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3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学习如果不及时,又担心丢掉什么。孔子用这个话形容一位好学者,在学习上不会止步,那勤奋的样子就好像在追赶什么,生怕追不上一样。
师:这么解释的话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意义呢。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就像是说了一句废话一样。我们在网上查到的解释很多都是似是而非,表面上看上去合理,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的解释,如果是这样的解释我们学习论语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要理解这句话,先看看字面意思和句子结构搞清楚,这里的学跟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次的解释是一样的,这里我就不再重复解释了。如,这里不是如果的意思,解释成如果就很难把这句话理解正确了,这里表示一个连词,表示一种承接关系,是而和就的意思。
比如在《诗经》里记载周王狩猎的场景,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这里的舍矢如破,意思就是箭一发出就能射中目标。这里如就是就的意思。
及,是这里最容易理解错的地方,如果理解成及时就成了上面的解释了。我们之前讲过学不至,这里学不及就是学不至一样的意思,学习到不了极致。
犹,这里不是连词,而是踌躇,疑虑的意思,比如《离骚》里面有:心犹豫而狐疑兮。
恐,恐惧。
失,这里不是失去的意思,而是错过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句话: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里面失就是错过的意思。最后之就是指前面的学。
然后再来看看这句话的结构,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犹恐失之是因,正是因为犹恐失之,才会导致了学如不及。古人经常为了强调使用这种倒装因果倒装,把结果放在前面,原因放在后面。
孔子用这句话阐明了学习应该有的态度,整句话的理解,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说,就是因为我们的踌躇犹豫和恐惧,而让我们错过了很多的机会,因此,最后才会导致我们学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