那就是表现事物的本质,表现人的本性中最真实的感情,此时却立志终生侍奉舞蹈,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奥林匹斯山上的舞蹈女神。他只身闯荡巴黎,先后跟随威克(Wacker)舞蹈工作室的马达梅•鲁萨内(Madame Rousanne)、莱奥•施达特斯(Léo Staats)芭蕾舞团的团长以及前苏联谢尔盖•帕夫洛维奇•佳吉列夫(Sergei Pavlovich Diaghilev)芭蕾舞团的前演员柳博夫•埃格罗娃(Ljoubov Egorova)进行深造之后,他后来又来到伦敦,跟随前苏联舞蹈演员和舞蹈教育家维拉•沃尔科娃(Vera Volkova)学习编导。在此期间创作表演了他的处女作独舞《年轻的侍从》(Petit Page,1946),他一反芭蕾表现梦幻的仙境和飘逸的美,而是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异化的内心的孤独。1948年演出季,在法国巴黎罗兰•佩蒂特的芭蕾舞团(Roland Petit's Ballets),与玛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一起出演了《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玫瑰慢板。1949-1950年,加入莫娜•英格莱斯比国际芭蕾舞团(Mona Inglesby's International Ballet),在那里,他成了一名真正的专业演员,并扮演过几乎所有俄国传统芭蕾舞剧中的重要角色——《睡美人》中的蓝鸟,《天鹅湖》中的王子齐格弗里德和《仙女们》(Les Sylphides)国的男主角并与克劳迪娅•阿尔盖娜洛娃(Claudia Algeranova)成为舞伴。1950-1952年在瑞典德哥尔摩的布里吉特•卡尔伯格芭蕾舞团(Ballet de Birgit Cullberg)巡演时,在他当演员时已初露锋芒,他发现了自己编舞的潜力,随后他遇上了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950年,创作了早期版本的芭蕾作品《火鸟》(L’Oiseau de feu),在斯德哥尔摩歌剧院上演并由瑞典电视台(Swedish television)播出,从此声名鹤起。1970年他在巴黎体育宫(Palais des Sports)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重新编排了《火鸟》。贝嘉的《火鸟》,无性别,那是一种生灵,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承载了生命的燃烧,那是火,颤动不息摧枯拉朽,拥有华美澎湃和无尽的绵延,生命的歌与舞都在火红中浴火重生,那样的存在,无关于性别,超越于性别之上。

1953年,他回到巴黎,继续以舞蹈演员和编舞的身份工作,在作家让•罗兰特(Jean Laurent)的帮助下,创立了让•罗兰特浪漫芭蕾舞团(Les Ballets Romantiques de Jean Laurent),并担任芭蕾舞团的编导及独舞明星,1954-1959年,芭蕾舞团改名为明星芭蕾舞团(Les Ballets de l'Etoile),1960年,又改名为巴黎剧院芭蕾舞团(Le Ballet-théâtre de Paris),改名后的芭蕾舞团多次在欧洲作巡回演出,以后芭蕾舞团解散。从此他正式开始了漫长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创作生涯。在这个时期和此前,主要是通过与当代音乐家皮埃尔•舍菲尔(Pierre Schaeffe)和具象音乐的之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接触探索,他创作了开创性的作品,贝雅已进行过许多的创作尝试,并逐渐形成了贝雅艺术风格的雏型。其间主要的作品有:《冬夜之梦》 (The Winter Night’S Dream,1953)、《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1954)。1955年,根据皮埃尔•舍菲尔和皮埃尔•亨利(Pierre Henry)的音乐编排的《孤独的人交响曲》(La 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运用自己发明的编舞语汇,开创了独具风格的编舞新天地,从而引起了轰动,人们从此开始注意到贝雅。1956年,他根据莫里斯•奥哈纳(Maurice Ohana)的音乐编排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获得最佳评论奖。1958年,他为萨德勒•威尔斯(Sadler's Wells)芭蕾舞团编导了一部惊人的现代作品《俄耳甫斯》(Orpheus),采用了皮埃尔•亨利的电子音乐。同时又编创了《陌生人》(L'Etranger,1957)、《三重奏鸣曲》(Sonate a trois,1957)、《平衡》(Equilibre,1959)、《大海》(La Mer,1959)。

1959年,正当“巴黎剧院芭蕾舞团”陷入重重困难时,他应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造币厂剧院”(Théâtre Royal de la Monnaie)的邀请,根据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编导演出了在他事业生涯中,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舞蹈《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获得建团以来空前的成功,为了提供足够的舞蹈演员,他们将当地的由来自巴黎的珍妮•夏娜特芭蕾舞团(Janine Charrat's company)和来自欧洲的西方芭蕾舞团(Western Theatre Ballet)的舞者充实到自已的歌剧院芭蕾舞团中,这给予了他在以后组建新的芭蕾舞团增添新的动力。随后在不计其数的世界巡演中获得成功。这部舞蹈的辉煌的成功,标志着20世纪芭蕾的诞生。

1960年,他应皇家造币厂剧院之邀,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了“二十世纪芭蕾舞团”( The Ballet du XXe Siècle),资金由皇家造币厂剧院提供,团长为吉拉德•莫迪埃(Gérard Mortier),芭蕾舞团中的舞者四分之一来自世界各地。贝雅是一位非常多产的编导,每年创作三、四部新的芭蕾舞剧,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核心人物,在1963年乔治•唐恩(Jorge Donn),一个非常帅气的17岁的阿根廷人,加入了二十世纪芭蕾舞团,象佳吉列夫和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slav Fomich Nijinsky)一样——成为他的缪斯和情人。分别在1964年,《贝多芬第9交响曲》(Beethoven Ninth Symphony),1966年,赫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71年《尼金斯基,上帝的小丑》(Nijinsky, clown de Dieu),1978年舒曼的《诗人之恋》(Dichterliebe)和1981年,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魔笛》(Magic Flute)等等。乔治•唐恩还出演贝雅创作几部电视专题片。

1964年,为布鲁塞尔皇家马戏团(The Royal of Circus)创作的《第9交响曲》,用上千名各国优秀的芭蕾演员,在布鲁塞尔皇家圆型剧场(Cirque Royal, Bruxelles)演出,借鉴了印度舞蹈动缓慢作,以及非洲舞者的绘图,音乐采用了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的终乐章。这标志着贝雅使舞蹈脱离戏剧以及音乐厅音乐的尝试。他对演出地点的选择,也体现了他让舞蹈面向广大群众的开放性,他认为芭蕾不应像过去一样只属于达官显贵、上流社会,它应该和不同的观众交流。对于选用贝多芬的音乐,那是有一次在古巴旅游时,给他的印象最深是这个国家没有种族歧视,各种肤色的人和睦相处,他早就想搞一个团结各种肤色人种的舞蹈。从古巴回国后,他就开始酝酿。一天晚上,他偶然听起《第九交响曲》,他立刻就感到这正是他所需要的表现人类博爱精神的芭蕾音乐。当时许多人骂他亵渎了艺术,糟蹋了贝多芬的音乐。但贝雅说,用贝多芬的音乐编舞是个偶然,但我相信,我没有滥用.大众理解它,喜爱它。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推动了芭蕾在大众中的普及,可在不同的地方演出。改变观众,改变芭蕾与观众的关系,是他毕生的工作。因此,1966年,根据赫克托•柏辽兹的音乐编排的《罗密欧与茱莉叶》在纽约大都会(Salle Métropole)上演;同年,开始参加阿维尼翁艺术节(le Festival d'Avignon)并邀请贝雅和他的“二十世纪芭蕾舞团”在教皇的宫殿的主庭院进行演出。

1967年,在阿维尼翁罗马教皇宫廷荣誉宫(Cour d'honneur du Palais des Papes, Avignon)演出了《献给未来的弥撒》(Messe pour le temps présent),融合了宗教种种如圣经中《雅歌》关于庆贺爱情的结合时的狂喜;日本古典舞——能乐中表达内心宁静的仪式,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醉酒时的摇摆舞,充满了庄严的宗教仪式气息。他把世界三大宗教的理论揉合起来,把各种艺术形式揉合起来,在其作品中整体呈现。1968年,在格勒诺布尔文化中心(Maison de la Culture à Grenoble)奠基仪式中上演了《波得莱尔》(Baudelaire);同年,在阿维尼翁艺术节上演出了《布哈克蒂》(Bhakti)。为了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定风味,贝雅继续以舞蹈的方式进行创作,以传达不同的文明核心。在舞蹈中,他配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先是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音乐,然后是雅克•布雷尔(Jacques Brel)的音乐。

同时,贝雅还进行了一些其它门类的大胆的创作,包括:1961年,在布鲁塞尔创作了歌剧《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是对传统的另一次挑战,但被传统势力禁演和1963年的《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剧中的人物随着圆舞曲优雅的旋转着,而背景却是持枪排射的场面,揭示了所谓“最美好时代”中的虚伪与轻浮。同年在希伯托特剧场(Théâtre Hébertot)与玛丽亚•加莎蕾丝(Maria Casarès)和让•巴比雷(Jean Babilée)创作《绿色的王后》(La Reine verte )。1964年,在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浮士德》(Faust),终场后多时,观众迟迟不肯离去,激烈的争吵从一个包厢漫延至另一个包厢。最后场景中,浮士德被闪电击中,头栽葱倒立于地面,玛格丽特从金壁辉煌的天堂阶梯上站了起来,梦幻在天堂里粉碎。1967年,在法国欧德翁剧场(Théâtre de France-Odéon)为雷诺-巴罗剧团(Compagnie Renaud-Barrault )根据福楼拜的小说改编创作《圣-安东尼的诱惑》(La Tentation de Saint-Antoine ),揭露了各种虚伪和假象,去寻找真实的心灵的故事。同年,贝雅编导了著名的《当代弥撤》,融合了宗教种种如圣经中《雅歌》关于庆贺爱情的结合时的狂喜;日本古典舞——能乐中表达内心宁静的仪式,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醉酒时的摇摆舞,充满了庄严的宗教仪式气息。他把世界三大宗教的理论揉合起来,把各种艺术形式揉合起来,在其作品中整体呈现。1968年,他曾导演电影《舞者》(Danseur)。

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还为在著名的德黑兰鲁达基剧院(Roudaki Hall in Tehran)创作了许多波斯人芭蕾舞保留剧目,得到前伊朗王后沙赫巴诺•法拉•巴列维(Shahbanou Farah Pahlavi)的大力支持,并与她保持了多年的友谊及牢固的个人关系。1971年,在波斯波利斯艺术节(Persepolis Celebrations)活动中,为伊朗芭蕾舞团(Iranian Ballet)创作了一部二集作品。根据戈莱斯坦•萨蒂(Golestan Sa'adi)及伊朗音乐家努尔•阿里•伯鲁曼德(Nur Ali Brumand), 努雷丁•拉扎维•萨尔夫斯坦(Nourredin Razavi Sarvestan)与大流士•塔拉亚( Dariush Tala'i)同样的音乐家而作,献给王后法拉赫•沙赫巴诺。后来他在访问伊朗后,皈依伊斯兰教,受到库尔德(Kurdish)音乐家的极大地影响,他承认伊斯兰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他的艺术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与伊朗音乐家保护中心和伊朗国家电视台合作,在伊朗进行了音乐的传播。尽管他个人非常同情伊朗,并与伊朗王室和皇后法拉赫有着特别的友谊,但在1979年9月11日过激的伊斯兰革命,对著名芭蕾舞大师贝雅的打击震撼了对伊斯兰精神信念。

70年代初期,以神秘的方式表现宗教的信仰成为他的编舞思想的核心。如他的《天鹅》(Le Cygne,1965)、《黑夜》(La Nuit obscure,1968)、都是严肃的宗教主题,而《胜利者》(Les Vainqueurs,1969)集中表现灵性问题(由著名舞者米哈伊尔•巴里什尼科夫, 费尔南多•布吉诺埃斯(Fernando Bujones), 苏珊•法雷尔(Suzanne Farrell)出演) ,但贝雅艺术最根本的皆在追求最纯粹与永恒的形式下寻找“爱的表现”。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九交响曲)、《圣•安东尼的诱惑》充满了对人间的情爱与和平的呼唤。

非洲舞蹈对他的作品的影响很大,所以在1970-1988年,他在布鲁塞尔创办了手印学校(Mudra School)(教印度舞的手部动作),由米莎•范•胡克(Micha van Hoecke)担任艺术指导,共有8名教师。这个学校为青年才俊提供了平台,这样的教学会形成很多的舞者和编舞,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欧洲的当代舞蹈的发展之中,包括:马古伊•马林(Maguy Marin)和安妮•特雷莎•德•奇尔斯马克(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同时主持了布鲁塞尔表演艺术改进研究中心(简称AUDRA),这个研究中心是一个探讨整个剧场的学校及工作室。1977-1985年,他在塞内加尔总统列奥波尔德•塞达尔•桑戈尔(Léopold Sédar Senghor)的支持下,于达喀尔创办了非洲手印学校(The Mudra-Afrique School),自任校长,手印是印地文字手势,开始以研究和传播非洲舞蹈文化为已任,努力实现东西方共融的审美理想。

分别创作了由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演出的《流浪艺人之歌》(Songs of a Wayfarer,1971);玛丽娅•普利谢茨卡娅(Maya Plisetskaya)出演的《伊莎贝娜》(Isadora,1976)和弗拉基米尔•尤里耶维奇(Vladimir Vassiliev)出演的《彼得鲁什卡》(Petrushka,1977)。

1974年,他与尼内特•德瓦卢娃女爵(Dame Ninette de Valois)来自舞蹈界第一个被授予德高望重的伊拉斯玛斯奖(Erasmus Pirze)。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aris Ballet de l'Opéra)不止一次为贝雅提供担任艺术总监的职位,但他都拒绝了。1986年3月24日,他受鲁道夫•努里耶夫邀请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了《竞赛》(Arepo),演出结束后,在掌声中他庄严承诺,正式宣布该芭蕾舞团在他作品中创造角色的两名舞者曼努埃尔•勒格里斯(Manuel Legris)和埃里克•武-安(Éric Vu-An)亚升为明星舞者,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利,当时的艺术总监鲁道夫•努里耶夫被迫走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呈清并讽刺这是“愚人节” 的玩笑。这件事应该已经结束了,但还是由于贝雅在报纸上持续对鲁道夫•努里耶夫在巴黎歌剧院的运作进行谴责,造成了矛盾而非常的不愉快。

1987年,在列宁格勒进行巡演时,与皇家造币厂剧院新院长吉拉德•莫迪埃(Gerard Mortier)发生公开冲突后,加上洛桑能提供优惠的年度补助以及菲利普•莫里斯基金会(la Fondation Philip Morris)的帮助,充分保证他的艺术自由,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设施条件以及继续开办他的舞蹈学校,所以,一年后贝雅离开布鲁塞尔,随后二十世纪芭蕾舞团关闭,手印学校同时也关门了。贝雅率部分演员迁往瑞士洛桑成立洛桑贝雅芭蕾舞团(Béjart Ballet Lausanne),并定居瑞士洛桑,芭蕾舞团每年定期演出3-4个剧目,全年在全球巡回演出120多场:从《牧神的午后》(L’Aprs-Midi d’un Faune,1987)到《蒂布克》(Dibouk);从《皮亚夫》(Piaf,1988)到《1789年……和我们》(1789… et nous,1989);从1990年的《指环》《Ring um den Ring》 (根据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而作,中环里混合着理查德•瓦格纳和当代人居住的字符序列排练场景和演出)到1991年的《魂断维也纳》(Tod in Wien,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的音乐)。

其间还推出了许多后来在舞蹈事业生涯中,硕果累累的著名舞者,包括:乔治•唐恩,丹尼尔•隆梅尔(Daniel Lommel),吉尔•罗曼(Gil Roman),帕特里克•杜蓬(Patrick Dupont),保罗•波尔托鲁兹(Paolo Bortoluzzi),安东尼奥•卡诺(Antonio Cano),米丝•法雷尔(Miss Farrell),格雷米奥•马丁内斯(Menia Martinez),迈纳•吉尔古德(Maina Gielgud),杜斯卡•希弗尼奥斯(Duska Sifnios)和塔尼娅•巴莉(Tania Bari)。

与他合作过的世界著名舞者,包括: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鲁道夫•努里耶夫,玛莉娅•普利谢茨卡娅, 玛莉娅•吉尔古德(Maïna Gielgud),米哈伊尔•巴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玛西娅•哈艾德(Marcia Haydée),玛丽娅•米赛洛夫娜•普利谢茨卡娅(Maiya Michailovna Plisetskaya),朱蒂斯•贾米森( Judith Jamison),苏珊•法雷尔和西尔薇•吉扬(Sylvie Guillem)。

1992年,贝雅芭蕾舞团为了“重现精华”, 缩小芭蕾舞团的规模,把人员精简为30名舞蹈演员,以旧电影院改造成剧院,重新开始经营芭蕾舞团。同年,在实业家菲利普•不伦瑞克(Philippe Braunschweig)和菲利普•莫里斯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在洛桑创建了一所鲁陀罗-工作室学校(l'école-atelier Rudra)。这是一座开放的学校,并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专业舞蹈学校之一。

但这时他创作的高峰期已过,他的舞蹈体系已完全形成,而这也意味着他的艺术风格已开始进入黄昏期了。但是,贝雅对二十世纪现代芭蕾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载入现代芭蕾的史册,永远鼓舞着芭蕾新一代编导进行新的探索。随后这个新的舞蹈团体演绎了大量的芭蕾作品,其中包括1992年为纪念去世的芭蕾舞团首席舞者乔治•唐恩(贝雅长期的同性伴侣,许多慷慨激昂编舞的灵感都来自他)而作的《生命之舞》(Ballet for Life)。贝雅确定他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死亡,所有年轻而狂热的生命的死亡。他说:“《生命之舞》表达的是年轻人的观点,生命是最重要的事情,死亡永远不会胜利,在经历过痛苦和挫折之后,生命将最终获胜。在这个舞蹈中,未来和希望是人们需要铭记的。”死亡总是与爱相连的,生命、爱、死亡是我们人生中的三个主题。这是献给贝雅最钟爱唐恩、弗雷迪•默库瑞(Freddie Mercury)英国摇滚乐队“皇后”(Queen)的主唱歌手(世界上第一个向公众承认自己是艾滋病患者的歌手),他于1992年11月24日死于艾滋病。仅仅6天以后,乔治•唐恩出于同样原因离开人世,那年默库瑞和唐恩都是45岁。以及那些所有英年早逝的人。担任服装设计的自然是贝雅多年的合作伙伴——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在《生命之舞》公演半年后,1997年7月25日,时年51岁的范思哲在美国迈阿密遭枪袭逝世。谈到期这部作品的创作时,贝雅说让我第一次对自己的芭蕾作品有了这样的思考:让音乐与生命相遇,让死亡与爱相遇,让人类彼此相遇。让我爱的人乔治•唐恩、弗雷迪•默库瑞、詹尼•范思哲他们的生命和工作在我的舞蹈中重生。詹尼•范思哲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是天才。他是世界级设计师,可在我眼里他有时更像个裁缝,他亲自为所有服装剪裁,一直都不肯停手。“皇后”乐队的音乐?毫无疑问,我爱它们。创造性、激烈感、幽默、暴力、爱情、憎恨,全有了。它们指引我完成这部作品。当然,还有莫扎特的音乐。这部作品后在瑞士,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希腊,塞浦路斯,匈牙利,俄罗斯,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大陆上演。

从1992年的《卓越人士》(La Nuit)到1993年,为东京芭蕾舞团(Tokyo Ballet)创作的《由于三岛是”M”》(”M”comme Mishima);从1994年的《李尔王》(King Lear)到1997年的《神甫的住处》(Le Presbythère...!);从1998年的《变化》(Mutation)到2000年的《胡桃夹子》(Casse-noisette),通过多媒体技术,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部“没有“胡桃夹子”的《胡桃夹子》”,它仍然使用柴可夫斯基的原始乐谱,但完全废弃了原来情节和人物,根据自己和母亲的生活故事,重新组合努力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孩新的故事。其主要目的则在于用他自传体的风格,表现芭蕾舞演员舞台上下的生活状态,抒发母子同乐的个人情怀,我们同样注视着这个男孩沉溺于性幻想之中,看到男孩的怪异性,作品设计中充满了色情图片,其中有许多可能是最震惊的——子宫及阴道口等部分。其中俩个最具特性人物:一是成为魔鬼的马里于斯 •佩蒂帕(Marius Petipa)和另一个是菲利克斯猫(Felix the Cat)。

1992和1997年,为西尔薇•吉扬创作独舞《茜茜,无政府主义的皇后》(Sissi, l'impératrice anarchiste,1993)和《立方根》(Racine cubique,1997);1997年为米哈伊尔•巴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创作的独舞《钢琴吧》(Piano Bar,1997);1998年为玛丽-克罗德•皮耶特拉加尔(Marie-Claude Pietragalla,1998)和吉尔•罗曼创作《茱安和特蕾莎》(Juan y Teresa,1997);1998年,根据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诗《噢!美丽的日子》(Oh! Les beaux jours,1998),为卡拉•弗拉茨(Carla Fracci)和米莎•范•荷埃克(Micha van Hoecke)创作的《精致时光》(L'Heure exquise,1998);从1999年的《丝绸之路》(La Route de la soie)到2000年的《孩子王》(Enfant-roi),从2001年的《光》(Light)到2002年的《鼓手之死》(La mort du Tambour)。

2002年,莫里斯•贝雅个人出资与洛桑学校的毕业生成立了M芭蕾舞团(La Compagnie M),以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上演他的作品版税作为坚实的基础,以便帮助培训年轻舞者。他们的第一部作品《特蕾莎妈妈和全世界的孩子们》(Mère Teresa et les enfants du monde)于同年10月18日在洛桑博利厄剧场(Théâtre de Beaulieu)上演。

2003年,贝雅与洛朗•希莱尔(Laurent Hilaire)和马尼埃勒•勒格里(Manuel Legris)一起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重编了《流浪艺人之歌》(Chant du compagnon errant),将《卓越人士》选入保留剧目。同年,并根据亨利的音乐创作了《四重奏的短句》(Phrases de quatuor)。

2005年,作为他编导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将在里尔举行盛大晚会,他亲自创作新的作品,包括:舞蹈集锦《爱-舞蹈》(L’Amour - La Danse),《祖父是一个艺术家》(L'Art d'Être Grand-père)和《舞蹈之歌,又称查拉图斯特拉》(Le chant de la danse aka Zarathustra),他把对伊斯兰教的精神和哲学的追求,用到了他新的一部芭蕾舞创作之中,以此献给波斯人的先知及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同年12月21日首演,演出完毕后,观众起立欢呼,一片叫好并一直演出到年底,接着进行欧洲巡演。

2006年,创作了献给自已80岁生日的《舞者的生涯》(La Vie du Danseur)。

2007年,庆祝他80岁生日,回顾和复排了贝雅的早期作品及重新修订节粹,赋予新的含义。

他还将欧洲的艺术家和作曲家的个生活创作成芭蕾舞剧搬上了舞台,包括: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理查德•瓦格纳,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沃尔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路易斯•柏辽兹(Louis Berlioz)。

随着成熟和成功,贝雅给人留下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个子虽然不高(身高5.4英尺,体重143磅),但显得有 点居高临下,黑头发和胡须及蓝色敏锐的眼睛与他黝黑的皮肤相比之下闪烁着意外。 除了他的舞蹈之外,他还有许多的作品,他制作的歌剧,总是引起人们的争议。其创作具有启迪作用的电影《我爱你,你跳舞》(Je t'aime, tu danse),他在与年轻的舞蹈家丽塔•珀尔沃尔黛(Rita Poelvoorde)在其中出现。

他一生中不断追求完美,他从未承认有一部完全令他十分满意的作品。贝雅不仅执导戏剧、歌剧和电影、他还撰写并出版多本书籍(有近30本精彩的舞作),一部长篇小说《玛蒂达尔或或失去的时间》(Mathilde ou le Temps perdu,1963)(关于澳大利亚游泳协会),是他因为在瓦格纳的激情鼓舞之下写成的,其中包括:2001年写的《年轻舞蹈家的信》,两部戏剧:《绿色女王》(La Reine verte,1963)和《圣安东尼的诱惑》(La Tentation de Saint-Antoine,1967)和三册本的自传《在别人的生活瞬间》(un instant dans la vie d'autrui,1979)和《贝雅的芭蕾舞剧》(Ballets par Béjart,1979),除此之外,他长期为许多的作品写计划方案。最后就是他有时可能显得有点自命不凡,但对他的私人生活,他作为一个男人完全不摆架子:简单,直接,平凡朴实,以及对他人工作的赞叹不已(弗雷德里克•阿什顿(Frederick Ashton)的舞蹈是他早期持久的灵感)。

贝雅一生从未结婚,但有一个情人名叫玛德琳•贝雅(Madeleine Béjart),1945年,加入马赛歌剧院芭蕾舞团,同年加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同时他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既不炫耀也不掩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几乎总是有选择的,即使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他们都是在独自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亲密的朋友去世让他忧愁,但没有打断他的活力和独创性。他不顾(心脏和肾脏衰竭问题加剧)疾病需要经常住院,继续创作新的芭蕾《环游世界八十分钟》(Le Tour du monde en 80 minutes),直到2007年的11月,贝雅驻进在瑞士洛桑大学医院(CHUV),22日的晚上因肾脏和心脏的双重衰竭逝世,他通过了国家的要求,将骨灰撒在比利时奥斯坦德海滩上。贝雅一直工作在他终生所热爱的舞蹈事业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指导排练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环游世界八十分钟》,35名舞者没有因为大师的仙世,而稍有丝毫的懈怠,停止排练,却继续按大师生前预定的目标前行,终于在2007年12月20日,如期在洛桑博利厄剧场首演,以此来表达芭蕾舞团的所有舞者,对在天堂的恩师送上深切的缅怀之情。

洛桑贝雅芭蕾舞团基金会和洛桑市政府在一份声明中,向这位颠覆了二十世纪舞蹈的已故艺术总监表达了他们的最后敬意:“很多舞者失去了一位父亲、大师和灵感的泉源。我们则失去了一位伟大友人、卓越的创作者,以及具有前瞻眼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家。”法国文化部长克里斯汀•艾尔巴内(Christine Albanel)在吊唁声明中指出,“我们失去了当今最伟大编舞家,声誉最隆且最受尊崇的一位编舞家。”

2008年4月,比利时政府在贝雅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居里,创建公共事业基金会,旨在促进著名编舞和舞者的工作。名誉委员会由比利时和法国的著名人物,包括:演员丹尼尔•奥特尔(Daniel Auteuil),比利时前首相古伊•伏思达(Guy Verhofstadt)和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密特(Éric-Emmanuel Schmitt)。

贝雅去世时却把舞团和全部节目留给了他指定为他的继任者——艺术总监吉尔•罗曼。罗曼与这位大师一起共舞长达30余年。洛桑贝雅芭蕾舞团继承了这位伟大的编舞家的全部作品和表演技巧,舞技精湛,表演风格极富感染力。罗曼说,“这种传承非常自然,舞团保持同样的风格,继续前行。贝雅在世时,罗曼已经开始创造作品,现在,他也会邀请其他编舞家进行创作。贝雅去世至今,除了(他留下的)全部节目之外,洛桑贝雅芭蕾舞团又新增了9个芭蕾舞。罗曼说,“我要让舞团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在五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他的舞蹈作品近400部单独舞者的作品(其中有40多部全本芭蕾),以其卓尔不群的编舞风格而享誉欧洲,成为与巴兰钦齐名的现代芭蕾大师,他的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均为法国最优秀的现代芭蕾舞演员,虽然人数不多,但因其本身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贝雅编舞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芭蕾舞团的演出以意境深远而着称于世。时至今日,贝雅的芭蕾舞团已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多次巡演,包括:以色列,法国,土耳其,埃及,俄罗斯,日本,巴西,奥地利,希腊,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希腊,塞浦路斯,匈牙利,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韩国,香港和中国。几乎已成为了现代芭蕾的代言,看他们的舞蹈,人们除了感到震撼之外,更多的只能是叹服,为贝雅的天才以及舞者的出色表现而感慨不已。

2.舞蹈思想

贝雅的父亲贾斯东•贝尔热出生在法国的塞内加尔(French-Senegalese),是一位自学成才并另人钦佩的教师,教育督察及研究哲学和东方学的学者,其中塞内加尔现在的第二所大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父亲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变动为个体的人创造成熟定型的条件,但人的智慧及意志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崇尚佛学,在这里,人排除欲念,整个身心沉浸于无私无虑之物我两忘之境界。父亲热切地指望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受父亲的哲学观的深刻影响。青年贝雅的学业优良,16岁时就曾相继获哲学、美学、心理学学士证书。然而因战争带来的食品定量供给,却造成他的发育不良。在家庭医师的建议下,为治疗和矫正他发育中病理现象,贝雅人生之路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开始学习舞蹈,这为他今后矢志学舞打下了契机。因为,当他接触了舞蹈时,他就理解了舞蹈的本质的魅力,那就是表现事物的本质,表现人的本性中最真实的感情。

作为一名编导,贝雅认为自己在舞蹈方面有三位老师,那就是音乐家、作家和舞者。贝雅的编舞,并不总是服从自己想的形象,他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舞者——他所关心的是舞者的身体和心灵,一切舞蹈的编排都离不开舞者的技术、易感性和身体能量。他认为好的舞者从肌肉开始训练,但用大脑继续舞蹈。贝雅喜欢的作曲家是瓦格纳,同样也喜欢斯特拉文斯基;他用瓦格纳的音乐编导出的舞蹈,往往是生活和记忆的片断,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却使他看到抽象的情景,而启发出许多动作。贝雅把舞蹈当做自己生活的准则和目的,他在舞蹈中找到了精神生活,而这种精神生活又使其身体在工作中趋于理性。

他在自己的时代把芭蕾艺术从僵化的状态中引出迷律。一方面他把深刻的思想注人舞蹈,他曾在《法国百科全书》撰写的辞条中抨击过俄国的佳吉列夫,“他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可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一次伦理道德上的革命。”另一方面他把新技术引进芭蕾。他认为,“学院派舞蹈是一切舞蹈艺术探索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不含偏见,而且无懈可击,但它到底已成了昨日黄花。”

他的舞蹈作品极具综合性,但主要有三类风格,即纯芭蕾、神秘芭蕾和整体芭蕾。他才智超人,想象力丰富,他总是不断地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以求把芭蕾推向前进。

在贝雅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是那些被社会欺凌侮辱的妇女和受外界压抑、限制的男子。

他的思想较复杂、矛盾,十分热衷于东方和非洲的舞蹈文化,在理论上主张 恢复舞蹈具有的礼仪性质和意义,认为舞蹈中的伦理因素应该压倒审美因素,舞蹈 应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复杂性。而在实践中他又受 现代舞的深刻影响,创作了一些抽象晦涩的作品。

贝雅笃信并通过舞蹈来展示超尘脱俗的人世,在痛苦和冥思中寻求上帝和真福。

他在编舞过程中,他将他对音乐,戏剧及文学的热爱糅合在一起,大胆挑战其他艺术家不敢涉足的领域。从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到欧仁•尤内斯库(Eugene Ionesco),从理查德•瓦格纳到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贝雅在他们的作品中寻求灵感,兼收并蓄,几乎过枉。他将东方与西方,流行与经典融合在一起。在欧洲,他被称赞为革命家;但在英国和美国,人们却嘲笑他喧哗取宠——来自纽约的芭蕾舞评论家艾林•克罗凯(Arlene Croce)称他为“褐色艺术(Beige Art,与贝雅谐音)”,驳斥他没有编舞,而是“感觉的传播者。”并说他是“轰动承包商”。

贝雅领导“二十世纪芭蕾舞团”长达27年之久,长期担任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使之成为二十世纪现代芭蕾的典范。在这27年中,也是贝雅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他在“二十世纪芭蕾舞团”创作了一批以舞蹈、哑剧、歌唱、朗诵,多媒体兼而有之的综合性作品。身为一位擅长创新的编导,贝雅却特别偏爱于芭蕾的编舞技术,例如:1961年,根据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音乐编排了《波莱罗》(Bolero),贝雅透过身体的舞蹈仪式,既为舞蹈找回诗意般的起源,又使令他感兴趣的、根植于现代心灵的主题,转化为身体的形式显现出来。贝雅完全运用抽象的动作,使那些身体的仪式又再转化成肉眼可见的音乐诗篇。1962年,取材于西藏的《亡灵经书》编导的《旅行》(Le Voyage ),在舞台上空悬挂着一些摩托车作为背景,揭示了永生不灭的人的灵魂,为到达安息的真福而做出努力。同年在上演的《婚礼》(Les Noces)中,展现了贝雅另一常用编导手法,一对情侣身穿节目盛装,另一对身穿白色衣服,表示今生与来世。他们展示了或奔放或克制廉耻或温情的情绪。这个舞蹈是贝雅再次光顾学院派技术,但又将其揉进自己的风格体系之中。

贝雅一直被认为芭蕾领域最具哲学家气质的编舞大师,在他编导的总共近400部舞剧作品中(其中有40多部是完整的芭蕾),在贝雅看来,舞蹈的地位高于一切,只要它需要,什么手段都可以拿来运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时会看到许多表面上看来迥然不同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在宗教题材上,他使诸家学说混同,东西方文化混同。在音乐运用上,从抽象音乐出发,广收博引各类音乐:古典、现代、民问、爵士、具体音乐、摇滚、人声以及拼制而成的音乐,无所不用。在动作编排上,一切从人物出发,柔软的东方舞、自由的现代舞,严谨的古典舞、挑逗的民间舞等自然地交织在一起。

贝雅酷爱舞蹈,这种爱最终升华为一种责任感。他对中世纪以来舞蹈所处的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以及其本身僵化的状况大为不满。他认为舞蹈本来可以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应当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喜爱。它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更主要的是它能深入事物的本质,表现人生,让人恢复自我、恢复人的根本本性.对艺术崇高的责任感使贝雅不断探索,不懈地追求。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贝锥不但在表现手法上积极进取,开拓新路,而且致力于恢复芭蕾的原始意义,陶冶作用和宗教价位,给芭蕾注入新的社会意义。二十世纪芭蕾舞团所取得的一次次成功和芭蕾在西欧所参阅出空前繁荣景象,正说明了贝推的勇气、魄力和才能,同时也说明了贝雅的建立了一个与时代合拍的艺术观。

舞蹈和音乐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节奏就不可能有舞蹈.但这种节奏既可能存在于交响音乐中,也可以存在于寂静之中。贝雅就懂得运用这种寂静中的节奏。

他的个人的精神追求(包括宗教,因为他在70年代初改信伊斯兰教)、东方和亚洲的哲学支撑着他的全部作品。他表示,执着的在对爱情,死亡,旅行,人类的孤独和西方文明的伟大神话与人类生存条件的普遍性的对抗中,寻找到他的作品切入点。他的思想较复杂、矛盾,他十分热衷于东方和非洲的舞蹈文化,在理论上主张 恢复舞蹈具有的礼仪性质和意义,认为舞蹈中的伦理因素应该压倒审美因素,

舞蹈 应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复杂性。而在实践中他又受 现代舞 的深刻影响,创作了一些抽象晦涩的作品。

通过舞蹈者的身体来揭示人的精神意象,通过不死的精神来赞美人的身体这样的主题反复出现。贝雅的舞蹈作品,具有一种学术性风格,因而有趋于“新表演主义”(Neo-Expressionism)的倾向。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崇高的精神品味,并且深深的震撼人心,其关键在于贝雅的舞蹈,重新将现代人早已遗忘的质朴身体语汇,在舞蹈的仪式中寻找回来。这种感觉即是通过把舞蹈引向一种仪式性的内在宗教,从而使芭蕾在当代艺术中,拥有本体的精神与内容,并使剧场中的演出,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次集体的精神祭祀仪式。

几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明白,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时代的终点,这样的预言将何时发生,如何发生?所谓的预言家们对此无能为力,但许多人已经感到终点的临近。尽管我们对其结果没有怀疑,但我们也不必害怕或悲观,因为每个终点也就是复活的开始;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特别的状态。永远的重生!人类只有经历死亡,才能发现生命的春天。

哲人的思索究其根本是生命,生命的本原及何去何从,艺术家同样探究生命,只是那些创造着世间至美之灵的人们对于生命不息世界无极的关念坚持到近乎迷信,所以中国人让那对悲伤的恋人拥有了化蝶的结局,瓦格纳在诸神的黄昏中烧毁了支撑世界的树又让它重新果实累累,而贝嘉则把这种坚持贯彻于他的每一出舞蹈

贝雅的艺术在于借用舞蹈语言把思想和节奏变为动作。严格地说,他是一个动作编排者。编舞时,他总是找来指定的演员,三五句话讲明他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根据演员的性格特点,技术状况等编排动作。编排过程中,因势利导,根据演员条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想法,启发演员充分发挥个性。所以说,并不存在固定的贝稚舞蹈风格。有的只是一种思想状态。贝雅在创作中用艺术做手段研究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分析人,他不仅是舞蹈编导,也是演员生活的领路人。二十世纪芭蕾舞团的很多演员都把与他共事当做终生幸福。贝雅带给他们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光对他们的艺术生活,而且对他们生活的全部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教演员们如何思想,如何感受,如何观察事物和人……。

贝雅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每一个时代都应创造出自己的典礼仪式。在一个日益变成由大众构成的现代世界里,如果说在宗教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内心的宗教的话,那一定是艺术……而我始终坚信,真正属于20世纪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在今天是可以干预生活的,舞蹈就是二十世纪的仪式。”这段话真可以称作他的艺术宣言。为实现这个宣言他追求、探索、奋斗了一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有时他追求把舞蹈变成看得见的音乐,有时却刻意粗暴地“强奸”音乐;有时他是传统芭蕾审美原则的忠实信徒,有时却成为现代舞的超先锋派狂热的吹鼓手;有时他高声讴歌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有时却过分渲染人的最丑陋的行为;有时他拜倒在东方菩萨的脚下,有时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西方神秘主义的怀抱。但他始终如一地忠实于自己的宣言,始终如一地把舞蹈当作二十世纪人类内心宗教最崇高最神圣的仪式,而他自己成了主持这一仪式的伟大祭师。

在谈到古典芭蕾与现代芭蕾的异同时,贝雅说:我认为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的现代芭蕾是根据古典芭蕾的技巧表达现代的思维。演员要跳现代芭蕾,先要打下非常扎实的古典芭蕾底子,当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这些去与观众交流,并且不断地自我发现。现代芭蕾仍然是芭蕾,舞蹈并没有变;我的工作不是改变舞蹈,而是改变观众。有人认为我的许多舞蹈语言是非芭蕾的,这样说的人不知道芭蕾的真正意义。古典芭蕾的技巧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体的美与力量,在技巧上已无须超越,但如果演员只是用这些技巧去演绎那些古老的情节,那观众就无法欣赏到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芭蕾作品,这个时代也将把这项技术当作老古董收藏进博物馆。

贝雅不断地否定过去否定自己,并不断地将有价值的创造纳人艺术之中,贝雅常常登台言之切切:“舞蹈是可以被争论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它是自由的。”贝雅以终生的努力,殚精竭智,让动作传感出无声的语言,让舞蹈不断地走向自由。

 

 

附:

A.  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一览表:

1956年,因根据莫里斯•欧阿纳的音乐编导的《普罗米修斯》获得最佳评论奖。

1960年和1962年,获得巴黎国际剧院最高成就奖。

1974年,获得伊拉斯玛斯奖(Erasmus Pirze)。

1986年,获得日本天皇裕仁授予的“升起的太阳”勋章(L'Empereur Hirohito l'a élevé à l'Ordre du Soleil levant)

1986年,获得日本皇后授予骑士(Knighted by the Empreror of Japan)

1988年,获得比利时国王博杜安授予的国家高级军官奖(le Roi Baudouin l'a nommé Grand Officier de l'Ordre de la Couronne)

1993年,获得日本艺术协会授予他著名的“君皇奖”( La Japan Art Association lui a décerné le prestigieux Praemium Impériale Prize)

1994年,获得德国舞蹈奖(le Prix Allemand de la Danse)

1994年,当选为法国艺术学院研究院院士(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l'Institut de France)

1995年12月4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发给他和平基金会奖(Pope Jean-Paul II gave him the Peace Foundation award)

1996年12月3日,获得洛桑荣誉市民的称号(Honorary citizen of Lausanne)。

1998年,被葡萄牙共和国总统桑帕约颁发给他恩里克圣婴大教堂高级军官勋章(la République portugaise, Jorge Sampaio, l'a nommé Grand Officier de l'ordre de l'Infant Dom Henrique)

1999年,获得稻盛和夫基金会京都奖(la Inamori Foundation le Kyoto Prize)

2001年,获得了罗兰•佩里世纪大奖(Laurent Perrier Grand Siècle award)

2003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Chevalier des Arts et Lettres)。

2006年,获得西班牙部文化和体育的金牌的优异美术教育(la Médaille d'or du mérite des beaux-Arts par le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de la Culture et des Sports espagnol)

 



莫里斯•贝雅(Maurice Bejart)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