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千江朝瀚海

现在是2022年7月1日21:26:13,晚上好。
做了一个对自己还挺有提升的单。

百千朝宗
我是喜欢文学的。在几个月前,看到过摸老师的说法:写东西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能让别人喜欢当然更好了。不要尝试拿它去赚钱,否则就会有人强迫你去写一些你本来看不上的东西。
就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我既希望我的爱好能让我有所收入,也希望我可以对产出的内容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句话说,我希望它能让我赚钱,也希望不写那些我看不上的东西。应该说,目前为止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成功接到了一些单,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了尚算满意的文字,完成了任务。
应该说,其实做了这些时间的兼职文稿,遇到的绝大多数甲方,都是为了满足一些程序上文件的需要,才来找我。比如一些必须要写又没什么意义的文件、一些没有提升效果又必须完成的作业……在这其中,类似国旗下讲话、发言稿之类的单已经算是很有意义的了。当然,对原创性和稿件质量要求更高的主持稿、视频文稿这种,则是最消耗精力和创造力的。
如果是那种价格、质量都要求没那么高的“水文”,写起来其实跟专栏差不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需要消耗太多的精力和能力就可以完成。但如果是主持稿和发言稿这种类型的高要求文稿,查资料、找素材、梳理结构——以及一大堆的步骤,都及其消耗时间和精力。我以前一直觉得游戏里“精力值”这种数据无用,但是在切身感受过精力和灵感的双重枯竭之后,对这些东西就有了一些进一步的认识。
我尝试在收入和爱好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迎来了对质量要求最高的甲方。坦率的讲,我给这一篇稿子投入的东西,比我高考作文中投入的情绪和精力还大。甲方的要求,大致就是通过文物保护、文化研究这些视角来研究和介绍我国长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景点。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文风会比较倾向于抽象化和艺术化(这一点从我的专栏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这一次比较特别——对方要求所有的文案用语都必须清晰和具体,因为这份稿子是要用来做一份双语视频的。而中文里的很多词汇和诗词,其实都很难用英语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相当于让我背着双手跟人打架了。我不但喜欢使用诗词类的素材,还有自创词汇的习惯......
在这一单中,我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大。本身,切入的角度就决定了我没有办法采用相对微观的文字来行文;其次,我还要在写每一个字之前推敲这样的叙述方式和用语好不好翻译。宏大叙事的风格加上严谨细致的态度,其实这本来也是写宏观文字应有的自我要求。但是说实话,我确实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一篇文稿——不论是我之前参赛时还是后来做主持时,对文稿的要求都没有这么高。
严谨的主干内容还算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更难的是主观的升华部分。严丝合缝的行文逻辑与宏大叙事的文字风格就注定了在升华部分不会简单、也不能简单。一个地区小文化,经过起起落落,从远古蛮荒而来,将文明的炬火传承到今天……这样的故事,没有办法把文锋偏开,往其他的方向引导。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我想起了诸如《航拍中国》这一类的纪录片。在中间的叙事部分中会用严谨中带着一丝幽默和轻松的态度来制作内容,末尾升华部分中,又能让所有观众在岁月史诗中切身感受到炎黄华夏历史的流淌。
甲方的要求,加上我自己对于这样一个素材的理解和感受,共同决定了这份稿子的质量。
终于,在我十几个小时的思考、编写、修改中,总算写出了让我自己满意,也让甲方舍不得修改的文案:
“如果我们在三峡蓄水后望向石宝寨,会发现它好像飘在水面上的盆景一般。但当我们一起走入到这个“盆景”之中,又能看到飞檐展翼、殿宇巍峨。无论是风雨侵蚀,还是战火兵灾,都没能消磨掉这些古人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成果。当我们站在石宝寨的最高点,远眺长江时,那些年的故事与记忆,都好像与千里波涛一并,滚滚流向了远方。”
“器物、建筑、遗迹……这些都是我们的先祖,在这片三峡土地上生活过的痕迹。他们也许并不理解那些宏大、壮阔的历史,但他们仍然在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生活在属于他们的年代。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再见到他们的样子、听到他们的声音。但那些飞檐斗拱、星斗文字,就是他们曾思考过、努力过、存在过的最好证明。”
我的文字,终于如我所愿,如水滴汇聚河流,百川到海不复回。
我想,对于十九岁这个年纪,这样的文案应该可以使人满意了?至少,我很喜欢。
谓我何求
其实,做一个自己的小文集这个想法,我已经思考了挺长一段时间了。我很希望我的文字能在一个不错的地方安身,也很希望看到自己的文字被书本记录下来,等待未来的某年某月被另一个我素不相识的人捡起阅读。当然,能看到自己的文字以书本这样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也是一个相当有成就感的事情。
销量、费用这些问题,都是我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果说费劲千辛万苦弄了一本小文集,像我这种一没名气二没噱头的人来说,这绝大概率是个亏本买卖。而我至少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自己推动这件事情。
或许不应该这样操之过急?应该等更长的时间过去,等我有了足够多、质量也足够好的文字,吸引到了一部分人的喜欢,这个时候做这件事或许会更好。
回到开头的那句话,写东西这件事取悦自己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抱其他人会喜欢的想法来功利化爱好。我写东西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记录,记录我的生活、感情、经历、故事。同时,我也想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当下我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可说的东西了,不论是网络、社会,都有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点。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一切,能在取悦我自己的基础之上,为记录历史做出一丁点的贡献——如果我能有此殊荣的话。
我现在在写的东西包括实体文本的手札日记和电子文档两大部分。在电子文档中,有B站的专栏、观察日记这些东西。他们基本上都只有一个雏形,有的甚至还没有发表在社交平台上,但是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了。我现在是十九岁,或许二十九岁,或许三十九岁,这颗种子能长成一棵树吧。同样的话,说起来好像有些少年气盛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话貌似等年纪大了一些之后再说,会更加能让人信服?那么至少在此刻,我种下这颗种子的期盼是美好的。

写完了这些絮絮叨叨碎碎念,时间来到了22:55:47。
不知道还有什么想说的,那就祝你们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