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1【Battle,瞧你那张尴尬的脸】 ——大狼【66club】

2021-07-20 19:47 作者:摸高30米  | 我要投稿

就技术而言,这两年中国自由式轮滑的选手的表现越来越强势,从哪里看出来呢?最明显就是Battle赛啦,每一年的国际高手聚会,高难度的动作展现都能让不少人热血沸腾,确认自己的追赶目标,当然也让不少人绝望,今年的比赛更是让不少成年组选手绝望。更让人叫绝的是,这种感觉全是由中国选手带给大家的。

  之前有不少人疑问为什么在上海大奖赛的Battle上,张颢就不能活到决赛中。因为现在的Battle赛不全是技术比拼,Battle还得要风格,要不然就不好看……这是Sebastien的解释,是在他去年更新Battle规则的时候说的。说起来,Battle规则前后更改过几次,至少一半的修改跟亚洲或者中国选手有关。

  我就简单介绍一下Battle的历史,以及我所知道的几次规则更新。

  早期当欧洲选手在花式绕桩比赛上渐渐没有优势的时候,Battle出现了,符合欧洲选手的喜好,因为不用比拼那不可捉摸的“风格”,只需要比技术就可以。所以那时Battle就是纯难度比拼,看录像就能感觉到,在大绝招比拼的时候能看到选手单轮进进出出的,没有30秒限制,有能耐你单轮到明天都行。那时亚洲选手一来技术上还处于追赶阶段,没有绝对优势,二来不了解也不适应这个比赛,除了Kim Sung Jin这种要技术有技术要风格有风格的选手,不管什么比赛都以绝对实力抢占高位,其他亚洲选手在Battle中的表现并不抢眼。

  后来亚洲选手的技术提升得很快,比常规难度也不会吃亏了,这时Battle规则就做了更改,好象就是大绝招有了30秒限制。因为欧洲选手喜欢琢磨些新动作出来,大多以力量型难度为主,需要能撑得下去,在Battle比赛中拿出来挺有优势,比如法国的Igor和德国的Rudy等,一些难度动作能做出来,或许不稳定,但是难度确实高,比如单轮向前数个桩停下撑住,身体不变向再单轮倒向回来,这动作在大绝招时做出来很有杀伤力,可是如果亚洲选手上去单轮200个,那这个难度可能就会超越,200个单轮需要时间的,于是规则就增加了限制30秒,这样欧洲选手就有赢的可能性了。

  后来亚洲选手的基础越来越扎实,在Battle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你单挑群殴我巍然不动,纯粹玩难度的比赛,亚洲选手开始全面超越欧洲选手,于是Battle规则又升级了,就是不能只比难度,也得有风格才行。但是这风格应该怎么表现,却没有明确的定义。Sebastien简单表示了一下,得有Combo,这一来,亚洲选手又不怎么好把握了,于是比赛中又有不少落马。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从我所知道的角度整理了一下,可能一些规则的变化过程有点以小人之心在揣测,因为Battle规则经历的并不只是我所提到的这几次变化,在细则上也做了不少修改。但我认为,即使Battle的规则真的是针对亚洲选手在不停地调整,这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这表明了亚洲尤其是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里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家想一想,乒乓球规则为什么有些修改是针对中国选手的?因为如果不这样修改,其他国家的选手基本上玩儿完了,他们随便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奖牌,那以后他们就不跟中国队玩乒乓了,那就真的没意思了,这对项目的发展不是好事,所以规则要修改。现在自由式轮滑也有点这个趋势了,最后很有可能中国一家独大,这样不好,其他国家的选手就不高兴来参加了,那轮滑的发展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了,除非国内的选手搞大移民,大家代表不同的国家来比赛……这话扯得不着边了,打住。

再回头来说Battle的现状

  一、从竞赛内容上来说,如果Battle赛只对抗难度,比赛评判方式简单明了,可能普通观众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就那几种难度动作比来比去的,但这种纯难度对抗可以大大推动难度技术的发展。而如果Battle不但比技术,还要加入一些风格类的东西,那跟花式绕桩就有点象了,只是换了个比赛形式,却搞得比赛内容上不上下不下的,那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什么?

  二、从竞赛规则上来说:

  1、规程上明确选手在赛前一小时停止报名,并确认已报名的选手是否确实会参加比赛,否则裁判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组等工作。如果在比赛开始以后有选手弃权,哪怕是实力完全可以忽略的选手弃权,通常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选手的分组是依据WSSA排名进行的,而一年之中通常这个排名只有在连续几个国际型赛事(通常在世锦赛结束后)才会相对准确,这是由于欧洲的小赛事积分更新频繁,而亚洲的比赛积分通常都不会算进去造成的,这就使得Battle的分组经常出现强强一组或弱弱一组的结果,单这两点就不可能为正式大型比赛所接受。

  2、现在的Battle多轮循环,到了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尤其是当选手较多,循环轮次也较多的时候更明显。因为整场比赛可能就是不停地做这几个难度动作,到最后选手出现局部肌肉疲劳,就算选手之前完美地把这个动作做出来过,但是现在你失误了,就只算你现在的表现,前面做得再多都不算。这样的话,出于公平,我倒建议干脆搞个规定动作列表,然后参赛选手每人把每个动作做5次,最后看选手一共把每个动作做了多少个桩,比如张颢单轮茶壶一共做了90个桩,单轮向后做了500个桩,KSJ单轮茶壶做了10个桩,单轮向后做了600个桩,那么综合一下难度系数等因素,该谁赢就谁赢,多么简单直观啊。

  3、规则中说明,比赛中允许裁判讨论,当裁判无法评判出一致结果时,需讨论出一致结果,否则选手需做大绝招来分胜负。这就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做为一个比赛,裁判是必须独立拿出自己的评判看法的,如果允许讨论,那就肯定不是比赛了。第二就是,我个人观点是,裁判为什么必须评判出一致结果呢?评分项目的特点就是允许裁判带有个人观点,所以如果裁判评不出结果,不是规则有问题,就是裁判有问题。第三呢,如果认可裁判评不出结果,就得选手以大绝招比拼,裁判或赛制所带来的结果,为什么要选手来承担呢?第四,好吧,那么选手就做大绝招吧,如果很巧,两个选手做的最好的动作一样,完成质量也很接近,那怎么办?因为规则上不可能规定两个选手的大绝招不重复,所以可能选手只好重新做,直到有一方出现失误为止……这就又回到上述多轮循环的问题上了。

  三、从比赛风格上来说,现在的Battle(包括Slide在内也有这个情况)比较街头化,放在正规比赛中呢,不太严肃,不符合国家赛事的要求。这次大奖赛上,就有几位体育局的领导问这个比赛怎么象娱乐秀,而一点也不象比赛?如果把Battle搞得严肃起来,那就不象Battle了,去年海宁十月的轮滑节上,Slide比赛的第一晚,以正规比赛的形式进行,结果不论是玩家还是裁判都觉得枯燥乏味,想睡觉,第二晚换成常规形式,结果氛围就回来了。那如果不把这个项目放在正规赛上呢,又很难发展起来。

  我相信Battle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它的形式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玩家在这里面感觉更象是玩,而不是比赛。尤其在欧洲,搞个多国赛事,可能也就一、二十位选手,比赛形式轻松,Battle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大家都很轻松。在中国会累一些,随便一个比赛就是七八十位选手参加,如果比赛时间不充足,还根本没法搞Battle。

  只是大家也知道,在中国,比赛是比赛,娱乐是娱乐,政府部门会支持比赛项目,娱乐终究是不合适出现在赛场上的,不发展它吧,欧洲仍然会把Battle的结果计入WSSA的世界排名积分,对中国选手又不公平,要发展它吧,就得对Battle动手术,可能动完后,它也就不是Battle了。

  所以,Battle啊,你为啥就长得这么尴尬呢?


  顺便在这里说几个可能参赛选手不知道的规则:

  1、在已经踢倒的桩上表演,该动作无效。

  2、如果做动作中出现踢桩,单桩动作从踢桩后就不再计算,比如单桩转了6圈,第三圈就把桩碰掉了,那动作只视为2圈。过桩类动作会去掉导致踢桩的动作,比如单轮茶壶10个桩,当中有2个桩被碰倒,则只计为8个桩。

  3、在同一轮中,一个动作做了多次,则只记做得最好的一次。

  4、摔倒不单独扣分,因为从摔倒至爬起来的时间不会补偿,已经视为扣分了。

2011【Battle,瞧你那张尴尬的脸】 ——大狼【66club】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