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案

2023-06-07 18:40 作者:快乐芝士321  | 我要投稿

方和谦医案:张某,女,72岁。初诊:1997年11月3日。患者咳嗽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风寒而咳嗽,经治疗外感已愈,仍咳嗽阵作,伴口干、咽干、咽痒,少许白痰质黏不易咯出。到呼吸科就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及急支糖浆等中成药治疗,咳嗽改善不明显,同时还出现大便干,2~3日一行,纳少,烦躁,无发热。近2~3日出现痰中带有血丝,故来中医门诊欲求中药治疗,以改善咳嗽和咯血。患者精神显焦躁,面色微红,语音沙哑,时可闻阵咳,喉中有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干鸣音。舌质红,薄黄苔,脉象细数。辨证分析:患者初起发病正值深秋外感风寒,为凉燥袭肺,继之燥邪伤损肺阴,则见咳嗽阵作、口干、咽干、咽痒、痰量不多但质黏不易咯出等症。肺阴受损,有生热之趋,可见烦躁、便干;热伤肺络,则见痰中带有血丝。面红、音哑、舌红、苔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患者因外感风寒而致咳嗽,外感表证已解,咳嗽仍不止,并伴有一系列燥邪伤肺之象。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辨证:燥邪伤肺,痰阻肺络。治法:养阴润燥,化痰止咳。拟止嗽散与二陈汤合方化裁。处方:天冬6g,百合10g,陈皮10g,桔梗10g,白前10g,炙紫菀10g,炙甘草10g,太子参15g,北沙参15g,茯苓10g,鱼腥草15g,清半夏10g,炙桑皮15g,南藕节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1997年11月17日,患者述上方共服用12剂。现咳嗽基本控制,时有几声干咳,口干、咽干、咽痒均已除,已无咯血,语音清晰,大便正常,纳食恢复正常。舌质嫩红,薄白苔,脉平。方师言效不更方,辨证立法同前,仍拟前方去天冬、百合,加炙杷叶6g,嘱再服12剂,以巩固疗效。

徐经世医案:梅某,女,61岁。初诊:2009年3月27日。感冒后咳嗽胸闷3个月余。患者素体虚弱,经常嗳气,纳呆,心悸,失眠,头晕,易于外感,兹因3个月前从外地回来出现感冒,咳嗽。以夜间为重,胸闷,干咳少痰,咽似有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嗳气频作,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故来门诊请徐老诊治。察其舌淡暗,苔白滑,脉象虚弦。病属外感引发内伤咳嗽,系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浊邪上升所致,拟予宣肺止咳,降逆和胃,疏肝理气。予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煨葛根25g,代赭石15g,姜竹茹10g,远志10g,炙桔梗10g,姜半夏12g,橘红10g,绿梅花29g,枣仁30g,炒丹参15g,檀香6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2009年5月15日):药后感觉好转,胸闷咳嗽改善,刻下以恶风畏寒、咽痒咳嗽、口苦、睡眠欠安为主症。舌淡暗,苔白滑,脉弦缓。拟益气固表,宣肺理嗽为治。予玉屏风散合杏苏散加减。处方:生黄芪25g,防风10g,炙桔梗10g,蝉蜕5g,首乌藤25g,苏叶5g,杏仁10g,枣仁30g,炒川连3g,谷芽25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薛伯寿医案:罗某,男,57岁。初诊:2007年3月2日。剧烈咳嗽反复难愈,身体困倦乏力,时有恶寒、头痛、鼻塞。查胸部X线诊示右肺大面积阴影,考虑右肺重度肺炎,遂住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治疗,未能控制。咳嗽日渐加重,咳吐大量黄白黏痰,继之痰中带血,复查胸片提示右肺炎症、支气管扩张。近20天咳嗽更甚,剧咳难忍,痰中夹血丝,夜间出汗,乏力,口淡无味,面色浮红,形体消瘦,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根部灰腻,脉弦滑。证属痰热壅肺证,治以宣肺涤痰:冬瓜仁12g,生薏苡仁12g,桃仁8g,芦根15g,炙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先煎)15g,甘草10g,厚朴8g,黄连8g,法半夏9g,瓜蒌15g,前胡10g,生黄芪18g,防风8g。7剂。二诊(2007年3月9日):药进3剂咳嗽即大减,痰中带血消失,偶有咳嗽气短、口苦,时有心烦急躁,睡眠差,既往饮酒伤肝,时有肝区胀满不适。面色转正常,舌淡红,苔黄厚腻减退,根部灰腻消失,脉弦细、关脉略滑,治以调肝脾、清痰热。拟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全瓜蒌15g,黄连6g,杏仁9g,厚朴9g,茯苓12g,生甘草10g,枇杷叶10g。7剂善后调理。、

熊继柏医案:卢某,男,55岁,长沙市人。初诊:2004年11月17日。诉半月前患感冒,现咳嗽气喘,半月不愈。咳痰较多,口渴,咽痒,时见鼻塞。诊见舌苔薄黄,脉滑数。辨证:痰热郁肺。治法:宣泻肺热,平喘止咳。主方:麻石止嗽散。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18g(另包先煎),桑白皮20g,葶苈子10g,炙紫菀15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荆芥10g,川贝10g,桔梗10g,甘草6g。7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11月26日):诉咳喘显减。舌苔薄黄腻,脉滑。再拟麻石止嗽散加减:炙麻黄5g,生石膏(另包先煎)20g,杏仁10g,川贝10g,桑白皮30g,葶苈子10g,炙紫菀15g,百部10g,白前10g,陈皮10g,桔梗10g,法半夏8g,甘草6g。10剂,水煎服。病遂愈。

周仲瑛医案:王某,男,35岁。初诊:2003年1月14日。患者自1999年开始咳嗽,迁延至今不愈,X线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咽部炎症常见发作,目前咳嗽不畅,咳痰不多,质黏色白,舌苔薄黄,舌质暗红,脉细弦滑。证属陈寒伏肺,肺气不宣。处方:蜜炙麻黄5g,杏仁10g,桔梗3g,生甘草3g,法半夏10g,陈皮6g,浙贝母10g,前胡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佛耳草12g,泽漆12g,炙百部10g。7剂,常法煎服。二诊(2003年1月21日):咳嗽稍能舒畅,胸闷减轻,咳痰稍爽,色白,舌苔薄黄,脉小滑兼数。原方改蜜炙麻黄6g,桔梗5g,加挂金灯5g,炒苏子10g。14剂。三诊(2003年2月11日):咳嗽减不能平,迁延不愈,咽痒,咳痰黏白,喷嚏不多,怕冷,口不干,疲劳,苔薄,脉细滑。守前意,增其制。处方:蜜炙麻黄6g,炙桂枝10g,法半夏10g,细辛3g,五味子3g,炒白芍10g,淡干姜3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炒苏子10g,炙僵蚕10g,炙甘草3g,厚朴5g,广杏仁10g。7剂。四诊(2003年2月18日):咳嗽基本缓解,跑路较急时稍有咳喘,胸不闷,咳痰较利,痰白,微有怕冷,舌苔淡黄,脉细弦兼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加桔梗5g,陈皮6g。14剂。五诊(2003年3月11日):咳嗽基本向愈,晨起有一二声咳嗽,痰不多,微有形寒,二便正常,舌苔淡黄薄腻,脉弦兼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加桔梗6g,陈皮6g,茯苓10g,以善后。7剂。六诊(2003年3月18日):咳嗽稳定,痰白量少不多,舌苔淡黄,脉小弦滑。2月11日方改炙麻黄9g,去泽漆,加潞党参10g,焦白术10g,桔梗5g,陈皮6g,茯苓10g,以培土生金,补脾温肺而治本。

邹云翔医案:陆某,男,55岁。一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黄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证肺热多痰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色,应属水极火化。治当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之。处方:肉桂粉(吞服)3g,制附片3g,炮姜3g,炒潞党参9g,炒白术9g,炙黄芪12g,炒熟地黄6g,炒山药12g,米炒南沙参9g,夏枯草3g,炒子芩1.5g,熟枣仁18g,煅龙齿15g,法半夏6g,炒秫米(煎汤代水煎药)30g。服药五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症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

李济仁医案:左某,女,50岁。初诊:2010年12月2日。主诉:咳嗽伴痰多2月余。病史:患者自述2个月前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当地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用西药泼尼松等治疗,效果不显,遂寻求中药治疗。刻诊:咳嗽明显,痰多、色白、泡沫状,无恶寒发热,平素胃脘胀满,嗳气频频,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痰湿内蕴,肺卫气滞。治法:化痰祛湿,宣肺降气。处方:黄芪60g,炒黄芩12g,川贝母(研末分吞)10g,北杏仁(打)12g,炙冬花12g,炙兜铃10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全瓜蒌(打)12g,干薤白12g,广木香(后下)12g,台乌药15g,淡全蝎8g,川厚朴12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嘱其平素多饮水,起居有时,忌劳累,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二诊(2010年12月16日):病史同前,药后痰量较前减少,色白,伴泡沫,较前质稀,仍时咳嗽,胃脘胀满,嗳气频频,纳少,夜寐安,大便干,肛门排便无力,2~3日一行,口干,眼干涩,时觉目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2日方,去桑白皮,加炙麻黄15g,炒葶苈子(打)12g,牛蒡子12g,以增降气平喘化痰之力。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三诊(2010年12月30日):病史同前,药后咳痰减少,胃脘时胀满稍减,仍有嗳气,口干口苦,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2日方去川厚朴,改全瓜蒌(打)15g,加炒葶苈子(打)15g,火麻仁(打)20g,代赭石15g(先煎)。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四诊(2011年1月13日):药后咳嗽、咳痰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好转,纳差同前,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2010年12月30日方加陈皮12g,行气、和胃,以助纳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服用。

医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