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70:《暴裂无声》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
作为忻钰坤导演兼编剧的第二部作品,非常优秀地继承了第一部《心迷宫》中对人物的深度刻画以及场景之间的精雕细琢。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比第一部更多的隐喻,同时因为场景和物品之间的强烈对比,让人每看完一个场景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先说一些我眼中的场景。电影从一开始就为后面埋了许多的伏笔,只是一开始的矿井里打架的原因并没有说清楚,不过应该也跟后面的剧情没多少关系,只是一上来就打架我还是不是很理解,最大的解释应该是张保民碰巧和工友发生矛盾,然后被解雇,刚好回家找儿子,但挖煤的人毕竟少,开除一个人也不是那么划算,这样的解释还是太勉强,算了,我说太多了。随着剧情慢慢展开,我们发现剧中的两个小男孩就没有台词,肉店老板家的可能是先天残疾,那张保民家的可能是自闭所致,就这样,‘无声’开始浮现。一开始村长家看起来较为高大上的大门以及村长的穿着,还有手中的香烟,无不透露着权与钱之间的暗中交易,而且一面包车的矿泉水也是为下文埋下伏笔,这点我相信应该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因为后面提及到村里的井水带着极强的涩味,说明非法开采带来的环境恶果已经持续了好久。小的细节部分就提这么多,后面关于大场景的叙述才是关键。
在大场景的构建上,一个是张保民家家徒四壁的贫穷,一个是昌万年办公室的极度奢华,两者的区别可想而知。再来就是羊肉馆的环境和昌万年的餐厅环境的对比,开头的肉店老板在厨房里忙的满头大汗,而在昌万年的餐桌上,一个人却是满桌的羊肉还有专人服侍,同为商人,为何差距这样大呢。张保民孩子堆叠而成的‘石山’,虽然有些像远处的山峰,但如果把它理解为金字塔,那不是意味着坟墓吗?谁能想到这宽大的平原竟会成为一个小孩子的‘坟墓’呢?电影为了烘托特殊的氛围,选择在秋冬之季进行拍摄,放眼望去,不见一些绿色,荒芜与绝望不断涌现,远处的山峰早已被掏空,不见树木,只剩孤寂的枯草,为了主题而选择的场景是那样的贴切。

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对每个人都是一样,都是毫不犹豫将人物毕露无疑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昌万年为小学捐校舍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吃番茄的那个片段,既是昌万年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从一开始就为昌万年做了明确的定义。鲜红的番茄不仅仅是干旱的环境中少有的蔬菜,同时因为它的颜色,让人隐约地感受一种‘人血馒头’的恐怖,大口的狼吞虎咽象征着昌万年的贪婪,汁水染脏了昂贵的皮大衣,后面的镜头中就再也没出现过那件大衣,这不是象征着披着羊皮的狼吗?张保民一开始只是描述出他独有的好斗,但这种好斗只局限于愤怒的时候,身为农民的觉悟使得小人物更善于忍气吞声,同时也更加老实。至于律师,始终带着不安忧心忡忡地活着,他注定是一个知法懂法犯法的律师,但因为他并非主人物,所以他的刻画并非那么深刻。唯一让人意外的还是肉店老板,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粗犷的屠夫,最后竟然秒懂暗示,而且还帮助害他残疾的‘仇人’追寻正义,反转往往就是那样猝不及防。

最后的话回归电影名,我觉得电影名是对全片最好的概括。电影取名《暴裂无声》,首先是前面两个字‘暴裂’,一不小心就会很随意地输入为‘爆裂’,虽然不能很准确地收集信息给电影名一个导演的定义,但我认为第一个‘暴’有一定程度上罪恶的意思,恶人的为所欲为是对人性的高度践踏,‘暴裂’在百度上是胀裂的意思,那不就意味着‘恶’以及随之诞生的愤怒、抑郁、悲痛等一切负面情绪已经积压到一定高的程度了,很恐怖。而这‘无声’则将小人物的心声形容地特别贴切。无论电影中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很多关键的人物不能说话或者台词很少,他们都体现出小人物的悲剧。极少的台词不一定就显得人物不关键,反而因为台词少,人物的性格就得和表情、动作行为融为一体,任何不符合实际的细节都将导致所刻画人物变得不真实,从而导致整部的电影失败,不过很明显,所有演员都将踏实的演技和演员素养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看完久久不能平静,不可不称之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好的剧本和匠心独运的电影视角是每一位观众都热切渴望的,希望忻钰坤导演能够在下一部作品中不断延续之前作品的高艺术水准,下一次我一定去电影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