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投射效应(分析追星女性的自我投射)

2023-06-07 18:40 作者:Extreme_Ways  | 我要投稿
  • 简介

投射效应即以己度人效应:将自己的特点及想法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或憧憬的特性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例如:善良的人得到他人帮助,会认为帮助自己的人也是善良的。一个心思恶毒的人得到帮助时,会把对方想象成别有所图且心机深沉的人。

所谓投射,就是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样子去衡量他人,而不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判。这是一种完全倾向于以己度人的心理状态。


  • 主体

    其一,投射效应。在追星这件事上,投射则是把自己对自己的一些理想化要求、欲望、梦想,投射到自己的偶像身上,让他替代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其本质就是很多人喜欢偶像,是因为自己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幻想,就很容易痴迷一个偶像。通常,偶像身上有自己欠缺的某些特质,比如颜值、阅历、背景、才华等。

    很明显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常大部人女孩在年幼时都喜欢白雪公主,但随着长大些,会逐渐更喜欢灰姑娘的故事。因为白雪公主有较高的出身门槛,而灰姑娘出身平民,符合大多数女孩对自己的幻想——我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善良的我总会找到自己的真爱。这个设定对于大多数女孩直击命门,经久不衰。

    在这样的投射效应下,粉丝会把偶像的成功经历当做事为自己去完成,因此,偶像越成功,他们也就越忠诚。

    由此也可看出,你的偶像不见得就是你了解的那个人,他可能根本就与你认为你了解的那个人相去千里,他更多的是你脑海中的一个完美的幻想。

    这里的完美,指的是你脑海里对这个偶像的合理自洽,而不是你想象了一个完美的人。


    其二,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在青少年时期,摆脱父母的关爱,进入到同辈团体中。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沉迷于偶像世界的青少年,多数与父母关系不太好,或者学业上、或其他活动中有较大压力。

    这些人的表现,让人感到困惑。比如之前刚糊的某凡,很多女性分析都表示不相信,觉得还是能信任他们的偶像。通过这些现实案例,以及上述对偶像出现原因的分析,其实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坚持相信他们的偶像。

    不相信偶像,就是在事实上否定她们自己。她们把偶像当做一个完美的理想型、当做一个替自己完成幻想的人,否定偶像,就是否定她们的眼光,否定她们心中的幻想,进而就是否定她们自己。这样的结论很难让人接受。

    有些过度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偶像身上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幻想破灭,不允许自己是错的,她们就靠着偶像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会一直坚持,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孩童般稚嫩般的偏执。

    而另外一些人,在经历了初步的难以置信后,往往能调整自己的内心,调整对偶像的预期,并接受现实。转而欣赏另外一名与自己契合的偶像,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的完善,已经不再需要偶像,而只是欣赏某些优秀的人。

    很多年轻人,由于学业、感情、工作等等... 这些社会压力无处宣泄,选择继续沉迷于那个虚幻的世界中。

  • 总结

    总的来看,追星则是崇拜者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当一个人不能完全实现其生活理想和梦幻时,痴迷于某个偶像在这些方面的特质(如容貌、身材、才能、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等)和成功(如财富、社会地位、个人魅力等)就可以聊以自慰了。代表了崇拜者心中的某种潜在欲望。

    大部分人的追星,犹如空虚的人生找到了一根柔弱稻草(没有任何内涵的明星),为他而疯狂,视为信仰。可信仰对象过于脆弱不堪,当信仰对象因为某些原因消失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再找其他对象来填补空白,生生不息。难免有些可悲,追星者成为资本、明星背后的养分。

    年轻人通过追星,通过明星行为构建某方面价值观,树立自我形象标杆,或树立自我认知中的某方面形象标杆。这对于拥有 独立人格且成熟的个体是不需要的。

    奴性,从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着。

    

投射效应(分析追星女性的自我投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