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FO 研究调查报告 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 研发建议书(转发一)

2019-01-22 11:48 作者:xms12345654321  | 我要投稿

目    录 

 

 

引言 

一、 NASA STS-75 UFO 视频逆向分析研究 

二、 德国研发飞碟的研发证据及其推进装置 

三、 古印度飞机维曼拿(VIMANA)水银推进装置 

四、 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的物理机理 

五、 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研发建议 

附:参考文献索引 

引  言 自从 1947 年美国罗斯威尔 UFO 坠毁事件后世界各地被目击到的 UFO

报告案例逐渐增多,有名的案例除罗斯威尔 UFO 事件外还有,1948 年 7 月

7 日美国得克萨斯州拉雷多(Laredo) UFO 坠毁事件,1965 年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盖茨堡 UFO 坠落事件,1980 年 12 月 26 日英国蓝道申森林 UFO 降落

事件,1989 年比利时 UFO 事件等,但目前主流学术界仅仅以 UFO 飞行状态

与现代空气动力学特征不相符等等为由或担心被同行排斥极少谈论UFO 相

关的话题。 

2017 年 12 月 16 日,纽约时报报道,2008~2011 年间,五角大楼秘密

斥资 2200 万美元,调查研究 UFO。2018 年 3 月 13 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

网(CNN)、《海军时报》公布了美战机遭遇 UFO 的视频。视频内容是 2015

年美国海军 F/A-18E/F“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大西洋上空遭遇 UFO,

并清晰记录了 UFO 的飞行机动特点。因此可以确定 UFO 的存在是确凿的事

实。而且 UFO 的其诡异的飞行特征来看肯定不是空气动力学原理来飞行。 

我本人从 2006 年起研究 UFO 现象,主要通过已曝光的 NASA 电视直播

UFO 视频的逆向分析,以及纳粹德国飞碟 FBI 调查文件及相关新闻报道、

相关资料,还有梵文文献中提到的会发光可垂直起降的古代飞机的文献等

进行多年分析研究,经过 10 多年研究发现德国飞碟和古印度飞机有共同

点,飞行器内部都具有相同结构的利用水银放电反应的推进装置,并且通

过研究分析确认,在 NASA 直播中出现的 UFO 产生磁暴现象以及 UFO 飞行

时候发光等现象符合其相关物理机理,这也是我本人编写上报 UFO 调查报

告的主要动机。 

早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曾经研发过飞碟。根据已公开资料得知,当时

参与圆盘形飞行器研发的主要技术人员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高压电专家

W.O 舒曼(Winfried Otto Schumann)博士。他在圆柱形真空谐振腔体内

输入氩气,通过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发明了一种电磁引力推进悬浮装置-舒

曼悬浮器(SM-Levitator)。根据此悬浮装置的技术升级德国军方后续研

发了电磁引力推进为主的 RFZ 系列、VRIL 系列、HAUNEBU 系列、ANDROMEDA

(雪茄型)飞船。同时,通过梵文文献研究发现 W.O 舒曼博士申请的放电

管控制技术专利(U.S. Patent 2,297,256 Tube control1, Winfried Otto 

Schumann, Sep 29, 1942.)中所提到的技术方法与印度文献中所提到的古

代飞机-维曼拿(VIMANA)水银等离子体装置的控制技术方法一致,而且

其装置外部和内部结构一致。 

通过上述舒曼博士专利和梵文文献研究分析,其水银等离子体装置有

可能是一种排斥或抵消地球重力场的装置,我本人认为水银等离子体推进

装置相关物理机理如下: 

一、产生人工重力场抵消地球重力场。 

通过等离子体反应将离子振荡产生离子声波与电子回旋产生的磁场

耦合形成一种特殊的低频磁声波(在两个黑洞碰撞和两个中子星碰撞产生

引力波事件中,是由两个扰动等离子体的碰撞产生了引力波。由此我个人

认为这低频磁声波有可能就是引力波。),通过产生人工重力场来抵消地

球重力场,由此不受地球重力影响悬浮。 

除水银装置外飞行器若需要空中前后左右移动飞行还另需要移动推

进系统。水银等离子体装置只是起到不受地球重力场影响的作用。 

二、 类似迈斯纳效应的量子悬浮。 

在圆柱形谐振腔体内通过水银放电形成球团等离子体湍动,来产生与

地球磁场相同的低频电磁场抵消并排斥地球磁场,由此通过类似迈斯纳效

应的量子悬浮原理摆脱地球重力约束得到悬浮。 

因相关技术涉及到重力场问题,是属于当今物理学未知部分,可参考

的学术文献资料有限,同时其范畴已超出学术界已知知识范围,无相关理

论依据,并且传统物理理论中万有引力与质量相关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死

死的锁住几乎所有学者的思维(恒星即太阳是球团等离子体,行星即地球

内部都有球团等离子体内核,这类都具有可观测的引力场,唯独苹果内部

无球团等离子体内核,也就观测不到引力场),所以请专家组评审其物理

机理无实际意义,因此可行的方案只有通过实际实验验证才能确定其物理

机理的正确性。 

我本人曾经私下联系过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

电和核物理专家们交流过相关装置技术细节,也大量查阅过国内外相关等

离子体放电试验资料,了解到相关实验涉及到磁共振、低频电磁场、磁声

波、高能电离辐射等范畴,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多年研究我本人初

步掌握了其实验细节及装置结构及重要核心技术参数。我们也曾经考虑过

民间融资,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投资企业对于在科研中未出成果的项目

持有谨慎观望态度,而且此课题无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需要的资金也不

是小数目(根据美国 SARA 公司验证纳粹钟装置私募资金投入 120 万美金,

初步证实具有反重力,之后美国国防部介入项目就再无后续进展内容被公

开),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研发飞碟是荒唐的事,有勇气可直接投资的几乎

无,若通过正常高新科技项目申请,需通过专家组评审,因无相关理论依

据肯定过不了专家组评审,因此建议国家拨款专项研发经费,用重力场基

础物理研究为课题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行验证,并且恳请政府允许我本人

协助相关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具体项目攻关及研发。 

 

一、 NASA STS-75 UFO 视频逆向分析研究 

 在 1996 年 2 月 25 日 NASA 执行 STS-75 (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第 75 次

任务)任务过程中出现众多 UFO 的情况。此次任务是部署系留卫星系统 

(TSS-1R)实验。当时在长 20 公里(12 英里)的电缆上悬挂一颗卫星,并检

查地球磁场在电缆中产生的电流有多大。但是,绳索在完全打开之前就断

了,和卫星一起,漂流离开了轨道飞行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的视

频记录显示,似乎有许多明亮的物体围绕着绳子旋转。宇航员富兰克

林·昌迪亚兹解释说,在绳子附近看到的亮点是被太阳照亮的“和我们一

起飞行的碎片”,由于航天飞机及其所有的物体都是失重状态的,并且以

每小时 17,600 英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任何脱离它的东西(比如冰晶)都

倾向于在附近徘徊,并“与”航天飞机“飞行”。 

 

虽然此解释看起来很合理,但仔细观察视频中出现的不明物体的飞行

状态,以及有规律的脉冲磁暴现象等来看,在视频中出现的不明物体可以

确定为 UFO。因此对此 UFO 脉冲磁暴现象展开了逆向分析研究。 

根据 UFO 特殊的脉冲磁暴现象,我本人从电磁波模式入手展开进行逆

向分析。通过电磁波模式的比对后确定,在 NASA STS-75 任务中出现的 UFO

脉冲磁暴电磁波模式为 TEM01*模式,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 TEM01*模式只能

在圆柱形同轴谐振腔中产生。 

(请参考图 1、2) 

 结论: 

通过上述 NASA 视频中 UFO 磁暴电磁波模式的逆向分析,可以确定

UFO 内部装有产生脉冲电磁波的同轴谐振腔。 

在此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与纳粹德国飞碟和古印度飞机相关资料中

记载的飞行器内部正中央底部位置安装有以水银为放电介质的等离子

体放电反应堆的文献内容相符。 

 二、 德国研发飞碟的研发证据及其推进装置 2.1 德国研发飞碟证据: 

在 1957 年美国 FBI 对居住在美国的波兰人展开了对纳粹研发飞碟相

关的一些走访调查。FBI 调查文件编号为 62-83894-383,62-838994-384,

62-83894-385。FBI 在上述调查报告中提到了德国飞碟的一些细节。 

    FBI 文件提到,发生的时间是在 1944 年,当时的地点是位于柏林以东

约 30 英里的格尔特戈尔森。这名提供情报的人员的名字已经被涂黑处理。

他说,他是一名为德国人工作过的战俘。他描述在战俘营附近的一个围墙

的后面,一个飞行物体出现在一个 50 英尺高的墙后面。它垂直上升约 500

英尺,然后水平移动。这个飞行物体发出的唯一声音是一种尖锐的嗡嗡声。

这个物体被描述直径为 75 到 100 英尺的圆盘,高度为 14 英尺左右。值得

注意的是,在这次事件中,目击人使用的农用拖拉机的引擎熄火了,而党

卫军警卫告诉司机不要试图重启,直到飞行物体飞远,哀鸣声听不到,再

启动。 

图:FBI 调查文件 62-83894-383,62-838994-384,62-83894-385。 

 

2007 年 9 月 20 日中新网转载了《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报道提到

纳粹德国拥有 “盘状飞行器”。证据的来源是出自前苏联元首斯大林亲笔

阅览并且亲笔标记过的文件,文件编号:725M 日期为 1941 年 3 月 24 日。

文件中特工提到德国空军指挥部对某一种新型飞行器投入大量精力,特工

提到新飞行器是与当今现代的战斗机完全不同构造的飞行器,使用的马达

完全依靠等离子发电机。 

2.2 德国飞碟研发调查 

在调查纳粹德国飞碟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海外已发表的纳粹飞碟相关资

料。其中 Henry Stevens 编写的《A Guide To German Flying Disks of WW-22 》书大量引用了官方调查资料和其他德国飞碟研究者的资料,内

容出处分明,另外 laesieworks.com 网站中德国飞碟相关信息与 Henry 

Stevens 揭露的信息基本吻合,还有波兰军事作家伊戈尔维特科夫斯基 (Igor Witkowski)的书《Truth about the Wunderwaffe3》、及简氏防务周 刊作家 Nick Cook 的书《The Hunt for Zero Point4》、 Dr. Joseph Farrell 的《SS Brotherhood of the Bell5》等书揭露的 Nazi Bell 的相关信息及具有一定的参

考研究价值。因此在调查德国飞碟中主要参考了以上书和相关网站公开信

息。 

参与设计人员名单 Project 项目名 

根据上述资料整理,在众多的德国飞碟研发中,收集到参与 JFM/RFZ

项目的 W.O 舒曼(Winfried Shumann)博士研发的通过等离子体反应产生

电磁引力推进的奇特的技术信息。资料记载德国飞碟由慕尼黑工业大学高

压电专家 W.O 舒曼博士牵头科研研发了一种等离子体放电悬浮装置-舒曼

悬浮器(SM-Levitator)。舒曼悬浮器是在圆柱形谐振腔内反方向回旋等离

子体的一种装置,其装置的作工细节与波兰军事作家伊戈尔维特科夫斯基

(Igor witkowski)揭露的死亡之钟(Die Glocke ,又名纳粹钟 Nazi bell)比

较吻合。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 JFM(JenseitsFlugMaschine)、RFZ (Rund Flug Zeug, or Round Aircraft)、 VRIL、HAUNEBU、ANDROMEDA 等系列都采 用由舒曼悬浮器技术升级来的 Vril Triebwerk 推进装置和 Thule 

Triebwerk 推进装置。 

 

2.3  德国飞碟主推进装置 SM 悬浮器与 Die Glocke(纳粹钟 Nazi Bell) 

通过研究发现德国飞碟主推进装置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高压电专家 W.O

舒曼博士研发的舒曼悬浮器(SM-Levitator)。舒曼悬浮器的作工原理是在

圆柱形谐振腔体内反向回旋等离子体。在上述诸多资料中提到的纳粹钟

(Die Glocke,Nazi Bell)也是圆柱形腔体内反方向回旋等离子体的装置。 在波兰军事作家伊戈尔维特科夫斯基(Igor Witkowski)的书《Truth about the Wunderwaffe3》中揭露的“钟”的信息如下: 

整个装置被陶瓷外壳所覆盖,其形状像钟——在顶部有某种钩子或紧

固装置的圆形的环。整个装置直径约 1.5 米,高约 2.5 米。一根很粗的电

缆通向“顶盖”。“钟” (Die Glocke,Nazi Bell)内部主要部分是由两个巨大的

圆柱体组成——圆柱体直径约 1 米,在实验过程中,它以惊人的速度向相

反的方向旋转,圆柱体-鼓是由一种银色的金属制成,绕着一个共同的轴旋

转。轴心的直径约为 12 厘米或 20 厘米,其下端固定在“钟”的巨大底座

上。底座是由一种又重又硬的金属制成。在每次试验前,在核心中放置某

种陶瓷长方形容器,周围环绕着一层铅。容器厚 3 厘米,约 1-1.5 米长,

容器里盛满汞合金(资料里提到 IRR XERUM 525,在其成分中包括氧化钍和

氧化铍)。除外纯水银也存放在旋转的圆柱体中。在每次实验开始前,也

许在实验持续的时间内,水银处于冷却状态。资料中提到使用大量液态气

体、氮气和氧气。另外,底部是一个圆形的非常坚固的(由金属制成)的

底座,直径略大于陶瓷外壳。 

每一次实验都是在一个特别预先准备的房间里进行的——一个水池。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位于地下。它的表面覆盖着瓷砖,地板上也铺着厚厚

的橡胶垫。每次测试后,用一种类似盐水的粉红色液体冲洗橡胶垫。 

实验开始前,整个人员要撤离到 150~200 米外,并且穿上橡胶防护服

和头盔或安全帽和红色的大面罩。接通高压电和高强度电流,达到要求的

旋转速度后将响起嗡嗡的声音,同时产生电磁效应,并发出蓝光。 

实验参与者感到神经系统的紊乱,头痛和嘴里感觉到金属味。起初一

些人员出现睡眠障碍、平衡障碍、记忆力减退、肌肉痉挛和各种各样的溃

疡。后来,他们成功地从根本上限制了这些不利影响。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开始完全无法解释的是在研究室内进行测试的不

同物质都遭受了各种类型的损伤,主要是组织结构的解体,凝胶将液体(血

液中)清楚的分成不同的部分。在绿色植物中观察到最不寻常的变化,在

第一阶段,大约测试结束后 5 个小时,这些植物变白或变灰,发生了化学

分解或衰变。这些植物存活了大约一周后,在 8~14 小时内分解成一种油

腻物质,像腐臭的稠状脂肪物质覆盖整个植物。这种分解缺乏细菌分解的

所有特征——包括其他气味。而且,它的速度太快,给人一种所有结构都

已腐朽的感觉。与此同时,在液体有机物或类似的物质中观察到未确定的

晶体结构的形成。当时这些变化涉及到大多数试验样本。在第一个试验阶

段(1944 年 5 月~6 月)中,这种副作用导致了参与试验的五名科学家死

亡。导致第一批研究小组全部解散。 

大约在 1945 年 1 月 10 日,他们设法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将受损

样品的数量限制在 12~15%左右。3 月 25 日,这一数字进一步明显下降到

2~3%。 

 

2.4 结论 

通过德国飞碟资料确定德国飞碟采用像“钟”形状的反向回旋的等离子体

反应罐组成的推进装置。并且从伊戈尔维特科夫斯基揭露的“钟”试验内

容来看,“钟”在研发过程中有很高的安全风险。 


UFO 研究调查报告 重力控制等离子体推进装置 研发建议书(转发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