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派原体卫队:战锤名词考据总集篇(八)

第一军团
暗黑天使军团的原体卫队分为三类,原体庄森最早卫队的是由和他在卡利班上出生入死的500名战士组成,被称为500伙友(Five Hundred Companions)。从表面上来看,这支部队取自马其顿传统,即伙友骑兵(Hetairoi)和伙友步兵(Pezhetairos)。
顾名思义,伙友骑兵是所谓“接近国王的人”,他们来自于那些马其顿贵族和受到国王恩宠的平民,驾驭着最优良的马匹和最精致的武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冲击骑兵之一。伙友步兵则是腓力二世开创的一种新型招募形式,通过将步兵作为伙友来激发士兵们的荣誉感,吸引更多职业军人。
伙友骑兵在锤毡战术中作为锤子突袭敌军,而步兵们作为铁毡维持住阵线。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时代,伙友骑兵被分为8个中队,每个中队有200-300名骑兵,根据一些资料亚历山大麾下大约有2600名伙友骑兵。到了继业者时代,继业者王国各自拥有自己的伙友骑兵部队,并使用更为重型的骑兵装备。在东罗马帝国中也有着一支叫做伙友(Hetaireia)的禁卫部队,但这支部队的兵员都是外国人。

不过如果顾及到暗黑天使的圆桌骑士与英国文化背景,500伙友可能取自所谓的“征服者之友(Companions of the Conqueror)”,即1066年黑斯廷斯战役中“征服者”威廉指挥的人。在广义上来说,“征服者之友”指的是那些从1066-1071这5年间,与威廉一起计划、组织和参与诺曼征服的人。而从狭义上,“征服者之友”特指那些在黑斯廷斯战役中,与威廉并肩作战的贵族们。
这些人的记录大多数出自神甫普瓦捷的威廉(William of Poitiers)和巴约挂毯(Bayeux Tapestry),像是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二世(Eustace II)、征服者同父异母的兄弟兼巴约主教奥多(Odo of Bayeux)、初代赫里福德伯爵威廉·菲茨奥斯本(William FitzOsbern)等。


暗黑天使军团的第二支原体卫队是圣骑士(Paladin),又被称为纯血剑士(pure-blades),他们是守护百密教团(Hekatonystika)的秘密之人,也军团的连队冠军,已知在大远征期间整支军团至少有50名圣骑士。
和圆桌骑士们抗击萨克森人一样,圣骑士的职责是抗击威胁西欧基督教世界的撒拉森人(Saracen),即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势力。Paladin一词的来源最早取自罗马的皇宫卫队(Scholae Palatinae),名字取自罗马七丘中最中心的帕拉蒂尼山(Palatine)。在西罗马灭亡后,蛮族王国沿用了帕拉丁的称呼作为一种封建头衔,用在那些协助国王的文官们身上。
帕拉丁与骑士文化联系起来,则要追溯到1050 年至 1115 年之间写成的《罗兰之歌(Song of Roland)》,诗歌以查理曼时代伍麦叶王朝与法兰克王国,在西班牙边疆区(Spanish March)的冲突为背景,描绘因加内隆的背叛,罗兰在龙塞沃隘口战役(Battle of Roncevaux Pass)奋战牺牲的事迹。这篇诗歌让帕拉丁成为高洁骑士的代名词,直到近代依旧在使用,比方说《凉亭报(Die Gartenlaube)》就将俾斯麦、老毛奇和罗恩被称为德皇麾下的三圣骑。

但现实要比诗歌复杂的多,因为历史上的龙塞沃隘口战役并不是抗击穆斯林,而是巴斯克人对查理曼拆除潘普洛纳(Pamplona)城墙的报复。战役的背景始于环地中海各大势力的冲突,732年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力挽狂澜之后,伍麦叶成为笼罩法兰克王国的阴云,新上位的“矮子”丕平与远在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Al-Mansur)达成协议,分别对抗东罗马和伊比利亚的威胁。(渎圣同盟传统古来有之)
在查理曼继位后,第二任哈里发马赫迪(Al-Mahdi)提议两国从两面共同出兵,对付在伊比利亚残余伍麦叶势力。同时,比利牛斯山以南的穆斯林势力大多是亲阿巴斯派,在伍麦叶的威胁下向查理曼投诚,给了法兰克人南下的机会。778年查理曼率领着自己所有能调动的军队翻越比利牛斯,在巴塞罗那和赫罗纳受到欢迎。但萨拉戈萨的统治者却当场反水拒绝说好的开城投降,同时阿巴斯的部队停在在巴塞罗那,查理曼在围攻一个月无果后班师回朝。
撤退途经纳瓦拉地区时,被当地巴斯克人攻击,查理曼摧毁潘普洛纳城墙作为报复。作为回应,778年8月15日巴斯克人在龙塞沃隘口伏击法兰克辎重队。在这支辎重队中,有许多查理曼颇为器重的显赫贵族,其中就包括圣骑士罗兰的原型,布列塔尼边疆区长官罗兰(Hruodlandus Brittannici limitis praefectus)。在战役中,巴斯克人将陷入混乱的法兰克部队分割,将后方部队全部消灭,令查理曼损失大量财富和能人,成为其一生中最重大的失败。

最后是大家熟悉的暗黑天使第一连死翼。六翼的命名规则表面上是在照搬天使,但如果往前倒推的话,其实这和绿皮的德械文化一样,属于早期黑历史设定的残留,事情得追溯到一本1990年的短篇小说《死翼(Deathwing)》。
小说讲述暗黑天使第一连连长以西结(Ezekiel,不是智库的那个以西结)返回自己的家乡平原世界(Plains world)招募新兵,结果发现自己部族已经被毁灭和被基因窃取者奴役。面对无望的战斗,以西结取回了自己的本命“云跑者(Cloud Runner)”,并进行了所谓的死翼仪式,将身上的黑色终结者铠甲涂成骨白色,象征视死如归的战士。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整个终结者部队仅剩下6个人幸存,他们没有回到战团,而是将剩下的部落人民分为6份进行看护和再教育。
10年后,新任一连长断刀(Broken Knife)来到平原世界搜索以西结的下落,经过审问断刀认为这些牺牲是值得的,默许了“云跑者”的作为,并在他的建议下保留了骨白色的涂装并将第一连更名为死翼。

如果深挖这部小说,会发现其实当时暗黑天使有着极为浓厚的北美印第安文化背景。像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名称,云跑者、智库“双头说(Two Heads Talking)”和队长“跛熊(Lame Bear)”都是非常明显的印第安命名法。而死翼这个称呼,则取自北美印第安文化中著名的雷鸟,传说这种生物通过拍打翅膀能够产生雷鸣,双眼能够产生闪电,以西结自己的终结者铠甲上就有着许多和雷电有关的符号。小说里还略微提及了关于星际战士寿命的问题,以西结在回到平原世界时已经200多岁了,他认为自己只剩下几年可活,并能明显感受到身心上的疲惫。

第五军团
作为有着浓厚游牧背景的军团,白色伤疤的原体卫队怯薛(Keshig)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在现实中,游牧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可汗卫队传统,从北魏开始就有“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的传统。耶律阿保机起兵时,组建“金刚”皮室军负责国君、太后和皇陵的护卫工作。
在铁木真刚刚继位时,乞颜部因也速该的暴毙而人心涣散,当时他的主要力量是由那些忠实者与质子组成的那可儿,由铁木真儿时的生死之交博尔术率领。在被尊为可汗后,由于实力来源为部落联合而非一家独大,铁木真将麾下的队伍分为十三翼,其中只有第二翼是直属于他的部队,由忠心耿耿的那可儿与血亲组成。
在早期统一诸部时,出于对其他部族的不信任,铁木真开始着手扩编二翼,从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子弟中挑选550人,分为80名宿卫、70名侍卫和400名箭筒士,成为后来怯薛的雏形。击溃乃蛮部统一蒙古后,成吉思汗正式组建“万人怯薛”,分为1000名箭筒士、1000名宿卫和8000名散班。

在大蒙古国分裂后,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怯薛部队,并根据当地人口引入不同的民族。以正统继承者大元为例,怯薛成为了文官体制的一部分并引入大量汉人(金国旧民)和南人,内部会以民族等级分配官职,例如色目人可以就任财务官员,但汉人和南人只能作为地方长官。同时怯薛系统还兼任后备人才储备的职责,许多人可以通过举荐和选拔加入怯薛,再经过“别里哥选”入仕。
作为蒙古帝国的“继业者”,帖木儿帝国及后来的印度莫卧儿王朝也延续了怯薛的称呼。莫卧儿王朝的怯薛负责护卫宫廷,使用火绳枪和军刀,阿克巴大帝时期每周从皇家军械库中进行轮换。在蒙古入驻伊朗高原后,后续的伊朗诸王朝将夜间守卫沙阿的皇家卫士称为怯薛奇(Keshikchi)。
在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中发展出一支特殊的“凯什吉(Kheshgi)”部族,他们被认为是伊朗札曼德(Zamand)和克什克(Keshik)地区的怯薛家族后裔。许多巴基斯坦的著名政要和军人都出自该家族,例如印度第3任总统扎基尔·侯赛因(Zakir Husain)、巴基斯坦第10任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10天前刚刚去世)

第六、七军团
帝皇之拳的原体卫队分为2支,胡斯卡尔(Huscarls)和圣殿骑士(Templars),在背景中太空野狼的狼卫也会被成为胡斯卡尔。在现实中,豪斯卡尔(Housecarl)原指中世纪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对非奴隶男仆和家族卫队的称呼,直译可意为“内人”或“家臣”,在“伟大者”克努特将英格兰并入北海帝国时,将豪斯卡尔文化一并带入英格兰。
豪斯卡尔一般用来称呼拥有自由身的男仆,在词义中强调这些人是自愿为他人服务的。“伟大者”克努特入主英格兰后,他在英格兰留下了3000-4000人组成的精锐卫队作为保镖,这些士兵作为职业军人纪律严明且装备精良。作为军人的同时,豪斯卡尔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国王专门设立了一项税目用来给他们付军饷,他们能与国王在同一张桌子上就餐,和平时期也会分担一定的行政职责,有记载说1041年就有2位作为收税官的豪斯卡尔被暴民杀死。
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哈罗德二世麾下的豪斯卡尔卫队便是其部队中的中坚力量,围绕在国王周围作战。在哈罗德战死后,剩下的豪斯卡尔履行誓言为国王战至最后一人。


至于帝皇之拳另一个原体卫队圣殿骑士,大家就非常熟悉了。和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起家自慈善机构不同,圣殿骑士团从组建起就是一个军事组织。1099年第一次东征夺取耶路撒冷后,各个十字军国家就面临的十分严重的匪患问题,许多朝圣者沿着雅法海洋线前往圣地时,经常被沿途的盗匪劫掠,有时土匪甚至会屠杀上百名朝圣者。
所以1119年在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和牧首沃蒙德(Warmund)的支持下,雨果·德·帕英(Hugues de Payens)经过纳布卢斯会议(Council of Nablus)于圣殿山组建圣殿骑士团。最初的圣殿骑士团可以说一穷二白,团员仅有9名骑士,团徽上的二人骑一马也是在强调建团时清贫的现状。

圣殿骑士团贫困生活没有持续很久,许多贵族和教士开始自发向他们捐款,特别是教宗英诺森二世不仅向骑士团发起捐赠,还颁布《完美赠礼诏书(Omne datum optimum)》,予以骑士团免税和自由通行等特权,除了教宗之外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约束。随着物质储备渐丰,圣殿骑士团的实力和业务也与日俱增。
虽然表面上圣殿骑士团是一个军事化组织,但真正的战斗人员并不占多数,反而有大量辅助人员管理骑士团内部的金融业务。那些参加东征或前往朝圣的人,可以将自己的贵重物品交由骑士团,来换取一份信用证明等抵达圣地后兑换成等额资金。接着通过这种类银行业务,圣殿骑士团在整个基督教世界搜集了大量的资金,接着又拿这些资金去购置农庄和葡萄园、建造城堡、投资制造业与进出口业务等等。

随着萨拉丁为首的穆斯林新势力崛起,十字军国家在潮水一般的撒拉森人面前挨个倒下,原本圣殿骑士团能够和医院骑士团一样,坐拥地中海岛屿作为最后的据点,但1302年鲁德岛(Ruad)被马穆鲁克攻破,令圣殿骑士失去了表面上的最后一块领土,同时军事上的失败也让各国减少对圣殿的支持。
但事实上,圣殿骑士团已经成为基督教世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地方仍留有骑士团的据点,许多平民每天还会在骑士团管辖的农场或葡萄园工作,或是将物品交付给圣殿银行做资金兑换。这些圣殿骑士团的产业依托《完美赠礼诏书》,不受任何地方政府约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同时骑士团稀少的常备军依旧可以在欧陆畅通无阻,令骑士团与贵族们的关系开始紧张,甚至有说法认为当时圣殿骑士团打算效仿条顿和医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骑士团国。

对圣殿骑士团特权的不满最终在14世纪初爆发。法国国王“美人”菲利普四世(Philip the Fair)可以说是个非常狡猾且反复无常的人,他雇佣圣殿骑士们去监督皇家金库的财务运作,1299年因贬值货币而引发巴黎暴动时,也是圣殿骑士们为国王提供庇佑,但菲利普的眼中只有利益,一如1291年对伦巴第人和1306年对有犹太人那样,国王盯上圣殿骑士团名下雄厚的财富,以及免除债务带来的好处。
起初,教宗克勉五世(Clement V)在1305年打算说服团长雅克·德·莫莱(Jacques de Molay)同医院骑士团团长富尔克·德·维拉雷(Foulques de Villaret)合作,促成两大骑士团的合并作为折中方案,但经过2年的讨论无果后,菲利普开始主动出击。1307年10月13日所有法国境内的圣殿骑士成员被逮捕,万般无奈的克勉五世也在11 月 22 日颁布诏书宣布解散骑士团并没收所有财产。在后续的审判中,法国的大多数圣殿骑士被处分,团长雅克·德·莫莱被烧死。

对于圣殿骑士团的处分,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法国那样严苛和无情。大不列颠、神圣罗马帝国和塞浦路斯这些地区,在没收骑士团财产后,索性将骑士团成员抓捕后进行草草审判,以轻罪或无罪释放为结果。
而在伊比利亚半岛这样的收复失地运动前线,反而对圣殿骑士团的残余势力进行了包庇,像是阿拉贡的蒙特萨骑士团(Order of Montesa)和葡萄牙的基督骑士团(Military Order of Christ)都是将本地圣殿骑士团进行重组后建立的,许多流亡的骑士团成员都悄悄前往伊比利亚寻求庇护。

第十军团
钢铁之手军团的原体卫队叫做摩洛克(Morlock),影射的并不是神秘学中所说的人殉之神摩洛克(Moloch),而是出自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著名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或许很多人对这个作者十分陌生,但他的作品《透明人》、《世界大战》应该很多人都看过电影。
就算抛开文学成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可以说是个十分传奇的人物,因为他是历史上极少数能同时得到东西阵营领袖接见和欢迎的人。1920年,他前往苏联与老友高尔基见面,并在后者的引荐下见到了列宁。1934年在拜访过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后,他第三次前往苏联为《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杂志采访了斯大林整整三个小时。至于他本人,更像是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在《时间机器》的故事中,一位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无名绅士科学家,发明了一个能够穿越时间的仪器,他乘坐这台机器来到了公元802,701年遥远的未来世界。在这里他首先遇到了优雅而缺乏好奇心的埃洛伊族(Eloi),他们无忧无虑唯独畏惧黑暗,终日以水果为食,而大地上不再留存任何工业的痕迹,如同一个一望无际的花园。见状,科学家在能够俯瞰伦敦的山丘上,片面的认为这就是GC主义实现后的样子。

但当科学家回到时间机器的所在地时,却发觉仪器不翼而飞,沿着线索他来到地下深处看到未来世界的另一个面貌。在这里,生活着一种皮肤晦暗、没有下巴、有着红灰色眼睛的类人猿生物,头部和背部的毛发呈亚麻色,和埃洛伊一样比现代人弱小得多,科学家徒手就能轻松伤害他们,名为摩洛克族。
经过细致的调查,科学家惊异的发现摩洛克族其实也是人类,他们的数千世代生活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所有变得畏惧光线,只会在晚上活动并以埃洛伊人为食。更诡异的是,其实埃洛伊和摩洛克处于一种共生状态,摩洛克族会为埃洛伊族提供衣食,而埃洛伊族让自己作为摩洛克族的食物。
科学家随即推翻了自己片面的GC理论,并推测出埃洛伊族其实就是曾经雍容华贵的上层阶级,为了地表和表面上的奢侈生活,将那些丑陋吵闹的机器连同下层阶级一同扔进地下,演变出摩洛克族。而智力和自理能力退化的埃洛伊族,只能任由摩洛克鱼肉,从高高在上者沦为牲畜。

威尔斯在1899年还为《时间机器》撰写了一部前传性质的小说:《睡者醒来时(The Sleeper Awakes)》。小说以一名生活在1897年的失眠者格雷厄姆为主角,在服用安眠药物后他沉睡了整整200年,于2100年的未来社会醒来,并且机缘巧合成为整个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所有者。
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一种所谓的劳工公司开始崛起并围捕了实际上绝大多数下层阶级,迫使这些人前往条件恶劣的地下生活和工作,为上层阶级谋取利益。在格雷厄姆接触到他们时,发现这些下层人已经出了一定的退化特征,皮肤变得惨白,成为后来摩洛克族的祖先。

第十三军团
极限战士的荣誉卫队很多人存在一些误区,把宗主常胜军(Suzerain Invictarus)当做整支部队的称呼,其实极限战士的荣誉卫队就叫常胜军(Invictarus),宗主常胜军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子编队,需要在具体翻译时考虑一些语境。
Invictarus取自拉丁文中的Invictus,意为“不败”。许多罗马神明都曾获得过这个头衔,如朱庇特、马尔斯、赫拉克勒斯等等,但最常用在太阳神索尔身上,即无敌者索尔(Sol Invictus)。罗马对索尔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建城时期,但早期一直作为二线神明不怎么受到重视,平民派的奥雷利亚氏族(Aurelia gens)最重视对索尔的信仰。直到帝国时代引入密特拉信仰后,索尔成为密特拉的等价神明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崇拜。

在三世纪危机中,堪称传奇的奥勒良皇帝对帝国的信仰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构建一个所有人共同信仰同一神明的宗教体系。在东方取得丰硕的战果后,奥勒良将索尔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一跃成为帝国内最重要的神明之一,还另外制定了四年一度的太阳神运动会。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曾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因为这一天同样是纪念索尔的日子,因此有人认为基督教其实吸纳了许多索尔崇拜的元素。早期基督教学者也有类似的说法,像是亚历山大学派代表人物提图斯·弗拉维乌斯·革利免(Titus Flavius Clemens),就曾说过基督会驾驶战车横跨天空,和驾驶太阳马车的索尔不约而同。

剩下的圣血天使、暗鸦守卫和火蜥蜴就没什么特别明显的影射了。圣血卫队的别称伊基萨特 (Ikisat)被认为是炽天使的别称,徽标也是炽天使标志性的六翼天使形象,但我没找到伊基萨特具体的指代和来源。火蜥蜴的火葬卫队(Pyre Guard)其实还有火葬用木柴的意思,有个混沌战帮也叫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