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毒舌律师》:评价两极的背后是创作理念的抉择

2023-03-01 16:46 作者:聲視Voisual  | 我要投稿


导语

《毒舌律师》作为一部以探讨香港地区的法律和人情为社会背景的华语片,打破了香港地区华语片的票房纪录,成为香港电影史最卖座的华语影片。电影中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准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喜剧气氛,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振臂高呼都足以唤起观众对故事和主题的强烈共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爽片。然而,激情褪去,究其细节,仍有些许不足。

——聲視Voisual


- 人物:主角形象丰满生动,反派角色相形见绌 -

法律题材在香港电影中经常见到。相比其他地区电影市场,香港更倾向讨论法与情的纠缠。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既强调法律秩序,也充满人情世故。黄子华所饰演的大律师林凉水一反以往常见的律师精英形象,他自由散漫、玩世不恭。

影片开场,并没有想象中展现其高大形象,而是剑走偏锋使用充满讽刺意味的喜剧性法庭判决,在其毒舌的判决言论下,暗藏着嫉恶如仇、明辨是非的犀利,不仅开篇直抒胸臆,更为其后来的转变埋下了性格伏笔。

不出意外,这样性格的他一定会失意。沉沦后的他,试图捧富豪的“臭脚”,却反被利用,导致一位无辜女性丧失自由。良心的折磨和自尊心的受辱使得他浪子回头、绝地反击。这一刻电影开始进入正文,人物从低谷开始渐渐被注入了个体行为的动机。

与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的人物设定和剧作结构十分相似,人物从猥琐到高大、从小人到英雄的转变,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虽桀骜不驯却良心犹存、正气犹在的律师形象。

正是这种反差的张力使人物形象有了成长和改变的弧光。不仅有性格上的瑕疵、接地气的一面,同时自带一些个性上的幽默和偏执,让观众更容易有亲近感。因此,他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讲述着与案件无关甚至有些宣泄的激烈言辞时,这种不合理的合理才真正戳中了观众的心。

相比之下,其他人物就显得单薄,更像服务于剧情的工具符号。比如作为主角控辩对手的金远山,通过台词可以得知他属于坚守司法程序的代表,对于不循规蹈矩的林凉水,始终是嗤之以鼻。最后在正义底线感召下他“反戈一击”,加速了影片正义的结局。

这种动机连贯和转变虽然让人物形象增添了魅力,但缺少人物铺垫和情节展示,也难逃“工具人”的命运。除此之外,还有反派的群像在正义面前显得智商不足,面对正义的反攻,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就败下阵来,丝毫看不出权贵家族应有的手段和谋略。

- 叙事:跌宕起伏还是缺乏真实?-

影片在视听的叙事呈现上,使用了快速和流畅的线性叙事剪辑,没有刻意的煽情和说教,没有豪华的大场面,甚至在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过多设计,最大化保留了影片的快节奏和喜剧性,在推进剧情的同时完成了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情绪宣泄和主题表达。

因此《毒舌律师》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类型片”,类型片的“套路”构成了其故事的底层逻辑;人物的塑造在剧情发展中完成,而不是通过大量的闪回、台词交代;再加上港片由来已久的喜剧风格,让“严肃”题材变得亲切,法庭的不少场面也是脱离“真实可能性”的类型渲染。

在保证主题故事完整的情况下,用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标准来审视《毒舌律师》,无疑会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剧情设计,例如在法庭上义正言辞讽刺质问富人代表是不是个人等剧情。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部触及到社会“痛点”的同时,又释放了大众心理“爽点”的商业类型片,也许就不会纠结于“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了。因为影片正是利用了边界的模糊,在一种乌托邦式的环境设定下,营造的一次为公平正义呐喊正名的集体狂欢。

最终不出意外的“正义”结局,让胜利的快感在影片中扩散。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片是一部让观众宣泄、开心的“律政”类型电影,它用一个“不公正”的事件,引导观众获得了一次“公正性”的满足,因此也获得了商业上的“胜利”

- 主题:在“痛点”和“爽点”之间找 “平衡点” -

在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被资本最大化掩盖。这样的话题并不算新颖,在近年来很多作品中多次被提起。法律原本是保证每个个体不被侵犯的底线,却逐渐成为富人的特权。不公正的事件屡见不鲜,人们对这种三六九等的社会特权、等级固化、表面平等之下的巨大不平等的不满。

基于这样的语境,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抛弃了香港电影近些年来创作上过度关注边缘人物,尖锐地触及到社会的共同话题:法律公正社会公正。触及到当下大众关注的普遍痛点。

如果只是展现社会痛点,《毒舌律师》还是一部受众有限的严肃电影。但它则是对于“痛点”蜻蜓点水,转而将笔墨花在如何去制造“爽点”上。因此作为商业电影,它是一部带给观众兴奋不已的类型“爽片”。影片中有多场法庭辩论,这些辩论的篇幅对于案情的查询和辩护只是引子,更多时候是对社会不公平的质问、对法律不公正的愤怒、对人心不正义的鄙视。

人物口中犀利尖锐的台词,例如:以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在都改口说法律面前三六九等“宁愿被人打,好过被天收”“希望世界能公平一点,而不是被一些有钱人花几个臭钱,拿我们当猴子一样耍”。这些台词其实并未指向社会的“痛点”,而是戳中观众的“爽点”让电影高潮迭起,观众心潮澎湃。


作  者

只  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毒舌律师》:评价两极的背后是创作理念的抉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