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阅读笔记
Part1生产条件的再生产,摘录为“一切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对其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因此再生产的对象为“生产力”和“现有生产关系”,其举例得证:
物质的的生成方式是凭借需要依靠“它”的人以相应生成的意识形态来完成创造,而这生成的意识形态之前的意识形态又形成了不断往前推的动力,意识形态生成的意识形态,无穷无尽,没有源头,以意识流动来看可以认为后文提到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Part2劳动力的再生产,摘录“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工资得到保障但仅作为人工资本而非再生产条件,因此仅保障再生产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还要有技术的保障,即学校系统或其他层级和机构完成。”在此期间涉及人们对“规范”的认同。总结为:A.个体对规范的意识形态的服从。B.主体对规范的意识形态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对这种意识形态臣服的形式下收到这种形式的制约,劳动力合格能力的再生产才能得到保障。” Part3.下层建筑和上层建筑 ①国家:国家机器将其定义为“斗争中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执行力量和镇压的干预力量。即暴力机制。(经典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其补充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学校、家庭、法律、政治、传播、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国家机器提供盾牌,保障再生产本身。其中以学校占统治地位。 Part3关于意识形态 理论一、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理论二、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 论点①意识形态表述了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不符合现实的世界观存在暗示性,并通过“阐释”可以再次发现世界的现实本身(意识形态=幻像/暗示)
也就是说个人处于世界中的定位已经扭曲了其对真正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真理自身也许就是“扭曲”的 而人们本身就是在“扭曲”真理的基础的意识形态上观察世界的。故真理未必是真理
论点②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
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总是存在与一种机器当中以及这种机器的某种实践中。个人会按照自己的信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例如宗教的仪式,引用为帕斯卡尔的辩证法,即将意识形态概念图式顺序颠倒“不是你相信上帝你才会跪下,而是你跪下了你就相信上帝了”
个人理解为你本身也许不是信仰上帝的,但是跪下后你自我产生的渺小感和崇高感使得你相信上帝,这种产生的感觉以及之后的行为成为了意识形态物质的呈现。
核心论点:意识形态把个人唤问为主体。意识形态的目标要借助主体才能达成。提出意识形态的承认和误认功能,
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理所当然强加于人,让人不得不承认事情的不可置疑,生出自发性的认同,而真理和谬误有时候就包含其中被强加给你。
个人出生前就是主体:被父母赋予期望,这种期望的意识形态已经潜移默化在影响个人
主体的双重镜像结构和中心化保障了:
①把个人变为主体
②大主体→小主体,小主体对大主体的臣服
③大小主体的互相承认
(意识形态=承认/误认)
借助杨宁的例子理解为①刚毕业的学生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主体,若是还未进入单位会在社会中迷失地位。②刚毕业学生对公司的要求的退让(臣服)③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