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E-PEG-Pt(IV),关于纳米脂质体是什么以及制备方法
DSPE-PEG-Pt(IV),关于纳米脂质体是什么以及制备方法
今天小编整理并分享关于纳米脂质体的相关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纳米脂质体是什么:
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就是指粒径小于100nm的小单室脂质体。
纳米脂质体由于粒径处于纳米级范围,具有突出的纳米效应,即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意味着其穿透生理组织屏障能力很强,渗透力增强,可有效携带活性物质进入靶组织发挥功效作用。
表面效应是指物质经纳米化处理后,形成的小粒子数目,以及粒子表面原子数量成千上万倍增多,其遮盖力、附着性很强,也极大增加了活性物质与细胞的接触面积,更多的处于表面的活性物质原子能够参与功效反应。对于药物和化妆品来说,可以使用较小的纳米化活性物质剂量,达到高剂量非纳米化时使用量的效果。
关于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逆向蒸发法:
将卵磷脂、胆固醇和有机溶剂混合,在形成的有机溶液中加入溶解了药物的水溶液,形成比较稳定的水/油(W/O)型乳液,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水化,继续短时减压蒸发,即得脂质体混悬液。
注入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媒中,然后将此药物溶液经注射器缓慢注入磷酸盐缓冲液中,旋转蒸发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即得脂质体。
二次乳化法:
将少量含水溶性药物的磷酸缓冲液(PBS)与含脂质的有机溶媒(或含脂溶性药物)进行第二次乳化,形成水╱油(W/O)的第一乳剂。然后将第一乳剂与较大体积的PBS进行乳化,得到水/油/水(W/o/W)的第二乳剂,分散相为第一乳剂的微粒,连续相为第二水相。减压除去有机溶媒即得脂质体混悬液。该法制备的脂质体药物包封率较高。
除此之外,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还有冷冻干燥法、冷冻熔融法、薄膜分散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等。
另外,纳米脂质体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生物膜结构,具有好的亲水性、亲脂性和天然的靶向性、长效性、包容性等特性、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给药方便,被誉为“生物导弹头”,可作为药物和营养因子的靶向载体以及基因技术工具,被广地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
以上来源于文献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L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