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PA并非优势,到哈佛和耶鲁Offer,我的2021fall申请总结

基本背景
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本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TOEFL: 106 (S24)GRE: 153 + 168 + 3.5GPA: 3.57 (WES 3.55)
申请结果:AdmissionHarvard MS Epidemiology: Epidemiology methods trackJHU ScM Epidemiology: General Epidemiology and Methodology track (常规JHU学费小奖)Umich MS Biostatistics; MPH EpidemiologyColumbia MS BiostatisticsEmory MSPH Biostatistics (带奖)Imperial College: MSc Health Data Sci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LSHTM: MSc Health statisticsYale MS BiostatisticsUNC MS Biostatistics
写在前面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总结一下我的申请过程。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不过必须承认本人水平有限,同时我个人的申请是偏向科研导向的,并不适合工作实习导向的同学。希望各位能选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我自己觉得整个申请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和个人科研训练,职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I
根据我身边朋友的经历,我对申请有两个看法。1)好的科研训练和科研人际关系是申请成功的硬实力保证。2)如何利用自己的科研训练和经历,通过申请为自己实现一个平台的提升是科研之外的另一种本事,也很重要。
在申请这个技术问题上我觉得世毕盟的老师们帮到我很多。相比单纯文书的修改,我认为世毕盟系统的申请培训课程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怎么申请,怎么跟国外大学的faculty沟通是世毕盟教会我的最重要的能力。
申请硬件
申请的最基本条件就是GT,可能GRE慢慢不要求了。但是还是建议大家GT能早考尽量早考,特别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疫情时期。大四上(或大五上)申请时候的工作很多,多留一点时间在文书上会有帮助的。注意:部分学校要求托福入学时8月或9月依旧有效,请合理规划托福时间。
GPA的话我确实没有什么经验,一方面我的本专业GPA确实不高,另一方面我今年看到的情况至少在北大这个层面GPA 3.6和GPA 3. 5没什么太大区别。甚至GPA 3. 5的那位朋友申请结果更好。之前我听到师兄师姐的经验都是GPA肯定越高越好。这肯定是没错的。但是相比总GPA,我认为某一门(或一类)课程成绩更重要。在Umich等网站上是要求列出自己学过的数学课的。几乎所有学校的生统申请时,在主页都要求先修过三门必修课(两学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以及数据处理程序/语言(Stata,SAS,R,Python)。部分学校如UW甚至建议修过实变函数。对于申请生统的同学,数学课,计算机课,甚至部分计量经济学课肯定是越多越占优势。
流病可能不如生统强调数学课,但是数学课成绩高一定有优势。我觉得一个先后利害关系是有数学课比没有数学课强,数学课分高比分低强。所以希望各位同学不要一味追求总GPA高,要考虑一下到底从某门课上学到了什么技能,是不是真的对自己科研申请有帮助。在学院课程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非常建议各位去Coursera学习。
科研经历和推荐信
在我大学四年半的过程中,我一直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我觉得本科生阶段不要太急功近利。实际上我的本科生科研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接受科研训练,真正有产出是在我大四下之后(本科五年制)。我受过和正在接受的科研训练包括文献阅读,数据分析,文章撰写和结果汇报。我个人对科研的建议是能够及早进行本专业科研训练(进组)还是及早进行的。能及早进行有效的科研产出就不要浪费时间在一些很流行,但是对申请帮助不大的过家家式科研项目上。尽管科研一开始都是读文献,洗数据,给别人的文章写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但是每个人都是从最不起眼的事情干起。做好这些事情也是科研训练的一部分。但是话又说回来,当自己能够进行相对独立地小规模科研工作时还是要勇敢地尝试一下(比如负责一篇文章的数据清洗部分)。不要等着学会了再去干,很多人都是干中学的。
另一点是学术态度。一定要诚信,踏实!从科学的角度讲,做科学一定要老实。另一方面,老师们都是明眼人,干多干少,干好干差,老师们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才是我们应该保有的科研态度。多跟组里的老师,师兄师姐交流。做一个能跟别人高效和谐相处的人比做一个牛人更重要。另外很幸运我的四位推荐人(理论上只要求三位)都在写推荐信前跟我有过很充分的沟通,我也跟老师们坦诚讲了我的申请规划和一些技术细节上的诉求,老师们都很nice。所以,老老实实地干活,老师最后的评价一定不会差。
文书和心态
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是日积月累的平常活儿,不要指望速成。不管是不是打算出国都应该做好。不过如何把自己三年(或四年)的努力呈现给招生委员会就要靠9月到11月的文书准备。很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对我文书一遍一遍的修改和辅导。我们甚至准备了多个不同版本应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前前后后大版本我们应该准备了2大版,5小版文书。世毕盟的指导小组非常负责,很感谢她们。
在有这么负责的培训师,mentor的情况下,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跟自己的世毕盟辅导老师和mentor多沟通,多调整,不要蛮干。9月到11月,我和我的培训师每周几乎都有小会,每两周有大会。在准备文书和选校的时候不断调整申请策略。在9月的时候,其实个人CV几乎没法儿大动了。这个时候是调整自己的申请策略,从大学手里拿到满意的offer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大家这个时候不要钻牛角尖儿死磕。同时非常建议大家在申请时了解自己同届方向相近的申请者,有效减少内卷。跟老师,mentor,还有其他申请者的交流能够解决很多申请过程中的细节和意想不到的麻烦。
另外还有就是心态。这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我自己会把我真实的情况和想法跟我的培训师和mentor交流。这里面肯定会有负面的消极心态。但是跟她们交流之后我的心态确实能够更加平稳。对自己有个大概的估计。申请时候很忌讳患得患失,做好最坏打算的同时,去尝试一些彩票项目,不建议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我认为稳健的申请策略是对心态的最有力保障。
面试
对于我的硕士面试来说,我只遇到过LSHTM和Oxford的面试要求。在面试之前我约了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20分钟的面试,世毕盟模拟面试官给了我大概PDF 20多页的书面反馈。从仪容仪表,到语言流利程度和内容都对我有指导。感觉非常用心。而且模拟面试官本身就是native speaker,他(或她)给我的建议对我的帮助不只限于申请面试,也适用于其他用英语交流的场合。
从我的面试内容上讲,LSHTM的面试官重点问了6道数学题,从最简单的概率分布到复杂一点的OLS性质。要在一分钟内用英文回答这些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建议大家还是把基础课学牢(特别是对于医学大类学生,强烈建议好好学一遍概统,不要只会跑代码)。Oxford的面试更加中规中矩是可以猜到的问题。不过很惭愧,我自己没怎么准备面试,加上对项目没有特别大的热情,被拒也是意料之中。
总结
申请的工作是个长期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头工作是最重要的。老老实实地增强自己数理基础对科研申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数理基础什么时候补都不算晚(虽然还是建议早点学),千万不要畏难,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定要掌握的。科研上老老实实搬砖,跟组里的老师和同学多交流,做个靠谱的人,推荐信一定不会差。在最后的阶段,从网页上多了解项目和学校,对文书再多改改一定是有价值的。世毕盟培训师,mentor都是很有经验很负责的,要多跟他(或她)们交流,调整申请方向。