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 研究调查报告 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 研发建议书(转发二)
三、 古印度飞机维曼拿(VIMANA)水银推进装置
在这严肃的调查报告中提及古印度传说中的古代飞机相关的一些内容,有
可能会带来部分学者的耻笑。但因在研究飞碟过程中在梵文文献提到的古
印度飞机的可垂直起降、可前后左右飞行、在高速飞行状态下可 90 度转
弯、不受重力影响飞行、飞行时发光等飞行特征与目前目击到的 UFO 现象
吻合,所以特别引起我本人的注意。之后在 10 年左右的研读梵文文献过
程中发现与德国研发的“钟”相同的水银装置,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提及古
代飞机主装置水银引擎。
3.1 印度文献记载的古代飞机维曼拿(VIMANA)的水银装置 在公元 10 世纪编写的 samara 经(Samarangana sutradhara6)里提到
古代飞机相关的一些内容。文献中提到维曼拿飞机内部必须安装灌满水银
的铁罐,飞机通过铁罐内的水银当满罐体后由回旋产生的未知力,可飞行
到其他星球。更重体积更大的飞机需要安装更多的水银装置。
在颇有争议的另一本近代出版的《VIMANIKA SHASTRA7》文献(印度梵
文航空研究学者主张是将口述传下来的古代飞机制造内容整理成册而成)
第六章 99 页提到一种符合水银引擎的装置--ELECTRIC DYNAMO 的装置。
装置英文全文如下:
ELECTRIC DYNAMO
The electricity storage vessel should be manufactured as follows: A foot-plate 5 feet long, 8 feet high, 1 foot thick, half-moon shaped, should be made of above metal. The vessel should be shaped like a big pot, with a cylindrical top. It should have a glass covering. 2 pipes 3 feet wide 6 feet high should be fixed in the vessel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They should also be covered with glass. Between the two pipes two wheels with hinges and switches etc. should be fixed. When the switches are put on or turned, causing the two wheels to revolve, electricity will flow from the bottom of the 4 vessels into the two pipes and ascend. Two tubes, 6 inches long, should be prepared, wound
round with deer skin, tied with silk thread or silk cloth. The Vajramukhee copper wires cleaned with acids, should be passed through each tube, and taken to the two pipes in the vessel and be fixed with glass cups. 8 palas or 32 tolas of mercury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energy container vessel. 391st vidyunmukha mani, wound round with copper wiring with mixing switch, should also be inserted. Then taking the wires in the pipes they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the wiring of the mani through the kaachakanku hole. In each of the vessels, excepting the middle one, two churning rods should be fixed in the centre. The rods should be made of steel or shakti skandha. They should be 3 feet high and 1 foot thick. Keys should be fixed in them for obverse and reverse churning. To the east of the churning machine wheels should be fixed for raising and lowering. An 8 inches high naala or tube should be fixed. On either side of it should be fixed 5 wheels of 5 inches height, like the wheel of the water lifting machine. 2 inches wide flat pattis made of shakti skandha metal should be passed from the wheels inside the Aavritta-naala to the keys of the wheels in the churning yantra. Then revolving wheels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naalas or tubes of the stambha or big pipe. By the turning of these keys, it will operate like the turning of the churning rod back and forth as in churning curds by drawing and relaxing the rope ends.
上述内容翻译成中文如下:
蓄电器用金属材料制作,长 5 英尺,高 8 英尺,厚 1 英寸,圆柱形。
容器的形状应该像一个大罐子,顶部是半月形的。它应该有一个玻璃罩。
2 根 3 英尺宽 6 英尺高的管应该固定在容器的南北两侧。他们也应该被玻
璃覆盖。在两根管子之间应固定两个带铰链和开关的轮子等。当打开或转
动开关,使两个轮子旋转时,电流就会从四个容器的底部流向两个管并电
流上升。准备两根 6 英寸长的管,用鹿皮缠绕,用丝线或丝布捆扎。
Vajramukhee 铜线用酸清洗,应该通过每一管,并带到两个管道在容器和
固定的玻璃杯。8Pala 或 32 tolas 的水银应该放在能源容器中。三十一维迪
乌穆克哈玛尼,用铜线缠绕,用混合开关缠绕,也要插入。然后把管子里
的电线通过卡查坎库孔和马尼的电线连接起来。在每个容器中,除了中间
的一个,两个旋转棒应该固定在中心。棒应该用钢或沙克提斯坎德哈制成。
它们应该有 3 英尺高,1 英尺厚。钥匙应该固定在里面,以便进行反向转
动。在搅拌装置的东边,要固定好轮,以便调节旋转速度。一个 8 英寸高
naala 管应该固定。两侧固定 5 个 5 英寸高的轮子,就像升水机的轮子一
样。2 英寸宽的由 pattis 产 shakti skandha 金属制成的扁平状的轮应该
从 Aavritta-naala 内传递到正在转动的装置的轮上。然后旋转的轮应该
连接到 naalas 或 stambha 的管道或大管道上。通过转动这些键,它就会
像转动搅拌棒一样来回转动,就像通过拉紧和放松绳子的末端来回转动搅
拌凝块一样。
根据上述内容此装置的结构如下:

3.2 古印度飞机水银引擎的结构及作工分析研究结论
从上述文献内容得知,装置形状是与德国科学家研究的“钟”装置一
致。装置直径为 5 英尺,高度为 8 英尺;装置内部的内导体直径为 3 英尺,
高度为 3 英尺。腔体内腔面需要用玻璃进行绝缘处理。
其装置的作工原理为圆柱形谐振腔体内通过上下电极放电电离水银获
得等离子体,并且通过侧面输入高压电激发产生谐振,同时利用上下涡轮
反向回旋等离子体,扰动等离子体。在中间形成球团等离子体湍动,由此
导致产生碰撞反应。除外,涡轮传动轴与上部的主传动轴相连接。
通过印度文献记载的水银装置的研究发现可确定印度古代飞机文献
中提到的水银装置与德国科学家研究的“钟”装置是相同的装置。
四、 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的物理机理
通过 NASA STS-75 UFO 逆向分析以及纳粹德国飞碟和古印度飞机的等
离子体反应谐振腔体的分析研究,可确定 UFO 的主推进装置为等离子体推
进装置。

通过查阅相关微波谐振腔技术文献确认此种结构的谐振腔为电容加
载式凹状同轴谐振腔,是广泛应用于微波谐振腔。
根据古代飞机水银引擎文献描述和W.O舒曼博士的专利Tube control1
( 放电管控制)列举的电路图比对后发现,都是侧面输入高压电,同时
用上下电极放电电离。


从舒曼博士的放电管控制技术专利中得知放电管内下端是阴极、上端
是阳极,侧面入射高压电。
若在这种状态下回旋等离子体,在放电管内电流方向是从阴极流向阳
极。将这谐振腔内等离子体反方向回旋,也就是下面这中情况:

电是从阴极流向阳极,磁场方向也是轴向向上,即向阳极。右旋转波
的电场矢量旋转方向与电子回旋方向相同。由方程式

得知,当ω 趋近于ω pe 时,右旋波的折射率趋于无穷,右旋转波出现共振,
由于这时电场矢量旋转频率与电子回旋频率近似相等,电场能有效地不断
加速电子,波能量转化为电子的动能。这种共振机制提供了加热等离子体
的一条途径,同时电子回旋产生电磁场。这称为电子回旋共振。
再来看下端的左旋波。左旋波的电场矢量旋转方向与电子回旋方向相
反,不能与电子发生共振。在左旋转波中离子也运动,此时ω =ω ce处发生
共振,这是因为左旋转波的电场矢量旋转方向与离子旋转方向相同,当它
们的频率接近的时候,离子受到场的加速,并不断的吸收电场能量,由此
导致离子产生振荡,这称为离子回旋共振加热。在此过程中离子振荡像声
波一样运动,所以称之为离子声波。因为离子重振荡缓慢,因此离子振荡
形成的离子声波都是极低频波动。(等离子体物理学-4.6.2 平行于磁场
传播的高频电磁波 1.左旋圆偏振波和右旋圆偏振波 9)
根据俄罗斯科学家进行的磁共振状态下的回旋等离子体实验
( n waves in a rotating plasma10 ,Stretching
of the toroidal field and generation of magnetosonic waves in differentially rotating plasma11)
确定在磁共振状态下回旋等离子体将产生低频磁声波。
在已电离的等离子体谐振腔内入射高压电的结果是将直接激发产生谐振。
1952 年舒曼(Schumann)博士指出,地球和电离层可以构成一个谐振腔体,
腔体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谐振频率,这一频率主要由地球的尺寸决定,并由
全球的闪电、放电激发形成。
从以上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在谐振腔体内形成的将是磁声波的谐振。
若将谐振腔内真空空间设想为宇宙空间,分别旋转的上下等离子体涡
流团类似两个黑洞或则两个中子星的扰动,当扰动的两个黑洞或则两个中
子星在宇宙空间碰撞将产生引力波。这与引力波发生事件相同。这与在本
报告中一直讨论的凹状同轴谐振腔体内发生的反方向回旋的上下两个等
离子体的碰撞反应相吻合。由此得出结论磁声波有可能就是引力波。
由舒曼博士提出的地球和电离层之间形成一种谐振腔。若从地球内部
等离子体反应产生的低频磁声波穿透地壳传播到宇宙空间后部分被电离
层反射形成法拉第准驻波,就像澳大利亚科学家所进行的水面牵引波束试
验所出现的牵引效应一样,在特定的波动频率下形成的三维波动,将波动
内的物体都牵引到波动发生源,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形成的三维波动
将近地空间的物体都牵引到地球,这有可能就是我们人类一直弄不清的重
力——引力产生的原因。

另外,从球团等离子体湍动反应角度出发考虑思考,根据学术论文“
高频波激发低频磁场和离子声波的重整化强湍动 12”所提出的低频磁场产
生的物理机理,有可能解释清楚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在亥姆霍兹线圈中给两个线圈分别反向通电流时将抵消地磁,此情况
与反向回旋等离子体也有可能抵消地磁。根据迈斯纳效应,当一个物体具
有循环磁场排斥外部磁场时,带循环磁场的物体将量子悬浮同时量子锁
定。这情况类似太阳磁场磁力线无法贯穿地球磁场,地球悬浮同时被量子
锁定在太阳系地球公转轨道。这量子悬浮原理有可能解释太阳系行星围绕
太阳公转的原因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行星量子悬浮在太阳周围。这有可能
解释装置悬浮(不受重力影响)的原因。
除外通过等离子体反应堆产生的低频磁声波,利用低频磁声波在宇宙
空间可远距离传播的特性,利用声波牵引波速 13可牵引物体的原理,用三
个或三个以上低频磁声波发射装置远距离发射磁声波到一个点或一个目
的地星球,将遥远距离的星球(比如月球或则火星)牵引过来,拉近飞船
与目的地星球的飞行距离,但因星球质量巨大,小质量物体无法拖动大质
量物体,反而被牵引过去的原理一样,可瞬间移动飞行到目的地星球。
因相关技术涉及到的领域广泛,因本人知识水平又有限不能一一详细
陈述,希望能给予启发。
五、 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研发建议
通过上述对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的研究分析和我本人与相关中
科院和中科大学者的交流以及各学术文献的资料查阅,我个人判断,目前
我国工业科技技术能力完全达到研发此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的水
平。因此斗胆建议由国家组织一批科研人员和划拨专项研发经费,也同时
允许由我协助研发划时代的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
在研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有
1. 如何屏蔽高能电离辐射,或则如何不让产生伽马射线?
2. 如何将低频电磁场控制在 100uT 以下?
3. 如何控制频率与人体身体器官共振频率不发生共振?
此项研究项目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广,需要跨学科的分工合作才能顺利
完成项目,紧靠个人或一般公司实力很难完成,需动用国家层面的财力、
人力、物力才能顺利完成项目。
因此恳请政府组织相关科研技术人员和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参与攻关
此项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研发项目,希望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航天
梦!祝愿早日实现中华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