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特质流派)
一、
特质的概念: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用它可以把人们分类,依据是人们在某一特征上表现的程度。
特质学说的假设:人格特征在时间上相对稳定、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学说的特征:特质学派关注、预测特质连续体某一范围内人群的典型行为,并对不同范围进行比较,但深不可测、解释某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特质学派相对不关注行为背后的机制,只是描述和预测行为(会遇到循环论证)。容易把人们的特质得分进行比较。很少提及人格的变化(有利有弊)。
二、
一般规律研究法:对所有都可以描述其在某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可以将人们的特质分数进行比较。
特殊规律研究法:特殊规律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确定的类别。(5—10个特质)
三、戈登·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划分
特质可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四、亨利·默里 P161 (研究人格的方法结合了特质论的观点和精神分析的观点)
心因性需要:一种心因性需要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默里假定这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最终确定了人的27种心因性需要。
默里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用个人的需要层次来描述,这种需要的重要性不在于你比别人需要强多少,而是比你自己的其他需要强多少。(也就是说,是自己众多需要之间的比较)
五、
大五人格因素:
神经质: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个人调节的情况
亲和性:得分高的人乐于助人等、得分低的人多表现出敌意
外向性:极端外向/极端内向
求新性:个人经验/思维的开放性
尽责心:人们的自控性和自律性
六、
人格-情境法:同时研究特质、情境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方法。
自陈量表的问题:
使用自陈式调查表的研究者不得不依赖受测者准确提供自身信息的能力和愿望。
伪装:故意提供误导信息,伪装成很好或者很差。
对策:不只是依靠测验分数,减少表面效度、检测伪装。
敷衍和捣乱:随机作答、不合作。
对策:解释、强调重要性、监督、检测敷衍。
反应倾向:社会赞许性、默从反应。
对策:检测、修正、删除数据、一半“同意”,一半“反对”。
七、
特质流派的优势和批评:
优势:
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建构、有效应用性、引发大量研究。
批评:
没有解释这些特质是如何产生,或者怎样才能帮助那些得分处于极端的人、缺乏一个公认、统一的理论或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