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成年人的崩溃,到底要不要隐藏?
热门综艺节目《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题是: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
依旧是正反对立的双方。
一方认为不应该藏起来,因为我们需要崩溃、需要表露自己的情绪、需要做自己。
另一方则坚持要藏起来,因为只有懂得藏起情绪,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知名辩手傅首尔更是直接爆出金句:“藏不住的崩溃只是伤痕,藏起来的崩溃才是勋章。”

而笔者的观点却是:“能够选择“藏”或“不藏”的崩溃,其实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崩溃,因为真正的崩溃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无论是隐藏的、还是显露的,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所谓“崩溃”,归根结底都是情势使然,是一种迫于各种压力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情绪反应。
对于这种情绪反应,无论它最终是被我们宣泄出来(没有隐藏);还是被我们封锁起来(隐藏),它都只是跟压力本身以及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压力环境密切相关,而并不存在可以由我们主观意志决定的选择空间。
因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情绪往往会自发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和归宿。
美国推理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在他的《漫长的告别》一书中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超过一定的限度,所有的危险都一样。
其实这对于人的情绪而言亦同样适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所有的崩溃都一样。
一样毫无征兆地“决堤”、“汹涌”,或是一样悄无声息地演变、消散。
或者更直白一点,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便是所有“崩溃”的必然归宿。
无论我们的情绪最终是激烈地“爆发”,还是沉默地“灭亡”,它都是情绪在外界压力及我们自身特点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是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样自然而然而又顺理成章的一个过程。
它自然地行走着、流动着,并不会让我们有任何机会喊停。
试想,在崩溃那一刻正式到来之前,你能准确地预感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崩溃吗?
在情绪已经达到临界点之时,你真的还有机会大喝一声对自己说:“稍等,让我好好想想究竟要不要隐藏,或者要不要爆发”吗?
当然不可能。
因为“崩溃”之所以称之为“崩溃”,恰恰是因为它的不假思索、突如其来。
它往往是毫无征兆的、一瞬间的事情——就在我们毫不防备的时候,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光临了。
看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小伙伴应该都还记得剧中的这样一幕:
女主角千颂伊失恋了。在跟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失魂落魄的她突然掉下泪来。母亲吓了一跳,问她:“你怎么哭了?”她愣了一会儿,伸手摸到脸上的泪痕,然后幽幽地说了句:“我没哭,只是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这虽然是为了突出戏剧效果,但却恰恰通过戏剧效果说明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人情绪的崩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情不自禁之中发生的。
非但如此,它还常常是伴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小事而突然降临的。
比如俗话说的,压垮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可是在这根“稻草”真的放上去之前,谁又想得到骆驼下一秒即将会因为小小一根稻草而垮掉呢?
可那些毫不起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极有可能正是导致我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
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明明攒了很多很多的委屈,我们却一直表现得若无其事。直到有一天,有人偶然轻声地问了我们一句:你还好吗?刹那之间,我们的泪水便如同滔滔江水一般顷刻决堤。
比如就连向来被世人看作功夫硬汉的成龙先生,也会在蔡康永偶然问了一句“拍电影累不累呀?”之时,突然毫无征兆地当场崩溃大哭,足足哭了十五分钟方才稍稍止住。

可见一个人的“崩溃”,有多么的突如其来、难以捉摸。
既然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崩溃,当然也就无从“选择”或是“考虑”如何处理自己的崩溃。
“藏”还是“不藏”,情绪其实早已自有主张,几乎轮不到我们有机会插手干预。
一切都是自然而不可预知地进行和发生着的。
有时候我们一个不小心,就会突然泪流满面、痛哭失声。因为情绪积攒得太深、太满,以至于无处可躲、无处可藏,于是干脆冲破我们脆弱的心理防线,以一种霸道总裁的气势不由分说地直接站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清自己的隐忍,也看清自己长久以来的故作坚强。
这样的崩溃,其实是情绪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我们,让我们借此打扫自己的心情、清空内心的沉垢,以便以清新舒畅的姿态开启更为崭新的生活。
当然,并不是只有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才叫做崩溃。
要知道有一种崩溃,也可能无色无味。
它发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往往不为人知——有时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如果说看得见的崩溃就好比是海上的巨浪或是海啸,那么看不见的崩溃则无疑是潜伏于海底、悄然汹涌的暗流。
相对于看得见的“巨浪”和“海啸”,这种看不见的“暗流”往往更为含蓄而私密,因而也更加危险。
因为一个不小心,它便会将所到之处的一切卷进同样看不见的漩涡里。
这倒不是情绪有意使坏,而是情绪对于我们的保护机制很可能早已失效和崩坏。
所幸的是,即便是“暗流”、即便可能遭遇可怕的“漩涡”,但只要我们的意志足够清醒、足够牢固,所有的暗流在“肆虐”之后,亦将通向广阔的出路——在彻底洗练了我们的心灵之后,通过心灵的努力“呼吸”得到彻底的释放。
事实上,无论是看得见的崩溃还是看不见的崩溃,重要的都不是崩溃本身,而是崩溃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纵然崩溃不可预知、无从干预,但在“崩溃之后”,我们却完全可以把握时机,重新掌握情绪的主动权。
这当然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在经历了崩溃之后,悲伤失落的情绪总归需要时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去恢复和振作。
但只要我们真诚地怀着“振作”的希望,一切终归会向着好的方向演变,就像当初崩溃光临我们的时候一样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无论如何,当崩溃不期而至的时候,即使没有温暖的拥抱、也没有亲切的鼓励和安慰,我们也必须尽一切可能地怀着对于柳暗花明的期待和坚信。
我们必须不容置疑地告诉自己:“这真的没什么了不起。一切终究都会过去。”
就像知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命若琴弦》一文中所描述的老盲人那样,即使洞察一切,却依然坚信光明就在眼前,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地拉紧自己生命的琴弦。
因为我们不可能看到希望方才去选择相信,而是只有相信,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