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冷知识 | 带你走进神秘的艺伎文化
Geisha
艺伎是日本特有的一种女性表演艺术工作者;“艺伎”一词源自汉语,工作性质相当于中国书寓的词史、先生或长三堂子的女校书,日本艺伎社会地位较娼妓高,且已形成一种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完全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
日本艺伎
———————————————
艺伎并非妓女,艺伎(げい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
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伎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如今,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伎行业。
但在过去,艺伎是一个终身职业,必须女承母业。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伎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历史发展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
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只是在经济恢复后一段时间内,随着公司公关业的升温,旅游业的兴旺,艺伎又兴盛了一时,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艺伎还保留有几百人。但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的衰退,公司生意减少,艺伎业再度陷入低谷。
据估计,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些艺馆转作他用,服饰、乐器变卖或出租,艺伎转到夜总会当招待,艺伎业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实。
名伎养成
做“名伎”要付出艰苦努力
位于东京都的向岛,是仅存的6大“花柳界”之一。共有可以提供艺伎服务的18家料亭(即高级饭店)。共有156名艺伎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年龄在18岁到80岁不等。
按照传统,艺伎必须属于某个“组合”。然后通过“修业”也就是训练才能走向酒宴或者登台表演。“向岛墨堤组合”既是艺伎的管理组织,也是培养训练所。在一个带有舞台的大单间,艺伎们进行了舞蹈表演,也是她们在“工作”时的真实状态。只见年龄不同的大小艺伎,化了浓妆,身穿鲜艳的和服,简直与练习的时候判若两人。
“艺”字包含的内容
在入口处,有排列非常整齐的木屐,大玻璃窗上挂满了写着艺伎名字的小木牌,让人感到这里井然有序。走进内部则闻鼓乐阵阵,笛声悠扬。
接受专业的日本舞训练。练习演奏,敲鼓,吹笛。鼓乐练习的旁边是歌谣教室,吟唱日本歌谣。歌声温厚婉转,抑扬顿挫传递着传统的韵律。
在小小的“组合”里,艺伎们只要可能,就要吹拉弹唱样样都学,直到精通。所以,一个简单的“艺”字包含的内容却十分深远,要想精通并成为“名伎”,也许要花上她们一生时间!
————————————————
脸涂得白是因为过去没有电灯
艺伎脸部之所以涂得非常白,是因为过去没有电灯,都是蜡烛。至于艺伎的手没有涂白,则是为了显示艺伎的清洁,好在提供餐饮服务时让客人放心。
仔细端详她们的妆容,虽然脸部都是白的,眼角却被点上红色,而手上则什么妆都没有。只是为了让女性妩媚而已,没有别的作用。
逐渐消失的文化风景
艺伎社会有着非常规范的各种戒律。比如女人不能结婚,但是可以找个男人当“旦那(资助者)”。
为了避免竞争,一个男人只能做一个女人的“旦那”。传说在“丙午年”出生的女性会给男人带来灾难,不宜结婚。结果很多日本女性就因此被父母送入了花柳界,独身一生。正因为艺伎能歌善舞,又恪守贞节,很多达官贵人都对她们爱慕有加。
成为一种夕阳产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类似的戒律已经不存在了。由于艺伎训练严格,生活辛苦,再加上是以取悦男性为主的服务业,所以这一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夕阳产业,人数越来越少。
据说真正称得上艺伎的人也就200多个。京都是最大的艺伎聚集地,共有5条“花街”(即艺伎云集的地方)。日本的“观光京都网”还专门推出了一种与舞伎共餐的特殊服务。所谓舞伎就是还没有“毕业”的艺伎。
因为比艺伎年轻,所以很受欢迎,价格也十分昂贵。在高级料亭就餐再找一名舞伎陪同的话,费用高达7500日元,服务时间是90分钟。
类似艺伎的公关小姐
为了招揽游客,日本很多地区推出了类似艺伎的公关小姐服务。
这些人有的是大学毕业生,也有的是高中生。她们虽然也接受一些艺伎必备的技能训练,但是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艺伎。为了推动艺伎界的发展,京都还推出了艺伎养老金。目的就是使这种古老的职业能有个稳妥的养老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不过,这些并不能阻止艺伎业走向衰落。
今天的日本冷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啦!不知道艺伎的发展史有没有吸引到你呢?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哦,下次再见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