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辣椒的江浙人为何不嗜辣?

辣椒原产于中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原产国是墨西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辣椒与玉米、番薯、番茄等其他美洲物产随着各路航线,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最早传入辣椒的地区
从史料看,辣椒传入中国大概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从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沿长江而上;第二条是从日本至朝鲜再至中国东北;第三条是从荷兰至台湾。其中第一条传播路线对中国饮食影响最大,中国后来的饮食重辣区基本由这条传播路线奠定。
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是辣椒最早传入的地区,从相关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传入浙江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辣椒,只被当作观赏植物、药物或花椒、胡椒等调料的替代品。这或许与当时传入中国的辣椒多是果型小、辣度高的种类有关 (个大、不太辣的甜柿椒到清末民初时才传入中国) 。此后,这个地区对辣椒的认知基本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居民饮食并不好辣,至今都是中国典型的淡食区。
但溯江而上的辣椒,却在稍后的乾 (隆) 嘉 (庆) 时期,迅速占领长江中上游的湖南、四川和云贵高原的贵州、云南。湖南是最早形成的嗜辣区,然后很快推广到了四川和贵州,并兼及江西、湖北、云南等地,从而形成了中国最典型的饮食重辣区。这种格局至迟在嘉 (庆) 道 (光) 年间已基本成形,其中的湖南、黔、蜀三地至今仍是重辣区的核心。
长江中上游成为重辣区的原因
1 特殊气候地理条件下食辣袪湿的需求
虽然重辣区涉及的几个省,小环境有些差异,但不乏一些共同的特征,冬湿冷、夏湿热、日照不足、通风不足、水质寒凉等,正是这些共同的特征,导致了这个地区共同嗜辣。因为只有辣椒等强烈辛香物,才能袪除淤闭于体内的严重的湿寒湿热,才能缓解日照不足引发的抑郁情绪。
云南最缺的是风,贵州和西川 (四川西部) 最严重的问题是多雨、多云雾、湿冷。因为不通风、又晒不到太阳,这种湿冷湿热被封裹、滞积在人体内,葱、姜、桂这些温和的辛香料根本无法撼动,只有辣椒、花椒等极度辛辣的食品,才有可能将这种“湿”驱除出人体。此外,这一区域总体水质寒凉,饮用寒凉之水,会使体内的湿寒更加严重。
同时,日照不足、气候湿冷容易引发人的抑郁情绪,辣椒尤其是红色、橙色的辣椒,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可有效缓解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这里的居民都极需辛香食料以袪除体内的湿寒湿热,缓解抑郁的情绪。

2. 缺盐,以辣椒替代盐的部分作用
中国的盐资源大致分为三类:东部沿海地区的海盐;西部内陆地区的湖盐;中部 (包括川、黔、湘、赣等地) 的井矿盐。矿盐像煤矿一样,深埋地下,探测和开采都不容易,故古人一直将此区视为缺盐区。唯一的例外是四川的矿盐已液化成盐泉或地下卤水,可凿井汲取,再熬制成盐,世称“井盐”,以自贡所产最有名。
而且四川在汉晋时期就发现并采引天然气作为熬制井盐的燃料,这种燃料是四川井盐得以不断开采的原因之一。最可怜的是贵州,它是全国唯一没有任何盐资源的省份,粒盐不产,而且因各种地理因素,运输成本就更高了,因此这里的盐价明显比别处高。
何况自古以来,食盐由国家专营,正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因此,盐价远高于成本加正常的利润,而且质量差,分量不足,历史上私盐严禁不止就是这个原因。而且盐的专卖都是划区管理。
但盐是维持人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人体每天必须食用一定量的盐,才能保持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以及体内酸碱的平衡。
在辣椒传入之前,贵州等特别缺盐又特别穷而买不起盐的地区,常以草木灰 滤水代盐,或食用腌酸食物以降低对盐的需求量,尤其是这一带的侗、苗、瑶、土家、布依、毛南等少数民族,嗜酸成性。
腌酸的卤水中,含有较丰富的硝酸钾和其他硝酸盐,能较好地维持人体电解质的平衡,而且酸味能刺激唾液和胃酸的分泌,从而提增食欲和消化能力,使粗简之食也得以下咽。辣椒传入后,贵州地区草木灰逐渐被辣椒替代,但腌酸仍然盛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酸辣口味。
辣椒之所以能部分替代盐,是因为辣椒素激活的脑部区域,与盐激活的脑部区域是重合的,而且刺激度比盐还强烈。

3.贫穷使辣椒成了物美价廉的最好选择
因“贫穷”而吃辣的现象,在贵州很典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土地非常贫瘠,食物几乎都需要从外地调运。明末清初传入的美洲作物玉米、番薯和马铃薯,不仅能在稻、麦等传统谷物无法种植的高寒瘠土中种植,而且产量相当可观。
因此,大量的人口蜂拥上山垦山种植,于是人口和垦山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山区生态被破坏。
在这种以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杂粮为主食、生态恶化导致蔬果鱼肉缺乏、又没钱大量购买外地食物的时候,辣椒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且物美价廉的食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原因如下:
一是辣椒易种植、产量高,故成物美价廉之常食。
二是辣椒营养丰富,号称是世界上维生素最多的食物。
三是辣椒能下饭,省菜,且食法简单,烹饪简便。
四是辣椒比花椒、食茱萸、姜等辛香料的袪湿能力更强,价格更便宜。
五是辣椒加工贮藏更简便。辣椒具有强烈的抑菌杀菌作用,能较好地抑制杂菌的繁殖。
六是辣椒有御寒的功效。
基于这六点原因,辣椒以前多被视为穷人的食物。同在嗜辣区里,嗜辣程度也和贫富密切有关。从地区看,山区明显比平原区更嗜辣。例如湖南,食辣最严重的是湘西,处于平原区、生活条件较好的湘东及湘东北地区 ,嗜辣程度就明显不如湘西。从阶层看,穷人远比富人嗜辣。
4.移民,食辣群体的大规模播迁
中国的移民史,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多是由北向南迁移。
元明以来开始转为东南向西南和西北的扇形迁移。这时,西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因为战乱、灾害、瘟疫等原因,人口稀少,自然成了最好的移民去处。另一个原因是明末清初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相继传入,使得原来无法耕种的一些陡峭山地也能开垦种植。
这样,移民迁徙过去时就不用与当地土著争夺已有农田了,因此这种移民大多能成功立足,并生儿育女迅速繁衍。这让他们家乡的无地无业者看到希望,纷纷效仿,从而形成了一股长时间的移民潮。这些移民与早期北向南的移民不同,带有较强的底层性和贫困性,这个特性也决定了他们与辣椒特殊的亲近性。“江西填湖广 ”和“湖广填四川”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与这个嗜辣区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江西填湖广”从明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湖广地区由于战争因素导致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邻省江西受战争影响较小,人地矛盾又比较尖锐,所以江西移往湖广的移民最多。虽然早期的江西移民与辣椒无关,但明末以后的江西移民就与嗜辣习俗的扩散有关了,因为江西也是较早食辣的地区之一。这样的江西移民入湖广,势必会强化湖广的食辣程度。
但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康熙年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这些嗜辣移民进入四川后,就彻底改变了四川的饮食传统。最早移入四川的湖广移民,大多来自湖南中南部的宝庆府。而这一带恰恰是湖南最早形成的嗜辣。
因此,好饴蜜的四川饮食传统,迅速被辣椒替代。从史料看,这种替代非常迅速。只是这里的气候条件让四川人在接受辣椒的同时,仍不忍放弃原来就在使用的袪湿效果明显的花椒,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麻辣风格。
江浙未成为嗜辣区的原因?
那么最早传入辣椒的江浙沿海地区 (兼及同样是典型淡食区的闽粤) ,为什么就没率先成为嗜辣区呢?
江浙 (主要指平原区,山区也嗜辣) 未成为重辣区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里的情况和湘、鄂、川、渝、云、黔、赣几乎正好相反。
这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阳光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尤其是海产,多而鲜美,因为鱼肉的氨基酸含量一般高于畜禽肉,而氨基酸正是“鲜”味的来源。鲜味在盐的引导下会释放得更充分,因此这里的饮食基调一直是咸鲜。因为盐和辣椒激活的是脑部同一个兴奋区,因此盐摄入正常的人,对辣不会有太大的欲念。这里的水很温厚,又是海盐的重要产区,因此这里腌晒风腊都很方便,不用特别借助辣椒来贮藏食物。这里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兴盛,土产和外来物产都很丰富。
因此,富庶的江浙人在物产富庶的土地上,有条件也有能力“讲究”吃。他们更愿意品尝百菜百味,而不是让一辣遮百味。唐宋以来,江浙渐成人文荟萃之地。这些人大多儒、释、道兼修,遵从“大道至简,大味至淡”的正统饮食观,追求食物之本味、真味。
虽然江浙冬、春也湿寒,夏天也湿热,但因为日照和通风条件好,这种湿寒湿热并不会严重淤积体内,一般用葱、姜、黄酒等就能化解,并不需要功效强烈的辣椒、花椒等辛香料。葱、姜、黄酒都是这里的常产。而且因为气候、水土整体温暖,日照充足,过多吃辣反而容易上火,特别在更南、更炎热一点的浙南、闽、粤、台等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是这些地区流行凉茶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为什么吃辣越来越普遍?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食性遗传,父母吃辣,孩子基本上也会吃辣。而且辣是一种痛觉而非味觉,它作用于痛觉纤维的受体蛋白后刺激痛觉传导神经,恰好大脑中感知痛和愉悦的神经元是重叠的,被痛刺激后会释放出让人愉悦的内啡肽,因此吃辣其实是会上瘾的,只是不会像吸毒那样危害身体。
而且每个人对辣的承受阈值不同,就像每个人的酒量天生不同一样,但经常喝,酒量是能提高一些的,食辣也一样,经常吃辣也会越来越能吃辣。
二是高密度种植、养殖、大棚、化肥等工业化手段生产出来的食料,大多鲜味不足、口感不佳,这时就需要辣椒等强烈的调味料来加以掩盖。

三是现代人肥胖多,传言辣椒素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率,有助减肥。虽然只是“传言”,但因无副作用,尝试者络绎不绝。四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病很普遍。本该流汗上火的暑热季节,却因空调,体内反而闭入湿寒,急需吃辣袪湿。五是在川菜、湘菜遍地开花的背景下,食辣成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年轻人,不会吃辣会显得很落伍而不合时宜。
一种外来物种的传入,落了地并不一定就能生根,也不一定就会被人接纳、喜欢。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它们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外来的辣椒,在中国的大地上自由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