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情报批判性思维建构——建立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什么?(The next for KQ)
做好准备(Preparing for~)
写得不好的分析报告大多缺乏重点。读完后读者会问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哪儿?事情结果如何?文章的结论和主要论据是什么?”写得好的分析报告则会紧抓一个关键问题。有关突发事件的动态情报或文章,应该只回答一个关键的情报问题或政策性问题。时间不那么紧迫,而且覆盖面更广泛的文章,就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多个衍生问题。在政府部门里,关键情报问题 (Key Intelligence Questions,缩写为KIQs)可以引导分析人员搜索、检查和撰写分析产品。这些问题通常用于多种目的,如分配资源,确定搜集的优先次序,比你的报告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更为重要,也更加总揽全局。不仅如此,你还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来引出你需要在报告里回答的具体问题。
深入挖掘(deeply diving,diging out!)
关键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通常是用户或者你的老板提出的。这种情况下,分析人员必须把他们的需要理解到位。如果问题太泛泛,或者阐述不清,你应该让他们解释清楚,不要羞于启齿。例如,他们可能想了解你对某个问题“所知道的一切”,但无论是对于分析人员还是提出问题的人来说,这都是在浪费时间。这些笼统问题的背后,通常隐藏着更为具体的需求,但是提问人要么没时间,要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来搜寻、思考,并把问题提出来。
“要获得清晰答案,问题必须清晰。
——阿卜杜卡里·索罗什
伊斯兰哲学家
从长期来说,确定这个具体的需求,可以为你自己、提问人,以及所有编辑节约大量时间。列出一些你觉得可以激发提问人思考的问题。比起让用户抽空说清自己提出的问题,提出用是或否回答问题,可以更容易从用户处得到答案。
如果提问人不能直接解释清楚,那么分析人员就应该重新组织问题以凸显其意义。就像分析用户群 (参考建立用户文章)一样,最好的做法是进行自己的红帽分析,将自己置身于提问人的位置,然后自问 :“我到底想知道什么?我最关心或者最主要的兴趣点在哪里?”
某些情况下问题很具体,但是支撑这个问题的假定却不成立。这让分析人员更为难。例如,2003 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情报分析人员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weapons ofmass destruction缩写为WMD)藏在哪儿?”这个问题假定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一假定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分析人员不确定武器是否存在,最好的方法是把原问题放在更宽泛的背景中,把问题重新组织成:“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情况如何?”这样,分析人员仍然回答了提问人提出的问题,但同时也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事件思考:伊拉克战争背后的博弈
好问题的五个特征
一个好的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具有五大特征,包括 :
1.相关性 (relevant)。问题应该关注事件、难题或挑战中对于用户最有价值的方面。最近的报告是否有征兆表明新的挑战或机遇出现了?比如,最新的技术进步是否可以彻底改变现在所处的威胁环境?社交媒体是否暗示有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乱存在,最终造成用户的主要政治目标失败(或得到更区栓暗好的支罡空码进茨长碑挨沽牛?
2.时效性(timely)。是否有催化实质行动展开的事件出现,提醒用户在此时关注这个问题?例如,用户过几天要约见某人,是否需要提前知道某些信息?那参加某项决策会议之前呢?关于对手的谈判立场,我们是否有了更新的了解?事情有了新的进展,是否需要对此采取行动,以避免最终造成不良后果?是否有个时间节点,超出这个时间节点,问题就不再具有相关性?
3.执行性 (actionable)。这个问题对于用户意味着什么?什么是“那又如何”式问题?需要用户采取行动吗?如果用户采取或者不采取行动,会有什么明显后果吗?会给用户带来危害吗?是否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应该采取的行动上,从而避免或减少危害?用户是否有能力影响事件结果?给出的回答是否提供了多个行动方案,指明了其中的机遇,但并没有提出政策或暗示哪种选项更好?
4.可通过多个方面回答。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否可以让人用多个可行的替代方案回答,或者有不同行动方案?问题是否能用一系列假设来回答,而不仅仅为一个是或否的回应?这个问题是否有隐含的假定,将用户带人歧途,采取背离事实的行动? 是否有关键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显著影响问题结果?
5.用词精确。问题的语法语境表述是否准确,能让用户理解?陈述问题是否清晰明了,使用户能就此采取行动?
精练问题
帮助用户拟定问题以给他们的决策工作提供信息,是一项关键分析任务。如果分析人员不能准确理解用户寻求的是什么信息,把问题解释得过于宽泛,就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用户也不会满意他的回答。在写文章以前,分析人员应该在拟定问题时考虑如下几点。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哪些方面构成,我在这一点上是否清楚?
需要什么信息来回答问题,我是否清楚?如果不是,试着阐述清楚用户寻找的是什么信息。
用户想知道的或许是另一件事情,但因为他自认为分析人员已经知道他想了解的,导致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或狭隘?
问题背后是否有隐藏的假定?
用户做出某种决定,是否取决于答案能满足一个或一些标准,而无须多么精准?如果是,做出适合的回答。
回答开放性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多重假设生成(Multple Hypothesis Generation)、象限分析器TM“如果....那会怎样”分析和多想定生成(Multiple Scenarios Generation) 等技巧。而回答是或否问题的方法,则包括关键假定检查(Key Assumptions Check)、结构化类比(Structured Analogies)和竞争性假设分析法。
5W1H分析法
确定关键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的另一个策略,是问及记者经常用到的六个问题,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借助星爆法和免费软件Fr@meWork TM。首先分析人员可以运用5w1h分析法,来探究一个问题或事件的各个方面,其次,就每个问题写两到一个答案,再从头评估哪一组答案最值得留意。他们需要选出最重要的六组答案,重新拟定原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解决那些次序最优先的答案。遇到过于宽泛或者包罗万象的问题时,这个方法尤其实用。在这个简单的练习过程中,分析人员应记下回答每个问题所需的信息种类,同时,还要留意是否存在大的信息空白需要后续研究,或让其他人员搜集更多信息。
提问法
提问法(Question Method)是一种简单技巧,分析人员可以用来组织架构长期研究项目或短小精悍的备忘录(short-fused memo)。这一技巧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在组织文章时,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首要用户最重要的问题上,再按照重要性给后续问题排序。
提问法最大的好处,是排除了任何与用户直接兴趣无关的信息。文章只围绕少数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因此编辑和审校所需的时间也就大大缩短。在第四章中,我们会把提问法作为基本“目标”法的一部分展开论述。
运用关键问题组织你的产品
1.确认你的首要用户正在全力解决目前或近期即将遇到的关键事件或问题。
记住,不同级别的用户,有可能进行有关同一问题但级别不同的决策。
2.进行头脑风暴,列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户可能会问的,也可能是他希望被问及的。
回答用户当下提出的焦点问题能提高你的产品的有用程度,还能立即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回答一系列焦点问题,要比从头开始研究,给出整体评估更容易一些。
3.在清单中加入用户没有问,但应该提出的问题。
利用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分析工具,加入用户没有想到的问一用户可能由于时间或知识储备有限而没能考虑到这些问题一题。
4.选择你能回答,或者可以提供有用看法的问题
如果你不能回答核心问题,那就考虑开始工作来找到答案。
如果用户直接给了你问题,那你要保证将这个问题放在清单中首要的地方。
5.将问题清单按照重要性排序和组织,从而指导你的信息搜集、互相协作和调查工作,并确定最终成品的结构。
从用户最关心或最有利害关系的问题入手,将问题整合成故事大纲,从而最有效地呈现信息和分析产品。
你组织起来的这些问题,就是你调查和撰写成品的大纲。
记住,随着你调查和写作的进展,这些问题可能有所变化
总结
好的分析报告只包含一个首要信息,来回答一个关键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
好的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应该同时具有相关性、时效性、执行性、可通过多个方面回答,以及用词精确等特征。
记者列出的清单上通常有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如何六个问题,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提纲,可以用来探究,分析报告具体应针对关键情报问题或政策问题的哪方面情况。
提问法能快速有效地架构文章,并引导分析人员按照关键用户所关心问题的次序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