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君主)能够几乎接近圣人而摒弃知识,这样对于百姓利好百倍的。
在老子的修为观念是按照道——德——礼——义——仁展开的,老子推崇向内修行即向“道”。绝仁弃义,说明已经在仁义之上,那么自然会“复孝慈”。没有巧伎不逐利,就没有盗贼。(为什么说绝仁弃义就会复孝慈呢?因为生物自然的延续有着这样的本能——慈,即父母会养育儿女,但并不要求反哺。
《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说文》
为什么要求人要反哺呢?因为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更加强烈,如果新的生命培育后不对老弱病残进行帮助,那么整个社会的延续就会出现危机。“鳏寡孤独废疾者既有所养”正是维护人类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要求。动物们是没有那么强烈的个体意识的,也自然没有人类这样的功利意识,且因能力有限,多数时候不具有养老的能力。而人具有劳动的能力,可以创造出相对独立和安全的生存条件,那么自然要求其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情况去帮助老幼。
这三句话还是不足以说明的话,那么就再说的明白些:君主应该内心像素纱一样纯净,保持朴素的作风;百姓就会少私寡欲;即使学习也不会有什么担忧了。
这里的弃知并不是不学习,而是每个人有不了解的方面,但也不会有人因此趁机欺骗他人。比如最近的“缅北电信诈骗”,还有社会中其他各种欺诈行为,都是利用信息的差异来欺骗别人上当的,但是如果不过度逐利趋利,那么就不会有诈骗的动机。
“圣”与“仁”、“义”对应;“知”与“巧”、“利”对应。说的是从上到下的影响百姓的道德修养。与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相呼应的。如果身居高位做不到而要求百姓做到,就有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前提是需要智慧加以引导。过度看重知识就会培养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只看眼前,反而可以更好利用知识为更多的人谋长远利益。这就是智慧和知识的区别。在今天这个社会,知识更迭速度极快,更需要智慧去融会贯通,否则只有小用而无大用,且容易被淘汰。智慧看到的是本质,知识则容易停留在文字之间。这是现代教育薄弱之处。这样当一个人出了社会很容易赶不上知识迭代速度而无法适应,这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当代我们可能需要去学习一些中国古典哲学,并且要尽可能去除标签式的方式,用先贤们的智慧启迪我们自己,启蒙新的一代,这需要千万教育者和父母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而不是让孩子们迷失在知识的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